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1国史-文物-历代故宫馆藏文物(补遗)

 远飞所想之书馆 2017-12-26

编66-77 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
  (66)元“青花凤首扁壶”。1970年10月在北京市旧鼓楼大街路豁口东元代窑藏出土。壶嘴作凤头状,腹部绘两翼,其下填以缠枝莲花,椭圆形小圈足,设计构思别致巧妙。
  (67)唐“鎏金舞马衔杯银壶”。1970年10月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外形仿皮囊样,腹两则各有一马,马身涂金,颈系飘带,嘴衔一环,昂首扬尾,似作舞状。
  (68)唐“黑彩马”。1971年在河南洛阳关林唐墓中出土。除头部、马蹄及尾部是黄色外,通体都是黑色。马前站着一个身材不高的驭者俑,对比之下,马的体形显得更加高大雄健。
  (69)唐“泥俑”。女俑面部丰腴,眉清目秀,发髻高耸,两手合抱,系在腰间的飘带向前飘动,形象生动喜人。
  (70)北魏“石雕柱础”。1965年山西大同市东郊石家村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屏风柱座,上部为扁鼓状,中部为柱孔,四周高浮雕蟠龙和山形,下部为方座,浮雕忍冬云纹及使乐童子,座四角各立雕一使乐童子。柱础造型优美,雕工精细,具有雄浑、华丽而又刚劲的装饰风格。
  (71)东汉“铜奔马”。1969年甘肃省武威县雷台东汉墓出土。原称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后经考证,该马所踏并非飞燕,而是古代传说中的风神龙雀,足见马非凡马,故正名天马。该马造型矫健优美,姿态完全合乎力学平衡的原理,不仅是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品,而且在畜种上也是从未发现过的良马模型。
  (72)东汉“鎏金镶嵌铜砚盒”。1969年5月在江苏省徐州市东汉墓出土。兽形,角有两翼,可能是史籍中所说的“辟邪”。自口部经下腹至臀部一剖为二,上为盖,下为砚盒。通体鎏金,镶嵌红珊瑚、绿松石和青金石。
  (73)西汉“长信宫灯”。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县西汉墓出土。灯的设计十分精巧,灯盘可以转动,灯罩也可以开合,可随意调整灯光的亮度和照射的角度。宫女的右臂为烟道,使烟容纳于器身之内,以保持室内空气洁净,因此宫女头部和右臂可拆卸,以便清理积留烟尘。
  (74)春秋“鸭纽盖铜鼎”。鼎盖上鸭纽造型极其生动,整座鼎器精巧玲珑,一改殷、商、西周鼎沉重、威严、神秘、雄奇的风格。为我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5年)炊器,器形成三足成鼎立之势,足下可生火加温。袋状足中空,与口部相通,容水量很大,宽大的盘面类似今天四川地区泡菜坛的坛沿,可盛水或置物。其独特的造型及硕大的形体极为罕见,一般认为这是春秋时期蒸煮食物的炊器。
  (75)西周“曾中游父方壶”。1966年7月在湖北省京山县郑家河水库出土。通高66厘米,上口长23.1厘米。壶颈长,壶肩有两个伏兽衔环,体形扁方,有盖,盖上有高耸的莲瓣形装饰,颈腹饰环带纹,壶上有曾中游父自作器的铭文。造型美观,文饰华丽,是技艺极高的艺术珍品,在国际上都具有一定的影响,被誉为青铜器“十大国宝”之一。现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湖北厅。
  (76)商“青铜提梁卣”。1970年2月在湖南宁乡黄材公社出土。体形扁圆,盖隆起,高25厘米,口径长12厘米,宽9厘米。口部以犀角装饰,上有两尾龙纹,下为虬纹,腹部为鸱图案,有盖,腹倾垂,圈足有直裙,盖面斜直,盖纽为一小立鸟,扁提梁,两端有牛头形兽首。器颈部及盖顶面均饰以平行细绳纹相间的小圈点纹带,圈足饰斜三角云纹,提梁饰两行圈点纹。具有神秘风格,卣盖内和底部各铭一“戈”字。
  (77)史前“彩绘红陶鼎”.1974年4月在山东邹县城南野店村原始社会晚期遗址出土,属于中期大汶口文化。陶器呈浅腹平底钵形,无耳,近底处向外伸出三条鸭嘴形足,以平稳支撑,用于炊煮架烧。陶鼎口外沿绘网状纹一周,是鱼网的艺术再现。

