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史(三国)(十六:诸葛亮去世、蒋琬主政、曹叡平辽东)

 梦想童年594 2022-03-22

公元234年

诸葛亮去世:出师未捷身先死

公元234年10月8日,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蜀汉大规模北伐行动至此结束。

几个月前,诸葛亮率领数万大军出斜谷口,开始了第五次北伐。这次,他依然采用联吴抗曹的策略,蜀军在西线作战,吴军在东线作战,让曹魏两头不能兼顾。这是一个可行的策略,尽管效果没完全达到。蜀军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安营扎寨,司马懿也率领魏军渡过渭水,与诸葛亮对峙于渭水南岸。司马懿知道诸葛亮是个不好对付的对手,所以行动十分谨慎,尽量不与蜀军交战,想通过打持久战来消耗蜀军的粮食,期待粮尽后蜀军不战自退。魏军坚守不出,这可急坏了诸葛亮,蜀军确实和魏军耗不起,因为从蜀地运粮要经过险峻崎岖的蜀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又长又险的蜀道是蜀军粮草不济的根本原因。诸葛亮的前几次北伐也多是因为运粮不继,而功败垂成。

为解决粮食难题,诸葛亮一方面组织部分士兵屯田,一方面积极向魏军讨战。而司马懿就是坚守不出。诸葛亮日夜操劳,苦思破敌之计。有一天诸葛亮想出了一个声东击西的良策,他让大军西行假装去攻打西围,魏军将领们都想率兵去支援,但是唯有司马懿部将郭淮识破了诸葛亮的计策,猜到他真正的目标实际上是阳遂。当晚蜀军果然来攻阳遂,结果魏军已有防备,没攻下。

这时,东线孙权所率领的吴军已被魏明帝曹叡率领的魏军赶跑,魏国完全可以重点对付蜀国了。曹叡没有亲自来到西线,只是让司马懿继续对付诸葛亮。魏军众将都想和蜀军开战,奈何司马懿不准,为了搪塞众将,司马懿特上了一个表给曹叡,假意请战,结果曹叡没准许。

有人说司马懿之所以不和诸葛亮交战是为了养寇自重,不想一下子战胜蜀军,因为那样的话自己对曹魏朝廷来说就没什么用处了,很可能随时被灭掉。另一种说法是他的假意请战实际上是和曹叡达成了一种默契,为的是不让自己再建立更大的军功,从而功高震主,对曹叡构成威胁。从曹叡派出亲信来做司马懿的军师以节制司马懿推断,后一种分析似乎更有道理。曹叡对司马懿确实怀有戒心,因为之后蜀军内部杨仪和魏延发生内斗,司马懿要趁势出击时,也被曹叡制止了,曹叡没有理由放弃这样的好机会,只可能是出于对司马懿的忌惮,不想让他再立更多的军功。

而诸葛亮得知司马懿的安排后,心情更加焦虑了。司马懿也从使者的口中套出,诸葛亮事事躬亲,吃得越来越少,干的活却有增无减,所以断定诸葛亮活不了多久了。果然,没过多久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在了五丈原。蜀军也在杨仪的率领下撤退,司马懿率军来追,被姜维设下的伏兵吓退,蜀军得以顺利回师,第五次北伐彻底结束。

诸葛亮在弥留之际,刘禅曾派使臣李福来问安,并求教以后的大政安排。诸葛亮说蒋琬可以接替自己,之后可以是费祎,费祎之后他没再说。诸葛亮死后,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后来刘禅果然安排了蒋琬和费祎先后接管大权,但是丞相一职一直空着了。一说是刘禅认为诸葛亮死后没人配称丞相,另一说是刘禅忌惮丞相的权力,不想自己的权力再被架空,都有各自的道理。

诸葛亮的死也标志着蜀国大规模北伐行动的终结。诸葛亮死后,接替者蒋琬也曾积极组织北伐,但不久去世,北伐的事就被搁置了。之后是费祎,费祎是个保守派,不支持北伐,主张保境安民,所以在他主政期间,蜀国也没有大规模北伐。再之后是姜维,这时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并不十分信任姜维,所以姜维只是发动了几次小规模的伐魏行动,也没取得明显的成绩。蜀国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走向了灭亡。

结论:诸葛亮之死标志着蜀军大规模北伐行动的终结,自此蜀国对魏国再未能构成威胁,被魏所灭成为迟早之事。

中国古代史(三国)(十六:诸葛亮去世、蒋琬主政、曹叡平辽东)

