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号君对历史本身比较感兴趣,最近去看了《芳华》。整体感觉,题材比较新颖,没怎么见过同类的,但是叙事结构和主题表达有点混乱,到现在一直没想明白,如果影片是为了表达刘峰和何小平的悲剧,那为什么又穿插穗子的感情戏?如果这两条不相干的线索想统合在一起,那么就只有一种处理方式,就像结尾那样,把所有故事都放在“这是回不去的青春”的背景下去解释,那么《芳华》就和《匆匆那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青春怀旧片一样了,只不过是60后的青春怀旧片。 对于《芳华》,其实本号君看下来只悟出了道理,就是“道德荣誉等的精神绑架足以毁掉一个人”。 为什么这么说?先说刘峰的悲剧,也是大家感受最深的。刘峰是公认的身边的活雷锋,大家都认为他是个好人,各种模范、标兵等荣誉加身,甚至连他自己都认为自己就应该是个模范标兵,在这面红旗下,他要克制自己的七情六欲,帮别人干这干那没有怨言、把提干上学的机会让给别人,甚至向丁丁表达感情也要等她过了入党预审期,他不能全心全意去做一个真实的自己,而是要去做一个别人眼中的好人。当意外发生时,他从山顶坠入谷底,所有荣誉被他视为了是自己的耻辱,他心里也只想着丢弃这些才能重新做人。 这是一个被道德荣誉精神控制重症患者的自然想法,而且这种精神控制会伴随终身,以至于刘峰上了战场,最后只想以一死来完成他变回好人、模范的愿望。最终,他还是成了战斗英雄,但时代变了,社会道德的滑坡,让大家对这类被道德荣誉装饰好的模范不再感兴趣,于是芳华已过的他只能回归到卑微的芸芸众生。可以说,被精神绑架的刘峰,并没有芳华。 另一个被精神绑架的人是何小平。何小平曾经在刘峰身上看透过这个世界,世界本冷漠,道德模范只不过是加在普通人身上的一件单衣,脱去后,是什么人还是什么人。但是何小平毕竟年轻,经不住政委施出的精神绑架大法。想要人灭亡,先要让他疯狂,政委故意把她塑造成一个精神楷模,年轻的何小平一时冲昏头脑,真把自己当成了高大上,在高原上奋力跳起了独舞。结果,她跌落谷底的速度比刘峰还快,刚下舞台就明白了这一切只是政委的捧杀。来到战地医院的何小平,在死人堆中真正看透了人生,这时更大的悲剧袭来,她又意外成了战斗英雄。这一次从谷底来到山顶,看透精神绑架残酷的何小平再也不想经受又一次摧残,于是她疯了。 从人变成“高大上”也许很容易,但从“高大上”变成人却是痛苦的过程。刘峰和何小平的故事,正是对此最好的诠释。看过电影不禁想到扬州发生的一件事。一个女主将一枚1克拉的钻戒不小心扔进了垃圾桶,她找到环卫所说戒指价值11万元想寻回。环卫所安排了8名环卫工,在寒冬中将原本已经打包好的13吨垃圾逐一翻开寻找,最后找到了。结果这位女主的感谢方式出人意料,她只是很感激的说了句:“环卫工人的精神真是比钻戒还贵重”。本号君觉得,这就是精神绑架大法深入每个中国人骨髓的最好表现,用精神高于物质的说辞堵住别人的嘴,让别人至于道德高地,逼别人选择放弃物质、感情等其他的需求。这真是比狼还要阴险的一件事。 |
|
来自: 金贝壳bf6un0sx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