  
 
  
 
  
 
  
 
2015-21T《故宫博物院》
(4-1)T 午门   1.20元  白玉镂雕龙凤璧
(4-2)T 太和殿  1.20元  水鼎
(4-3)T 角楼   1.50元  清明上河图
(4-4)T 乾清门  1.50元  青花釉里红开光镂花盖罐


 
 
 
 
  

   
 

2015-21 故宫博物院 特种邮票印刷样张 北京邮票厂


2015年故宫邮票样张小版 故宫邮票票样 故宫邮票特殊版

特019古物
8     角 商   卣,銅器。通梁高24.8公分,深14.1公分,口縱6.8公分,橫7.2公分,底徑7.9公分,腹圍33.2公分。
1元2角  宋   丁香紫尊,瓷器。高24.7公分,深16.8公分,口徑19.2公分,足徑14.4公分。
2元5角  明   鰲魚花插,玉器。高15.4公分,口縱2.8公分,橫3.2公分,底縱3.2公分,橫7.2公分。
1   元 西周   毛公鼎,銅器。通耳高53.8公分,深27.8公分,口徑47.9公分,腹圍145公分,寬48.l公分,重34,705公克。
1元5角 周  玉琮,玉器。作方柱形共17節,中空上下兩口均作圓環狀。全長47.4公分。
2   元 明  寶石紅僧帽壺,瓷器。宣德窯,深16.6公分,口縱11.1公分,通流橫16.1公分,足徑7.4公分,腹圍43.5公分,口似僧帽形。
8       角 清  五彩鏤空花薰,瓷器。康熙窯,通蓋高14.8公分,底徑19.3公分。
1          元  戰國 陳侯午簋,銅器。高33.58公分,深11.2公分,口徑25.5公分,寬47.4公分,重18,585公克。
1元5角  西周  散盤,銅器。附耳,高20.6公分,深9.8公分,口徑54.6公分,底徑41.4公分,重21,312公克。
2          元  宋  玉觶。玉器。高11公分,口縱4.7公分,橫5.9公分,底縱3.2公分,橫5.9公分,配有木座。
4       元  南宋  粉青圓洗,瓷器。高5.6公分,口徑17.4公分。
4元5角  漢  辟邪 玉器。高9.5公分,長13.6公分,寬3.4公分,配有木座。
1           元  戰國 鳳首盉,銅器。通梁高50.1公分,深29.2公分,口徑24.6公分,腹圍149公分,寬59.6公分,重33,855公克。
2元 4角 明 釉?堿鶗伈?春 ,瓷器。高32.5公分,腹徑20.3公分。
3元 6角  漢  玉壁 ,玉器。直徑13.8公分,孔徑5.6公分,厚0.5公分,配有木架。
8           角  清  龍鳳尊 ,玉器。高11.1公分,寬11.8公分,配有木座。
3       元  商  饕餮紋方尊,銅器。高45.2公分,深32.8公分,口徑43.5公分,腰圍97.4公分,重8,825公克。
3元 2角  清 描紅蓋罐,瓷器。通高13.3公分,腹徑15.1公分。

常140 故宫经典文物邮票(个人化邮票)
一、清 雍正 珐琅彩瓷黄地芝兰寿石图碗(面值5元):造型精巧,碗外壁面施以黄色珐琅料,并彩绘灵芝、兰、红果、奇石,线条生动优雅。
二、南宋—元 龙泉窑 青瓷双鱼洗(面值5元):浅腹折沿洗,圈足,器里贴饰模印浮拱的双鱼纹。全器釉色粉青浓润。
三、明 成化 天字款 斗彩夔龙盖罐(面值5元):全器纹饰用釉下青花勾勒轮廓线,盖面画一夔龙蟠绕,罐腹绘二夔龙。平底中书青花「天」字楷款。
四、北宋 定窑 白瓷婴儿枕(面值5元):以孩童造形为枕,男童曲肱伏卧榻上,头侧伏在交迭的手上,孩童低平的背面为枕面。
五、明 玉鳌鱼花插(面值5元):外形为一鱼自水中奋力跃出,鱼身纵向,鱼首部位已成龙形。全器寓意「鱼跃龙门」吉兆。
六、清 光绪 大雅斋款 紫地粉彩花卉盖盒(面值5元):以「大雅斋」为记的艳丽瓷器承继了盛清时期珐琅彩用色,但大胆地以紫色为地,更见新意。
七、清 翠玉白菜(面值12元):本器利用玉的原色施以巧雕,绿色部分琢为菜叶,白色处施作菜身,叶上并雕琢螽斯及蝗虫各1只。
八、北宋 汝窑 莲花式温碗(面值12元):碗呈十瓣莲花式,腹壁稍呈圆弧,直口稍敛,口缘花瓣流畅贯连。
九、清 肉形石(面值12元):一层层不同色泽、质感丰富的石材经工匠施以加工,遂成毛孔和肌理逼真、肥瘦层次分明的作品。
十、西周晚期 毛公鼎(面值12元):2,800年前的宗庙祭器,内铸500字长铭,为研究西周史最珍贵的文献。