公元234年

蒋琬主持蜀汉政权:积极北伐的结果

公元234年,蜀汉军政第一人诸葛亮在北伐前线五丈原病逝,生前指派蒋琬为自己的接班人主持蜀汉政局。其实除了蒋琬,还有两个人自以为有望接替诸葛亮,一个是魏延,一个是杨仪。所以蒋琬虽然是诸葛亮内定,但要真正坐稳军政第一人的位子,还得战胜魏、杨二人。

最大的威胁来自魏延。因为蒋、魏、杨三人中,魏延功劳最大,官衔也最高,所以诸葛亮生命垂危指定完继承人后,最大的担心就是魏延不服。而杨仪和蒋琬官职基本持平,诸葛亮并没有太担心杨仪,还让他负责大军从前线撤回成都,还授予其秘计,对付因未受重用可能生事的魏延。

当时魏延屯兵处跟诸葛亮大营有一段距离,诸葛亮去世后,杨仪根据他生前指示率大军往益州散退,让魏延负责抵挡可能追来的曹魏人马。魏延果然不服从安排,他说丞相虽然去世,但我魏延还在,撤军是不对的,应该由我代替丞相继续北伐。而且他杨仪算老几,凭什么指挥我?

魏延这种态度,杨仪按照诸葛亮的指示,已经有了应对之法:不管魏延,大军自行撤退。魏延看没人理他,竟抢先占领前线至成都的大路,烧毁沿途栈道,还在关键路口截击杨仪军。杨仪命军士砍伐树木抢修栈道,然后派大将王平抵御伏击的魏延。王平并不是魏延的对手,但他用了一招心理战。他在阵前怒斥魏延说,丞相尸骨未寒,你怎么敢这么胡作非为!魏延部下的将士都知道魏延理亏,听王平这么一喊,都不愿再为魏延卖命,很快溃散了。魏延见状,只好带着少数亲信逃跑。杨仪派人追击,将其斩首。

魏延的问题解决了,又换杨仪对诸葛亮的安排不满了。杨仪虽然跟蒋琬官职差不多,但他资历更老。而且他自认为一直在北伐前线协助诸葛亮,工作比坚守成都的蒋琬重要。诸葛亮没有留下应对杨仪的计策,蒋琬要靠自己来搬倒政治对手。

杨仪回到成都后,蒋琬担心他威胁自己的地位,用一个虚衔将其架空了。杨仪原本的职务是诸葛亮丞相府的秘书长,但诸葛亮不在了,丞相府也解散了,杨仪的秘书长之职也就凭空消失了。蒋琬就任命他为中军师,这个职务很尴尬,虽然名义上是中军参谋长,却一个属下也没有,所以杨仪的军权和行政权相当于都被剥夺了,成了一个闲人。杨仪自然很不满,整天牢骚满腹。但他资格老,大家都不敢拿他怎么样,只能躲得远远的,不愿跟他扯上关系,只有位高权重的费祎时常来劝解一番。但杨仪越来越过分,竟跟费祎说,丞相去世时如果我带全军投靠曹魏,一定会受到重用,哪会像现在这样失意寂寞呢。

如此大逆不道的话费祎不敢隐瞒,全盘告诉了蒋琬。蒋琬也以此为由将杨仪革职流放。但杨仪不吸取教训,屡屡上书朝廷,言辞更加激烈。蒋琬又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其抓进监狱,杨仪受不了耻辱,在狱中自杀。至此,蒋琬的威胁才全部解除。几年后,后主刘禅授予蒋琬开府的特权,蒋琬也以诸葛亮第二的身份主持蜀汉政局十几年。

诸葛亮之所以选择蒋琬而不是杨仪和魏延,除了蒋琬能力强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看重他的人品和忠诚度:蒋琬最开始就成长于刘备挥下,履历相当单一,而魏、杨二人都有背叛前主的前科;蒋琬谦虚宽容,魏、杨骄狂又心胸狭窄。

蒋琬掌权后,基本继承了诸葛亮定下的行政基调,对政敌杨仪也未赶尽杀绝,而是将其妻女全部释放,还从流放地接回成都。相比杨仪杀害魏延后还灭其三族,蒋琬执政更接近诸葛亮的宽大风格。从这一点上看,诸葛亮的选择是正确的。

结论:蒋琬的军事能力弱于诸葛亮,虽然曾屯兵汉中抵御曹魏,也曾主动出击魏军,但收效甚微。从此,诸葛亮时期的积极北伐姿态停止了,蜀汉开始转为防守阶段。

中国古代史(三国)(十六:诸葛亮去世、蒋琬主政、曹叡平辽东)

