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跟他“心心相印”,还帮他除掉大患,致使蜀国第一个灭亡

 寡欲自然清 2017-12-24

三国中的诸葛亮,绝对称得上是一个时代的典型代表,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足以证明其卓越的政治眼光;随后跟着当时几乎一无所有的“皇叔”刘备东多西逃,居然凭借诸葛亮的一系列“妙计”建立了“蜀汉”政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诸葛亮就没有“蜀国”,没有诸葛亮就没有三国时代。

诸葛亮一手建立蜀国后,六出祁山不断北伐,当然这看似“劳民伤财”的举动被后世很多人批判为诸葛亮最大的失策。其实这个所谓的最大“失策”正好证明了另一位同时代的“奇才”——司马懿。自古“英雄相惜”,诸葛亮和司马懿既是水火不容的对手,同时从某些方面也看得出他俩“心心相印”。

“空城计”很多人认为司马懿其实早看出诸葛亮的计谋,不过是故意放水;“火烧司马懿”也被很多人认为是诸葛亮故意放司马懿一马。两者至今争论不休,孰对孰错各有理由,小编不做评论。但可以确定的是,诸葛亮替司马懿除掉了一个心腹大患,也算是这两位当世英雄“义气相惜”的佐证,更是诸葛亮最大的一次“失策”。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涌现出的军事奇才,诸葛亮善攻,南征北战,无往不利,攻下西川建立蜀国;司马懿善守,隐忍数十年,大起大落无数次,终于“熬死”曹魏数代皇帝,建立晋朝。

这两位一样的熟知兵法,洞彻阴阳。严格的说,司马懿虽然数次抵御诸葛亮,但几乎次次落败,仅仅以防御为主,其实力比诸葛亮还是稍逊一筹。但正因为本是占上风的诸葛亮犯下的一次重大失误,非但没有实现“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还直接导致亲手建立的“蜀汉”政权在三国中第一个灭亡。

诸葛亮的重大失误,还要从名将“张郃”开始。张郃是与关羽、张飞之流齐名的三国名将,此人最早虽是袁绍手下,却难露锋芒;但追随曹操后屡立战功,声名鹊起。尤其在三国中后期,蜀国“五虎上将”相继陨落,曹魏将星也所剩无几,张郃就成了曹魏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如果论身份地位和声望威名,司马懿是很难与张郃相提并论的。张郃武功盖世,战功卓著,而且深得曹魏数代皇帝的信任。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街亭之战”就是张郃轻松击败诸葛亮颇为信任的马谡,促使此次北伐失败。当时张郃已是“年迈老将”,尚有如此功勋,曹魏上下皆称其为“将才”。

因此,诸葛亮此次北伐,张郃又披挂出征。魏帝下旨是“辅佐”司马懿,其实不如说是派张郃“监督”司马懿。当然,诸葛亮的威名太盛,张郃作为曹魏军中的一面“大旗”,魏帝派他去也有振奋军威的意思。

当时善弄权谋的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势力越来越大,况且曹氏有能力压制司马懿的“曹休”和“曹真”也都死了,独独剩下这个老将“张郃”尚可压制司马懿。自然而然的,张郃的存在就成了司马懿的“心腹大患”。

司马懿深知自己论实力并非诸葛亮对手,诸葛亮亲自北伐更是非同小可,只要“不败”其实就是“胜利”。诸葛亮时刻威胁着司马懿的前途,幸好诸葛亮北伐也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转运粮草”。西川多险阻,这本是诸葛亮在这里建立“蜀汉”政权的基础——易守难攻;但想要出蜀地攻击他国,也是一件难事。司马懿正是抓住了这个“弱点”,硬是拖住诸葛亮率领的数十万大军,直接促使蜀军粮草难以为继,最终值得退军。

诸葛亮大举退军,正是司马懿趁乱追击的好战机。但司马懿更知道诸葛亮的厉害,从来没有谁能在“撤退”时占到诸葛亮的便宜。因此这个时间点既是“战机”又是“危机”,搞不好就弄个身败名裂,甚至身首异处。想来想去,司马懿就想到了自己的“心腹大患”张郃。

魏帝本意并不是要张郃亲自出战,毕竟年纪高迈又是魏军“大皂”,其作用就是为了“监督”司马懿和壮魏军声威。可司马懿就没那么仁慈了,派张郃追击诸葛亮,胜了就是自己这位军事统帅“调配得度”,首功一件;如果败了,正好借诸葛亮之手除掉自己的“心腹大患”。如此,张郃出战追击诸葛亮,无论胜败对司马懿来说都有利。

司马懿派张郃追击蜀军,这对于诸葛亮来说也是喜事一件。因为诸葛亮深知张郃“将才”,在曹魏军中堪称“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况且张郃有阻挠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大仇。此时如果能杀掉张郃,无异对曹魏政权来说是一次重大打击。

这样,张郃的死就成了诸葛亮和司马懿共同的目标,又一次证明了两人的“英雄相惜”。果然,诸葛亮在撤退路上设伏,最后张郃被射杀。

张郃之死对诸葛亮来说无异是件天大的喜事,但这也正是诸葛亮犯下的重大错误。张郃之死替司马懿除掉了曹魏政权中仅存的强敌,司马氏从此独掌大权。

看来诸葛亮也并非神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诸葛亮死后,蜀国第一个被司马氏所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