 
 
 
台湾珍藏故宫经典文物之美个性化邮票

台湾故宫博物院小版邮折(故宫之美)十全十美个性化

刚果2017年 故宫博物院 馆藏鸡相关文物 小全张

 


马里2017中国文物故宫珍宝邮票~漆器雕漆云纹盘小型张
马里2017中国文物故宫珍宝-西晋陆机行书平复帖小型张

马里2017故宫十大馆藏-南宋 沈子藩缂丝绘画《梅鹊图》

马里2017故宫十大馆藏-青玉云龙纹炉背景画·尚不清楚 M

马里2017故宫十大馆藏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M全

马里2017故宫十大馆藏-商代晚期 酗亚方尊 M全

马里2017故宫十大馆藏 金瓯永固杯M全(背景画·尚不清楚

马里2017故宫十大馆藏-群仙祝寿钟全

马里2017故宫十大馆藏-绘画《清明上河图》背景画·尚不清楚M全

马里2017故宫十大馆藏-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全

加纳2015故宫博物院90周年文物绘画1MS

加纳北京故宫文物邮票~徐显卿给司礼监太监教书1枚
加纳中国文物天文邮票~故宫日晷1枚
加纳北京故宫文物邮票~衔环兽首1枚
加纳旅游景观风光邮票~故宫角楼1枚
加纳北京故宫文物邮票~新石器时代陶罐1枚
加纳故宫文物邮票~徐显卿文华殿经筵1枚
加纳故宫建筑邮票~红墙黄瓦大门1枚

加纳故宫建筑邮票~宫殿外景1枚

 
加纳2015年故宫博物院90周年乾隆狩猎图小型张

 
2007-3T《石湾陶瓷》
(2-1)T   踏雪寻梅  (2-2)T   昭君出塞 

 
 
 
 
S085+B077 石湾陶瓷
「老子」、「陆羽」、「高士」和「抱膝罗汉」,小型张「贵妃出浴」
 
 
S010+B011 中葡陶瓷
 
2012-28T《中国陶瓷-德化窑瓷器》
​(4-1)T 白釉夔龙纹双耳三足鼎  (4-2)T 白釉象耳弦纹尊 (4-3)T 白釉观音坐像 (4-4)T 白釉达摩立像 
 
 
 
