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论坛】 斯文者,道统者也。 爱斯文者,闻道、学道、传道、行道者也。 我爱斯文者,兴亡继绝责在我辈者也。 斯文论坛者,以道论文,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者也。 人生寄一世,奄乎若飙尘。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徐健顺 谨记 连载说明:本期【斯文论坛】继续连载徐健顺老师的“为诗正名,为文正义”的第十三节“主题”第二部分。 第二个主题是“伤春悲秋”。“伤春”和“悲秋”其实是两个主题。 先说“伤春”。“伤春”的主题源于《诗经》“有女怀春”的那些女性诗,但是这个主题后来并入了“乐府民歌”的主题,文人诗的“伤春”主题是男性的伤春情怀,也是由古诗十九首确立的。“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这仍然是女性怀春,但是人生苦短之意已经压过了相思怀人之意,“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就是正式的男性伤春情怀了。 春天有三春,初春、仲春和暮春,三春皆伤春,无一例外。我们现在受西方诗歌的影响,尤其是小学教学,经常讲古代歌颂春天的诗。没有这种诗。我们的传统是伤春,有歌颂春天的吗?《咏柳》也是伤春的主题。“不知细叶谁裁出”,“出”是入声字,是突然一下子就出来的意思。“二月春风似剪刀”,剪刀工作最简单,就是咔嚓一下,太快了。春天来的太快了。你能理解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见到春天突然又来临了的感受吗?人生苦短啊。《春日》也不是歌颂春天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朱熹是南宋人,泗水在山东,属于金朝,他一生也没有去过泗水啊。那为什么说“寻芳泗水滨”?因为泗水在曲阜,孔子之学又被称作“洙泗之学”,因此“泗水”是个意象,指的是孔子之学。“无边光景一时新”,说的是读孔子的书,突然开悟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时候,再观照世界、人生、历史、学问,无不开朗明白,处处是鲜花啊。这说的是读书之感,属于“求学悟道”这个主题。 在民歌中,有很多歌颂春天的诗歌,但是在文人诗中,“伤春”才是主题。“春”这个意象就是青春的意思,花开就会花落,所以见到花开不是感到高兴,而是觉得它会落的,所以《红楼梦》里只要发生一件好事,肯定要配一件坏事。见到青春美丽,只会伤心,为什么?人生苦短,美人会迟暮。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是在花开最繁盛的时候去赏花的,但是从头至尾都是忧伤,最后说“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伤春的主题,就会回到“人生苦短”,所有“人生苦短”主题的分析都可以用上。 伤春的同时也就是爱春、惜春。“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些诗的主题也要归于“人生苦短”。 一般来说,儒士不会歌颂春天,除非是从另外一个主题切入,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悲秋”这个主题,又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来自宋玉的《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是萧瑟的。华夏是农业民族,按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是对儒士来说,那不是他的主题系列,因为没有哪个经典这样表述。《诗经》里有《丰年》,但是没有歌颂收获,那是祭祀的诗。宋玉留下了这个萧瑟的主题,“无边落木萧萧下”、“摇落深知宋玉悲”,都是杜甫在秋天的诗,都是这个主题。《九辩》这首诗很长,主题实际上是怀才不遇,所以“悲秋”这个主题的第一个指向,是从萧瑟指向怀才不遇。“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还是怀才不遇的主题。 “悲秋”的第二个主题指向思乡怀归。《诗经》里有很多思乡怀归的诗篇。为什么秋天会思乡?这个跟农业民族有关。我的导师赵敏俐教授在年轻时有篇论文,专门论述过这个主题。华夏文明是农业文明,意味着男人平常要到地里去干活。上古时候,田地离他们家一般有多远?现在村庄都大大膨胀了,但是情形还依稀看得出来。田离的远的,男人晚上回不了家,得在地里搭窝棚。近的中午回不了家,农妇要做饭送到田间地头。秋天很重要,因为秋天是男人回家的日子,秋收以后,一家团圆。所以凡是诗一涉及到秋天,一大半都是涉及思乡,一小半涉及怀才不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很明显是思乡,但是“古道”“瘦马”两个意象,又依稀有怀才不遇的影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