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数据解读中国健身市场有多大

 九天凌霄阁 2017-12-25

中国健身房市场已有20年的发展历史,总体来说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打力量型健身,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健身房投资规模小,主要针对男性顾客,强调体型肌肉塑造,专业性强,参与人少;第二阶段,主打有氧健身,90年代初到1998年,国外有氧运动的兴起,带动中国健身房发展,有氧健身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而且会员制的概念逐步流行;第三阶段,主打时尚健身,自1998年后至今,产生了健身房投资人,凭借投资者的资金保障,大型健身房应运而生。

健身人群额覆盖率的扩大,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也逐渐加大。2014年国家发布了《46号文件》,即《“健康中国”2020规划纲要》对中国的健身市场做了整体规划,这意味着全民运动健身已经上升为国家级战略。《46号文件》发布至今,已过去三年,全民运动健身的发展现在如何?爱尚健身学院(微信ID:Asjs-Gym)用数据为您解读未来中国健身市场前景有多大。

纯干货!

未来十年中国运动健身产业进程开启,产业规模将迎来爆炸式增长

爱尚健身学院(微信ID:Asjs-Gym)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整理获悉:2015年中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为3.6亿人;2020年计划增长到4.35亿人;2025年计划增长至5亿人;2030年计划增长至5.3亿。2016年至2025年,10年间,中国运动健身人数将以39%的速率增长。

随着参与健身人数的增长,中国健身休闲产业规模也将大规模增长,2015年中国健身休闲产业规模达8000亿;2025年计划增长至3万亿。2016年至2025年,10年间,中国产业规模增长率将高达275%。

政府定调:体育健身被列入国民幸福产业,全民运动健身成顶层国家战略,各省市认领的2025年产业目标总和高达7万亿,远超国家5万亿目标。

2025年健身产业规模目标认领最高规模的前三个省分别是:福建、广东和江苏。值得注意的是贵州省2025年体育产业规模目标为800亿元,市场潜力巨大,这对于贵州省本地的体育产业无疑是一大利好!

贵州省未来5年贵州将扶持2-3家本土体育企业上市

近日贵州省颁布了《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提出将支持健身休闲企业发展壮大。鼓励具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健身休闲骨干企业,通过管理输出、连锁经营等方式做大做强。鼓励各类中小微健身休闲企业、运动俱乐部,强化特色经营、特色服务,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鼓励企业与各级各类运动项目协会等体育组织合作,通过赛事营销等模式,创建和培育自主品牌。提升健身休闲器材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对接健身休闲个性化需求,根据不同人群,特别是青少年、老年人需要,研发适应性强、多样化的健身器材装备。结合传统制造业去产能,引导有条件企业进军健身休闲装备制造领域。推动各市(州)成立体育企业商会。到2020年力争扶持2-3家体育企业上市。

全民第一运动:跑步,人群需求最大

爱尚健身学院(微信ID:Asjs-Gym)根据艾瑞咨询社区调研了解到:若排除性别、年龄、消费水平、场地、时间、技术、价格等因素的影响,群众对运动项目需求比值最高的强五项项目分别为:跑步、健身走、羽毛球、骑行和登山徒步。

跑步人群的基数最大,是当之无愧的全民第一运动。

随着跑步需求的热潮和赛事审批的取消,马拉松赛事未来5年将高速增长。2015年全国马拉松项目约为每周3场,到2020年将增设至每周15场。

除马拉松外,各类长跑赛事,尤其是线上和趣味跑步活动,因其参与门槛低、娱乐性强、并且可邀请朋友一同参与等优势,受到普遍民众欢迎,成为马拉松之外最火爆的跑步项目。

线上跑步通过运动APP或智能穿戴设备等自发积累的跑步方式,其优势为赛事容量规模高、运营难度低、参赛门槛低、参赛时间和地点灵活。是当下互联网思维的新兴产物。

趣味跑包括:四季跑、Color Run、Shake Run等,趣味性强,技术要求低,是符合大众娱乐的健身方式。

健身运动激励:经济型激励最为有效且最受欢迎

纵观不同运动人群,经济性方法的激励效果得分最高,这意味着民众对运动金融的积极性最高,健身企业可由此积极提供运动金融创新产品尤其是运动变现产品,激发更多民众的参与热情,培养全民运动习惯。

从运动激励的整体效果来说:经济性奖励(包括红包、授信、积分等)得分最高其次是政府或公司提供的免费健身卡券;而有同伴参与相互督促的的效果也十分良好。

挑战PK和竞赛模式的得分最低,源于挑战机制的对参与门槛的要求较高,并且挑战本身带来的紧张感,降低健身人群的参与热情。

(图来源:艾瑞咨询)

健身用户频次和场地分析

爱尚健身学院(微信ID:Asjs-Gym)从艾瑞咨询提供的数据了解到,不同运动人群的运动频次不同,参与跑步健身的人保持每周2-6次的人群约为44.7%;在健身房健身的人保持每周2-6次的人群约为44%;参与足球健身的人参与频次集中于每周1次。

50%的健身用户经常去健身房健身,10.4%的用户会每天都去,44.7%的用户每周健身2-6次,32.6%的用户每周会健身一次,近9成的健身用户每周都会健身,健身的高频次拉动健身市场的高需求。

男性和女性对健身的需求也不同,男性多于减肥增肌;女性多为减肥塑形。随着居民消费水平升级,普通群众开始注重对健康健美个人形象的塑造。

(图来源:艾瑞咨询)

健身产业链:教练是核心资源,健身企业应具有互联网+意识

健身是一种相对专业的行为,尤其是面对健身房的专业健身器材,对于初学者需要健身教练的专业指导,如果没有专业指导,可能出现动作不到位,导致花了力气却没有效果,还可能造成运动伤害。

继今年出现的线上健身APP通过线上视频课程,满足了白领人群碎片化的健身需求,颇受用户欢迎。健身企业应该具有互联网+意识,如若能自主研发健身相关的互联网产品,可带来更多的用户价值。

(图来源:艾瑞咨询)

以用户的消费求来看:用户的运动消费需求仍集中在实物性消费,超7成的运动健身用户购买过运动配件,在整体消费的占比最大高达25%;其次是购买运动食品(包括营养品、运动饮料等)的用户占比为18%;购买健身卡和教练的用户占比为14%。

健身房分布地域性差别大,应做好本土品牌的落地

目前国内健身房市场品牌分散,有明显的地域划分,中国前十大品牌健身房总体数量740家,仅占市场整体的16.4%,剩下的健身房又以非连锁为主,约占66.8%。较为分散的市场格局,对于企业的服务要求是个大的挑战。健身企业因根据所在区域人民消费与生活习惯的不同,调整企业自身的服务业务。

健身房的模式正在不断创新,与互联网融合后,逐渐出现娱乐化、碎片化、服务化的发展趋势。健身当前已经成为了一种健康、时尚的运动,能够覆盖更为广泛的消费者。而线上课程的出现,能够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产品的线上课程进行健身。目前人们对专业教练的需求日益增强,专业教练对人们的运动指导有较大意义,同时能够增强消费者的运动体验。

目前国内健身市场尚处于发展早期,产业成熟度较低,存在较多的用户痛点,如信息不对称、服务机制不灵活、缺少信息化手段等,因此蕴藏着很大的互联网进入空间。目前在信息聚合、信息评价和在线课程等国外已有成功先例的细分市场,国内尚没有开拓者。期待未来互联网健身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能够得以充分挖掘。

今后健身房市场集中度将会进一步提高,实力较强的连锁健身房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因为今后人们对连锁健身房的信任度会逐渐增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