2002-6T《中国陶瓷-汝窑瓷器》
​宋汝官窑遗址在今河南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宝丰宋代隶属汝州,故简称“汝窑”。始于宋初终于元末。宋代创烧阶段,产品造型简单,不太注重装饰,具有汝青瓷的基本特点。北宋中期为发展时期,产品不仅造型多样,而且注重装饰效果,多见刻画纹样,釉色莹润,开片密布,独具特色。北宋晚期汝窑进入黄金时期,专为宫廷烧制用器,故称为“汝官窑”。烧制时间大约从宋哲宗元祐元年至宋徽宗崇宁五年(1086-1106年)仅20年。汝官瓷工艺精湛,以玛瑙末掺入釉色,使釉质细腻,光亮晶莹,瓷器温润古朴,精美细致,造型多为洗、炉、尊、碗、盘等仿古式样。汝窑的主要特征是继承了南方越窑的青瓷釉色,同时又吸取定窑的印花技术,创造了印花青瓷的特殊风格,其卵白、天青、蓝青、虾青诸色中往往带有黄色,还有葱绿、天蓝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在装饰上,汝瓷发挥了隋唐釉下刻、划、堆、贴等传统工艺。由于汝窑做工考究,色泽独特,上品皆被皇室垄断,传世珍品不多,全世界仅存70多件,主要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和上海博物馆(8件),被视作稀世珍宝。至金代汝窑已大多停烧,一度恢复为民间日用的豆青色瓷,装饰单调,釉意欠佳。到了元代,汝瓷衰落,生产品种几乎全为简单的一般日用青釉瓷器,全部为上半釉。明代则全部停烧。汝瓷既是使用品又是陈设品,具有实用与观赏的双重价值。
  (4-1)为“北宋·尊”。高19.2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12.8厘米,仿汉代铜樽造型。直口,平底,下承三足;外口及足上凸有3组弦纹,底部有5个小支钉痕;里外施满釉,釉里开细碎纹片,瓷艺精良。
  (4-2)为“北宋·三足洗”。高3.6厘米,口径18.3厘米,足距16.7厘米。下承三足,里外施天青釉,釉里满开细碎纹片;底部施釉,有5个托烧的小支钉痕。这类产品平底的数量多些,但三足洗则少见,清乾隆颇重视此洗,题有御诗。
  (4-3)为“北宋·碗”。高6.7厘米,口径17.1厘米,足径7.7厘米。撇口,丰腹,圈足微外撇;通体施满淡天青釉,莹润纯净,釉面开细小纹片;胎体轻薄,造型端庄,圈足切割整齐,是一件精美的稀世珍品。足内有5个支钉烧痕,上刻乾隆题诗一首,并钤“古香”、“汰扑”二印。
  (4-4)为“北宋·盘”。高1.5厘米,口径19.3厘米,足径12.6厘米。盘口微撇,折沿,浅腹;盘身满釉,开细碎纹片;胎薄质细,釉层匀净,制作精细,是汝瓷中之上品。底有5个支钉烧痕,并刻有“秦成酸皇后阁”6字,表明此盘为宫廷使用的器物。
 
 
 
  
 
 
 

​2001-9T《陶瓷》特种邮票(中国与比利时联合发行)
 (2-1)为“彩陶瓶”。图案选取了1957年甘肃省甘谷县出土的“人面鲵鱼彩陶瓶”,属新石器时代庙底沟类型,距今5000多年。高38.6厘米,直径7厘米,颈部有附加堆纹,砖红色瓶体施墨彩,对比强烈,色泽明快。其图案绘有人面鱼身纹样,是传说中龙的形象,是原始龙的雏形,是世界公认的原始氏族部落的图腾。显示出中国制陶历史的悠久。为国家级文物,现收藏在甘肃博物馆。
(2-2)为“粉彩壶”。图案选取了中国清代景德镇定烧瓷器--粉彩壶,它既有典型的欧洲造型,又有中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中西交融,珠联璧合,显示了中比文化经贸交流的源远流长。现藏于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历史博物馆,为馆藏定烧瓷中的珍品。
 
​2000-13T《盉壶和马奶壶》特种邮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联合发行)
​(2-1)为“盉壶”。画面以清乾隆时期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瓷盉壶为主图,背景是宋代名画《碾茶图》。
  青花瓷盉壶,直口、圆腹、直流、曲柄、腹下承四柱状足。以佛家常用的象征吉祥的八件宝物作为纹饰,八件宝物即:法轮、宝伞、宝幢、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结,俗称“八吉祥纹”。此纹饰与莲花组成图案,作折枝莲或缠枝莲托起“八吉祥”的构图,是一件极为珍罕的实用艺术品。现藏于西藏拉萨市的罗布林卡博物馆。
(2-2)为“马奶壶”。画面以具有浓郁中亚风格的瓷制马奶壶为主图,背景为哈萨克斯坦一幅古老的岩画。
  马奶壶,扁腹长颈,船锚形,口开在顶部,是一件颇为别致的具有浓郁中亚风格的瓷制品,上面烧制有精美的图案和吉祥纹。现藏于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
 
