分享

药材小故事——茯苓,桑叶

 杜子桐 2017-12-23
药材趣味故事两则


导语

中华草药千万种,不同的搭配对症不同的病症,其中有你熟知的药材,有你不熟悉的,但是你知道吗 其实每一味中药背后都有一个美丽传说哦!

1

驻颜养生用茯苓

        传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年少时体弱多病,夏天因为脾胃弱而饮食不消,食欲不振;冬天则因为肺肾气虚而经常感冒、咳嗽。请了许多大夫,服了许多药物也未能根除。直到苏辙过了而立之年,他向人学习养生之道,练习导引气功,经常服用茯苓,一年之后,以前多年的疾病竟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从此后,他便专心研究起药物养生来,并写了《服茯苓赋并引》一文。文中写道:服茯苓可以固形养气,延年而却老者。久服能安魂魄而定心志,颜如处子,神止气定。我国魏晋时期,茯苓就被当作养生佳品,王公大臣们常用茯苓与白蜜同服。而清宫中,慈禧长年让御厨为她制作茯苓饼食用。

其药用价值最好的当属云南出产的茯苓 称为云苓。茯苓因其药用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和功用。赤茯苓利湿作用强,治疗小便黄赤,尿涩痛。茯苓皮其利水作用较好,用于治疗水肿、小便短赤。茯神安神利水作用较强,治疗心悸健忘 ,小便不利。茯神木能平肝安神,用于治疗心区憋闷、失眠等。而朱茯苓宁心安神

作用强,用来治疗心悸失眠。

        茯苓,又名松腴、不死面,为寄生于松树根下的腐生真菌。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肺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作用。古代把茯苓列为上品 ,有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的作用。老人常用白茯苓粉与粳米同煮粥服用,有养生之效。



  2 

体虚盗汗用桑叶

        相传宋代时,某日严山寺来一游僧,身体瘦弱胃口极差,每夜一上床入寐就浑身是汗,醒后衣衫尽湿,甚至被单、草席皆湿,二十年来多方求医皆无效。一日,严山寺的监寺和尚知道了游僧的病情后,便说:“不要灰心,我有一祖传验方治你的病保证管用,还不花你分文,也没什么毒,何不试试?”翌日,天刚亮,监寺和尚就带着游僧来到桑树下,趁晨露未干时,采摘了一把桑叶带回寺中 。叮嘱游僧焙干研末后每次服二钱,空腹时用米汤冲服,每日一次。连服三日后 ,缠绵二十多年的沉疴竟然痊愈了。游僧与寺中众和尚无不惊奇,佩服监寺和尚药到病除。桑叶除能治盗汗外,还可煎汤乘热熏洗,治风热眼红肿疼痛。农历节气霜降前后采摘,桑叶治病入药始于东汉,《神农本草经》时列为“中品”,其意是养性。现代中医习惯将它列入辛凉解表类药物中,作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清肝明目之用 ,其实桑叶还有止盗汗的作用。而《神农本草经》中亦早就有“桑叶除寒热、出汗 ”的记载;《丹溪心法》中亦有“桑叶焙干为末,空心米汤调服,止盗汗”之妙录 。近年来,不少医生用桑叶在临床上治盗汗,屡用屡效,患者不妨一试。

       桑叶,又名霜桑叶、冬桑叶。味甘、苦,性寒,无毒。入肝、肺经,能清热散风 ,凉血止血、清肝明目之作用。还可治风热感冒,咳嗽 ,止盗汗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