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物语丨渔人码头

 圆角望 2017-12-25


珠珠姐是渔人码头的老“地头”了。她原是惠州双月湾客家人,对海、对船、对鱼充满了感情!


“鱼是我的命运”,这句话太文艺,以至于我一度无法将珠珠姐和卖鱼婆划上等号。

  

认识珠珠姐,是因为同事老杨。从小在北方海滨城市长大的老杨,是朋友圈出了名的吃货,嘴很“刁”,尤其对海鲜。他惯常的表情包,是一脸的嫌弃和不屑:这算什么大虾?一点不弹牙!这算什么银鲳?一点不甘甜!直到有一天,吃货老杨慕名走进蛇口渔人码头,路过珠珠姐的档口。一大碗热情好客的水煮大虾啊,看得他口舌生津。于是乎,从珠珠姐手里接过一只。一入口,吃货快哭了:久违了的童年味道啊!

  

海鲜的好,无他,原材料而已——这一点,吃过海鲜的都知道。珠珠姐的海鲜为什么好?这得说说她所在的蛇口渔人码头,即蛇口渔港是也。蛇口渔港建设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那时,伟人还没有在祖国的南海边画圈,深圳还是名副其实的小渔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啊,这里的原居民靠一两艘渔船果腹度日,繁衍生息。后来,蛇口渔港几经变迁,填海造陆工程如火如荼,渔村不再,高楼林立。可大约是渔民的情怀使然,高楼之间,竟还留着一小块“避风塘”——也就是渔人码头,一个小型海鲜交易市场,目前已成了深圳小渔村时代的活标本。每到周末,这里人头攒动,蜂拥而至的吃货们,一边欣赏海湾里的群鸥翻飞,一边等待出海归来的渔船靠岸。

  

珠珠姐是渔人码头的老“地头”了。她原是惠州双月湾客家人,父亲走得早,打小家境贫寒,很早就出来讨生活了。17岁那年,她在餐馆打工,遇见了她先生——来餐馆送海鲜的帅小伙。小伙来自惠州孤洲,祖祖辈辈打鱼为生。“我公婆待我特别好!手把手教我认识了各种大小海杂鱼。白划、红杉、银鲳、马鲛、九肚、泥猛、大鹦鹦哥、照火大目池……这些年,老公出海打鱼,我摆摊卖鱼。五个孩子长大成人,我和老公在深圳拥有了稳定的生活,拿文化人的说法,我们也有了自己的诗和远方,感恩!”小学学历、自称文盲的珠珠姐,喜读杨绛的《我们仨》,一开口,常带出人意料的文艺腔。她的五个孩子都会读书,一律本科以上。珠珠对海、对船、对鱼充满了感情。

  

何止珠珠姐充满感情?她的大儿子本科毕业后,主动回到海鲜档工作。起初珠珠姐想不通:一个大学生,不去写字楼当白领,回码头穿水鞋戴斗笠,成何体统?可大儿子一意孤行,说要做电商、做微商,拓宽营销渠道,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海鲜之美——他也确实干出了成效,如今珠珠姐的客户,不光是深圳人民。鱼一上岸,就直接加冰装箱,发往全国各地。不过,需求再大,订单再多,珠珠姐一家始终坚持一个原则:休渔期,该停市停市。所有的鱼,必须百分之百来自深海,纯野生。

  

“现在想通啦!360行,行行出状元。只要鱼在、船在、渔人码头在,儿子要继承祖业,就由着他啦!就是不知道渔人码头会不会被改造……”珠珠姐坐在柜台里,经常一边算账,一边自言自语。她的担心不无道理。在码头边的房子外墙,我看到一个隐约的“拆”字——根据规划,蛇口渔人码头未来将建设51780平方米商务公寓,并打造成渔港中心公园。届时码头的渔船和海鲜市场何去何从,不得而知。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