1999-3T《中国陶瓷—钧窑瓷器》
​(4-1)为“北宋·出戟尊”。高31.6厘米,口径26厘米。此尊口大、底丰,腹微鼓,颈、腹、脚的回面各有一戟,故名。这种出戟尊乃分段拉坯粘合而成,其体大规整,做得极为精细。它的腹部虽鼓却一点不觉臃肿,造型简洁,庄重,釉色月白,系北宋宫庭御用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4-2)为“北宋·尊”。高18.5厘米,口颈20.1厘米。此器应为渣斗式花盆。在钧瓷中,花盆是样式最为丰富的一种造型品种,其共同特点皆为平底,器底都有5个安排有序的圆形排水孔。邮票画面上的瓷盆造型典雅,凝厚深沉,釉色青里透紫,紫中泛红,亦是北宋宫庭御用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4-3)为“元·双耳炉”。高42.7厘米,1970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出土。此炉通体润釉,以天青为主,与月白交融,犹如蓝天白云,蔚为壮观。它以堆贴的手法,在颈部装饰3个麒麟纹,腹部贴有兽面和铺首衔环等纹饰。在正面的两个麒麟之间,有凸出的一块方形题记,上面阴刻有“已酉年九月十五日小宋自造香炉一个”的楷书铭文,据此可知,此炉系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时的作品。现藏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4-4)为“元·双耳连座瓶”。高63.2厘米,口颈23.5厘米。1972年出土于北京后桃园元代遗址。此瓶口沿呈花瓣形,颈细长,丰肩,上腹圆鼓、下腹微收,下联5孔座。两肩对称处安有双耳,肩腹两侧还有对称虎头图案,额有“王”字。造型考究,青釉匀净,紫斑浓重,是元代钧瓷的代表之作。现藏首都博物馆。
 
 
 
​1998-22T《中国陶瓷—龙泉窑瓷器》
​(4-1)为“北宋·五管瓶”。系国家一级文物,出土于浙江龙泉市查田镇墩头村,现藏于龙泉市博物馆。瓶高39.5厘米,口径8.2厘米,足径9.5厘米。此瓶呈淡青色,晶莹光洁,直口、园肩、深腹,肩缘安装荷茎状的五管,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瓶盖为三层结构:上层为出水荷叶状,荷叶中央为花蕾形盖纽;中层为复莲,蒂部成莲池,池四周布4只小鸭戏水,其中两只嘴衔小鱼,另两只作觅食之态;下层为双重浮雕莲瓣,瓣面下垂,瓣脊凸起。此瓶整体结构造型生动,雕刻精细,逗人喜爱,从中可见北宋中晚期龙泉青瓷造型已较完美。
(4-2)为“南宋·凤耳瓶”。系国宝级文物,1983年从浙江松阳县出土,现藏于松阳县博物馆。瓶高26.5厘米,口径10.3厘米,足径l0厘米。此瓶浅盘口,简形长颈,颈两侧装凤耳,施豆青色釉,造型典雅大方,不落俗套。其最大特点是釉色青翠如玉,光泽柔和,非一般釉色可比,为龙泉青瓷之稀有珍品。
(4-3)为“元·葫芦瓶”。系国家一级文物,1984年3月在浙江青田县百货公司窑藏出土,现藏于青田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瓶高30厘米,口径4.4厘米,足径7.5厘米。该瓶由两截粘合而成,其形为上小下大的束腰式葫芦,造型新颖别致,既端庄又不失滋润,下腹部釉面有开片,外底有两层修饰,圈足无釉,呈朱红色。
 (4-4)为“明·刻花三果执壶”。系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壶高33厘米,口径8.3厘米。执壶为盛酒用具。瓯江流域农家向来有冬时酿酒榨糖习俗,冬时天寒,冷酒难入口,将加热后的黄酒置入壶内斟酌,可起保温作用。此壶施豆青釉,造型匀称美观,秀丽的长流(壶嘴)配以园滑的曲柄,既有对称的美感,又从整体上给人以动态的变化。流与壶颈以云形横片相连,壶身刻花装饰,颈部刻蕉叶纹,腹部两面刻枇杷果。枇杷果为明永乐、宣德青花瓷的常用图案,寓意为多子多福、吉祥太平。
 
 
 
​PF121 千年瓷都景德镇
​邮资图为元代青花缠枝牡丹梅瓶,背景采用线描手法,再现了规模宏大的景德镇制瓷作坊的制瓷工艺流程。
  江西景德镇历史上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景德镇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籍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可见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宋景德元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得名。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创造出无数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著称于世。景德镇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郭沫若先生曾以“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句盛赞景德镇灿烂的陶瓷历史和文化,陶瓷把景德镇与世界紧密相连。
  
 