公元238年

曹叡平定辽东叛乱:五胡乱华的前奏

公元238年,辽东太守公孙渊叛乱,魏明帝曹叡派司马懿出兵辽东,公孙渊战败身亡。辽东之战是三国末期最精彩的军事远征之一。

辽东早在公孙渊的父亲公孙康统治时就已归顺曹操,后来双方产生嫌隙,主要是因为公孙渊不太安分。原来公孙康去世时公孙渊年龄还小,众人就拥立公孙康的弟弟公孙恭上位,曹魏也认可了这种安排,封公孙恭为辽东太守。但公孙恭能力一般,公孙渊长大后,强行驱赶叔叔,抢了太守之位。

按理说公孙恭是曹魏认可的辽东太守,公孙渊先斩后奏,摆明了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不少曹魏大臣主张讨伐,虽然魏明帝曹叡没答应,但两家的嫌隙已经产生。公孙渊察觉到这种不和谐后,开始跟东吴暗通款曲,跟曹魏政权的矛盾开始升级。

从矛盾产生到曹叡派司马懿平乱,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曹叡想和平解决。公孙渊趁东吴孙权称帝,派使者前去拜贺,对孙权极尽赞美之能事。孙权也乐意与公孙渊交好,因为双方一南一北,将来可以夹击曹魏政权。孙权遂封公孙渊为燕王,还派了庞大的卫队,护送公孙渊的使者回辽东。公孙渊公然叛变,曹叡却不想大动干戈,只想通过威慑的方式逼真回心转意。所以曹叡一方面陈兵海上,挡住江东到辽东的通路,一边在辽东广贴告示,斥责公孙渊背信弃义,奉劝随他造反的一干人等回头。这一招果然把公孙渊吓住了,他转而背弃孙权,诱杀东吴护送辽东使臣的卫队,抢劫卫队财物,然后向曹叡谢罪。两家遂化干戈为玉帛。

第二阶段,公孙渊仍旧不安分,曹叡派小股部队征讨。两家虽然短期内恢复友好局面,但公孙渊知道曹叡已不再信任自己,没多久就又派使节到东吴勾搭。曹叡知道后大怒,派幽州刺史毋丘俭就近征讨(辽东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幽州)。但毋丘俭兵力有限,又赶上辽东大雨,所率军队节节败退,只能无功而返。公孙渊越发张狂,公然反叛曹魏政权,自立为燕王,还自行册封了各级官吏。

第三阶段,曹叡忍无可忍,派司马懿率大军远征。公孙渊不止自己叛乱,还联络鲜卑人,支持他们骚扰魏国边境,曹叡忍无可忍,把司马懿从曹魏中部战区召回,命他率四万大军远征辽东。正常来讲,司马懿大军的第一站,应该是辽东重镇辽隧,公孙渊就派大将卑衍守在此处。谁知司马懿根本没理卑衍军队,而是绕过辽隧,直奔辽东首府襄平。卑衍怕襄平有失,放弃辽隧前去救援。这正中了司马懿的计策,他埋伏在卑衍的必经之地,三战三捷,卑衍几乎全军覆没。司马懿大军也直驱襄平城下。不巧的是司马懿刚完成对襄平的合围,就天气突变大雨不止。魏军将领们担心被淹,都劝司马懿停止围攻,将大军转移到高地。但司马懿不想失去有利战机:他已调查清楚,襄平城粮食不多,但曹军后勤保障却很充足,所以只要继续围城,形势会对魏军越来越有利,而城内的公孙渊将陷入绝境,而一旦撤去围困,公孙渊得到粮食援助,魏军的优势就消失了。

所以司马懿拒绝撤军,为示态度坚决,还把力劝转移的将军张静斩首。所以大雨下了一个多月,魏军就在雨中围城一个多月。雨停后,司马懿立即开始攻城:堆土山、挖地道、架云梯、造大盾……襄平城内粮食果然吃光了,出现人吃人的惨状,士兵也毫无斗争,纷纷投降魏军。公孙渊被逼无奈,也派使者向司马懿纳降,被司马懿拒绝。公孙渊只好带领儿子突围,但没有成功,被司马懿斩杀。

此战不仅平定了曹魏的边患,还让东吴与辽东夹击曹魏政权的设想成为泡影,所以对曹魏的安全稳定至关重要。

结论:司马懿平定辽东后,在那里展开大规模杀戮,据说辽东汉人损失了百分之九十,这就为辽东少数民族崛起和西晋灭亡后的五胡乱华埋下了伏笔。

中国古代史(三国)(十六:诸葛亮去世、蒋琬主政、曹叡平辽东)

平辽东曹睿准备充分,司马懿尽显凶残本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