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问:“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是什么意思? 前言 诗圣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上面这两句来自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二》
这首诗里用了宋玉《九辨》、《高唐赋》的典故,古人吟秋的诗词,常常见到宋玉这个人物。为什么古人悲秋总是要提这个人呢? 一、风流才子宋玉其人 我们在古代小说和评书、戏曲中,常常见到作者用美如宋玉、貌若潘安来形容美男子。宋玉是春秋战国时的人,我们当然不知道他的容貌到底怎样,不过从他的一篇赋中,可以脑补一下宋玉的风度:
登徒子污蔑宋玉是个好色之徒,劝楚王离宋玉远点,不过楚王倒是个明白人,给了宋玉的一个申辩的机会。从宋玉的回答可以看出,他对于自己的容貌还是颇为自负的:“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而且能够让貌似天仙的东家女子“登墙窥臣三年” ,可见其自负还有理有据。 关于宋玉的具体身世众说纷纭,有人说他宋国公子,因故出走楚国。晋代习凿齿《襄阳耆旧传》则说他是“楚之鄢人也”:
风度翩翩的宋玉还是一个才子,据说他是屈原的学生,与唐勒、景差齐名,同是楚辞大家。其作品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神女赋》等,很多成语如"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宋玉东墙"等也来自于宋玉的作品。 二、 古人悲秋为什么总是要提到宋玉? 宋玉悲秋的故事来自与他另一篇文章《九辩》,这篇抒情诗长达250句,老街节选了开头的几句:
《九辩》的主题是借悲秋而自怜: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在此前的典籍中,秋天多是写收获的喜悦,而宋玉却把秋天万物凋零的自然变化与个人的失意落寞结合起来。这种写法成为后世文人因悲秋而感慨的滥觞。诗人们的吟秋作品常常触景伤怀、用以抒发怀才不遇、感时伤世甚至国破家亡的感慨。 杜甫的这首《咏怀古迹·其二》是在游历了宋玉宅之后的感怀之作,自然会写宋玉的故事。 三、杜甫的悲秋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1、摇落深知宋玉悲 宋玉写九辨的原因,据东汉《楚辞章句》的作者王逸说"悯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哀其志"。不过无论是代屈原立言,还是宋玉自悯身世(公元前249年,宋玉被免一切职务,这年50岁写《九辩》)。其主旨都是忠臣被逐、怀才不遇。 杜甫写咏怀古迹时已经54岁了,安史之乱虽然已经平定,但是国家遭遇重创后一派萧条,他自己在夔州寄人篱下,人在暮年前途渺茫。 恰好在秋天参观了宋玉古宅后,遂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创作前不由得会想起宋玉九辨开头这几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因此化用为:摇落深知宋玉悲 2、风流儒雅亦吾师 传说屈原是宋玉的老师,杜甫诗中写宋玉“风流儒雅亦吾师”除了表示自己也和宋玉有点像以外,还有以此为荣的一些自诩(师承屈宋)。 同是诗人,又有着同样悲秋的感慨,同时二人的国家也都经历了不幸开始由盛转衰。因此会心有戚戚焉 :风流儒雅亦吾师。 三、《咏怀古迹·其二》简析
前两句写宋玉生前。我杜甫深深来理解宋玉生前的感受,我们虽然处在不同时代,但是我们的遭遇和心情却几乎相同。 后两句是宋玉身后。楚国早已灭亡,宋玉也早已离世,可惜你留下的作品空有文采,但是内心的志向抱负并不被后人理解。来往渔人关心的只是楚王和神女的八卦故事而已。 这就是我们的悲哀呀,又回到全诗的起句,为什么摇落深知宋玉悲呢?后面就是答案。 四、其他的悲秋诗 宋玉悲秋的典故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诗料之一,古人遇到失意痛苦之时如果恰逢秋天,总喜欢把宋玉拿来用一下做首诗自我开导。因此宋玉先生很不幸地成了悲秋的典型形象。 例如唐朝诗人唐彦谦《秋日感怀》,诗人感慨时光的流逝。
唐·李郢的是一首七律《早秋书怀》,和上一首一样,也用同时用“悲秋“、”宋玉”、“鬓”、“年”这几个词,主旨相同。
还有很多:
诗人悲秋不仅仅是哀叹时光的流逝,秋色的萧条,更是志士怀才不遇的悲哀,其主旨大多和宋玉的《九辨》相同,这就是宋玉悲秋典故被广泛使用的原因。 结束语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被贬朗州后,作了有两首吟秋诗,很少见的没有悲秋,而是讴歌了秋天的美好,唱了一曲励志的正能量之歌。 《秋词二首》,不过刘禹锡这两首诗没有用宋玉悲秋的典故。
即使用了宋玉典故的也未必都要悲秋。宋朝大书法家米芾有一首《水调歌头》反用宋玉悲秋,写出了诗人的旷逸豪宕,笔力拗折刚健,颇有苏东坡的豪放气度。
吟秋诗能够“指出向上一路”不容易,用我们今天的时髦词来说,好的作品要多一点正能量又要避免老干体。诗友们不妨试一试。 老街录入几首自己以前写的吟秋小诗,诗不甚佳,抛砖引玉而已:
@老街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