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凉燥心得

 杜子桐 2017-12-23

燥为秋季主气,肺属金,其气应予秋;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呼吸;燥邪多由口鼻、皮毛而入,故秋燥初起,首犯肺卫。秋燥者,可分为温燥、凉燥。费伯雄在《医醇剩义》中曰:“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既凉则燥而凉”。即指初秋尚有夏热之余气,多为温燥;而凉燥多发于深秋,秋凉骤至之时。俞根初曰: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凉燥初起与风寒咳嗽相似,与风寒之鉴别在于凉燥并见津气干燥之表现。若燥象不显,但其咳发于深秋,亦多是凉燥。丁老所述之凉燥,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及其规律,有别于吴氏、叶氏、俞氏所言。学生在临床上所见,此类凉燥并不在少数,所见病人与丁老描述多数吻合。其辨证要点为:秋凉病作,见暖自减;干咳无痰,见痰咳爽;舌苔薄净,脉细或弦。丁老强调治疗时,不宜强行镇咳,无论中药或西药,往往镇而不止,反而延久不愈,且可增加胸闷憋气。

1.历代医家对凉燥辨治

叶天士在《三时伏气外感篇》中曰:“秋燥一证,颇似春月风温。温自上受,燥自上伤,均是肺先受病。但春月为病,犹是冬令固密之余;秋令感伤,恰值夏月发泄之后。其体质之虚实不同。初起治肺为急,当以辛凉甘润之方,气燥自平而愈。若果有暴凉外束,只宜葱豉汤加杏仁、苏梗、前胡、桔梗之属。···”此条文,叶天士虽言之未详,但前者应为温燥,后者则属凉燥,并提出其病机病位及治法。

吴鞠通之《温病条辨》中完善了秋燥之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并提出秋燥分温燥、凉燥之说。该书《上焦篇·补秋燥胜气论》曰:“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嗌塞,脉弦,无汗,杏苏散主之。本脏者,肺胃也。”“若伤燥凉之咳,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正为合拍。”现今中医内科学教材也以杏苏散为治疗凉燥之方。

俞根初之《通俗伤寒论》对于凉燥作了较具体的概括:“凉燥犯肺者,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而塞,状类风寒,惟唇燥嗌干,干咳连声,胸满气逆,两胁串疼,皮肤干痛,舌苔白薄而干,扪之戟手”,“凉燥犯肺,以苦温为君,佐以辛甘,香苏葱豉汤去香附,加光杏仁、炙百部、紫苑、白前、温润以开通上焦。上焦得通,凉燥自解。”俞氏之言,凉燥“状类风寒”,但其有别之处在于突出燥证,如“唇燥嗌干,干咳连声…”。叶氏与俞氏立方之意相通,均以辛而温润之药开通上焦,使凉燥自解。

2.丁光迪教授论凉燥

丁光迪教授对凉燥有详尽的描述:“凉燥咳嗽,是症始终是干咳。秋凉骤至,咽中燥痒,其咳即作。痒甚咳甚,晨晚更剧,不能安寐(盖晨晚凉气较甚之故);咳多则小便自遗,淋漓不止(肺气逆上,不能下及)。咳震胸膺隐痛,气促不舒,咳声嘶急,甚时见有咯血,得温得润则舒,如杯中注入开水,吸其蒸气则更适。天气还暖,病亦自减;凉风再至,咳亦再剧。特别是秋风夹灰尘飞来,喉中难受之极,几如气塞欲绝,而小便滴沥自下,上下交困。此病极少痰唾。得有微痰,却为气机松动,咳爽转愈之象。苦其治不如法,每能延至春初,甚至频年为患,入秋微咳,深秋咳甚,入春才止。舌苔大都薄净,质不光嫩,并微有津;脉细,或见弦象。”故此,丁老自拟辛润理肺汤,对应此证,专为凉燥束肺,气逆干咳而设。

药物组成:带节麻黄4g,带皮杏仁(去尖)10g,炙甘草6g,桔梗5g,佛耳草(包)10g,橘红5g,当归10g,炮姜4g,生姜一片。

方解:方中麻黄、杏仁、桔梗、橘红、生姜,散寒宣肺利咽;甘草、炮姜,温肺益气布津;当归、佛耳草,辛温理肺,甘润下气,尤其当归,味辛性温,富含油性,最善温润,理肺止咳,乃方中要药。

加减:喉中燥痒,频咳不止者,为凉燥郁闭清窍,宜加炒荆芥5g,枇杷叶10g;如咳而遗尿,为肺气失于收敛,宜加五味子3g;如咳咳引胸痛,肺气郁闭,宜加广郁金10g;桃仁泥5g;如兼见咳血者,非火为患,乃频繁咳嗽,震伤络脉,宜加荆芥炭5g,广郁金10g;由干咳辨为咳而有痰,为病情好转之兆,是肺气畅达,驱邪外出的表现,不必加药,若痰多者,可加姜半夏5g。

附验案

于某女5岁家住廊坊于2012年11月8日就诊

诊见:咳嗽1年余,于去年9月中旬发病,入冬加剧,夏季减轻,今年入秋后又明显反复。表现为顿咳,夜甚,咳甚则呕吐,呕吐物为黄痰,每遇凉风,或遇灰尘,咳亦再剧,无咽红及咽痒痛。平素极易外感,自汗显,纳呆、挑食,大便秘结、3~7日1行,眼屎多。2012-9-18日查血象:WBC13.68*109/L,N%88.8%,曾服抗生素及中成药(不详)可获暂效,停药则反复。

处方:麻黄4g杏仁8g炙甘草10g莱菔子12g

苏子10g白芥子8g当归30g炮姜8g

桔梗8g生姜2片5剂

嘱:汗多则日服半付,开锅十分钟后,去滓,浓煎。

2012年11月19日(二诊):咳嗽十去其八,已不呕,便秘及自汗均好转。(由母亲代述)

处方:麻黄4g杏仁10g炙甘草12g当归30g

橘红12g陈皮10g炮姜8g桔梗10g5付

随访至今:咳嗽尽愈,未曾反复,余症亦减。

此案亦辨为凉燥,方投辛润理肺汤合三子养亲汤。患者年仅五岁,尚不能自主咯吐痰涎,并见有呕吐黄痰,有宿痰内伏之象,故合三子养亲汤以温肺化痰,降气消食。三子养亲汤中三味药皆为行气豁痰之品,多服恐伤正气,故五剂后,呕止、痰渐消,则去之,以免伤中气。此外本案重用当归,取其温润理肺之效,另取润肠通便之功。

(朴德哲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