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的三首哲理诗 让人思维境界飙升

 明宁轩 2017-12-25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高大的泰山和众山的小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前出塞九首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杜甫写有《前出塞》九首,这是其中的第六首。当时唐玄宗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拓土开边战争,这组《前出塞》主要描写的就是唐与吐蕃的一系列战事,意在讽谏唐玄宗穷兵黩武的行为。本诗因其说理的形象性而广为流传。特别是颔联历来为人称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不但可以用在战场厮杀上,也可适用于其他领域。其道理是,处理事情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主要方面在事物的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具有深刻的方法论意义的。

写怀二首其一 劳生共乾坤,何处异风俗。冉冉自趋竞,行行见羁束。 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万古一骸骨,邻家递歌哭。 鄙夫到巫峡,三岁如转烛。全命甘留滞,忘情任荣辱。 朝班及暮齿,日给还脱粟。编蓬石城东,采药山北谷。 用心霜雪间,不必条蔓绿。非关故安排,曾是顺幽独。 达士如弦直,小人似钩曲。曲直我不知,负暄候樵牧。 普天之下,人们都在为生活而奔忙,各地风俗尽管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为了追求名利,人们不停地奔走竞争,受到种种的羁绊约束。如果没有富贵,也就没有贫贱。也就少了些悲哀,怨恨。请想自古以来有生必有死,这家哭罢那家哭,人们还不是一样化为骸骨。接下去,诗人想到了自己。到巫峡之后。迁来迁去已度过三年岁月。为了苟全性命于乱世只得滞留异乡。荣也好辱也罢早就不予计较。年老了还得到一个虚衔,还能用糙米饭填饱肚子。住在草屋里。去山谷中采药,那药材有经霜傲雪的品质,不必是生长着翠绿的条蔓,我这种生活并不是故意安排。而是顺遂之身幽独之性的缘故。高尚正直之士不得尽用,苟且逢迎的小人却很受重用。诗人对世事失望,脱身事外,不想辨其是非了。还是做一个坐在墙角晒暖的老人,等候着樵夫牧童的归来吧。 “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这是一种平均主义的思想。孔子也说过:“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儒家是主张等级制度的。所以着眼于调节而不主张取消。道家则比较偏激,他们认为有差别就有矛盾与斗争,差别不存在了,天下也就太平了。这正是杜甫诗句的来源。消灭贫富贵贱的差别,固然包含了平等的诉求,但毕竟是不切实际的空想。诗人提出来,一方面是批评社会的不平与不公,另一方面也是在自我的精神生活中,求得些安慰与满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