​T166 景德镇瓷器
​(6-1)为“宋·青白釉注、注盌”。1963年出土于安徽松县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吴正臣夫人墓,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邮票画面上,莲花形的注盌内放置一注,注体为折肩六棱式,秀丽的壶嘴与曲柄对置于肩部两侧,狮纽盖扣合在壶口上,注盌恰似出水芙蓉,堪称宋代青白釉瓷的姣姣者。
  “注”与“注盌”为配套酒具,通高25.8厘米,胎体轻薄,釉色滋润,造型端秀。注习称“执壶”,为盛酒用具;注盌为温酒用具。温酒时将注置于注盌中,以盌中热水温之。注高21.5厘米,口径3.5厘米,足径9厘米,直口,有盖,盖顶置狮形纽,折肩,弯流,曲柄,圈足。肩部划花缠枝牡丹。注盌高12.3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9.8厘米,葵瓣式口,碗体呈六瓣花形,圈足。
  (6-2)为“元·青花追韩信图梅瓶”。1959年被盗出土于南京江宁县观音山明朝开国功臣“黔宁王”沐英(明太祖朱元璋养子)墓。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南京市博物馆收藏。
  此梅瓶高44.1厘米,底部直径为13厘米,而口径仅为5.5厘米。小口、丰肩、斜腹、敛胫、平底,造型优美,线条圆润、流畅,雍容华贵,给人以凝重的美感。瓷瓶上所绘的青花纹饰层次多样,从上至下有6组带状图案,主次分明,富丽饱满:瓶口外壁饰杂宝,肩上部饰缠枝西番莲,肩腹部刻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腹下部饰一圈卷草纹,胫中部饰一圈变体莲,近底部变体莲内饰缠枝花卉盘珠纹,非常之独特,体现了极高的烧制水平。被誉为“天下第一青花”。
  梅瓶(因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称“梅瓶”)是明代高等级墓葬随葬品,有镇墓辟邪的作用。除了是地位的象征外,也有风水上的考虑,非王侯要臣,不得“享用”这种随葬品。
  此件梅瓶通体绘有各种青花纹饰,虽然纹饰层次多样,但上下饰的西番莲、杂宝、变形莲瓣纹、垂珠纹等都很好地为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个主体纹饰服务了,从而使得整个器物浑然一体而主题鲜明突出。这件瓷器的画面被放在了梅瓶的腹部,占据着主要的位置,整件器物造型端庄、稳重,胎质洁白致密,青花发色苍翠浓艳,而瓶中所绘人物的生动神情尤其精彩:萧何策马狂奔时的焦虑、韩信河边观望的踌躇不定、老艄公持浆而立的期待,都被表现的淋漓尽。而空白处则衬以苍松、梅竹、山石,显得错落有致。梅瓶不仅纹饰宜人漂亮,而且白釉洁净润泽,青花用料浓淡相宜,发色明丽,富有层次感,加之遒劲的拓抹绘瓷笔法,使画面有丹青之妙,周身散发着美器的光泽。堪称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绝品佳作。
  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是秦末名将,他先投奔项羽,但不受重用,转而投奔刘邦,也只做了个管管粮食的小官。后来丞相萧何碰巧遇见了韩信,谈话之间发现韩信有非常之才,于是便屡次向刘邦举荐韩信,但均未被采纳。韩信看到刘邦也不肯重用他,于是决定离开。得知韩信出走消息后,萧何非常焦急,也顾不上向刘邦报告,便亲自骑上马连夜率人追赶韩信。许多人以为萧何想去投奔项羽,这使得刘邦也非常的生气。萧何终于追上韩信,并把他劝了回来。之后,萧何正式向刘邦举荐韩信,并说,如果想夺取天下,非得用韩信不可。在萧何的力谏和劝说之下,最后刘邦终于采纳了萧何的建议封韩信为大将。韩信果然不负众望,屡次替刘邦救险,后被封为淮阴侯。
  (6-3)为“明·五彩云龙花纹盖罐”。此罐为明万历年间佳作,通高11.5厘米,足径9.4厘米,属青花五彩。器身绘青花五彩双龙戏珠纹,边饰为如意、缠枝,器盖饰云龙纹,边周为回纹。画面以红和青花蓝色为主,配以嫩黄、水绿颜色,显得分外浓重艳丽。为国家一级文物。现上海博物馆收藏。
  (6-4)为“清·五彩花鸟纹尊”。“花尊”是清代康熙年间盛行的典型器形,尊侈口外撇,长颈,溜肩,鼓腹,腹下内收至近足处外撇,形似凤尾,又称“凤尾尊”。此器形高45.5厘米,口径22.9厘米,足径15厘米。尊体线条优美,以五彩装饰,运用红、绿、蓝、紫、黑,并加金彩,上下部分饰有通景莲池荷塘景色,画面上为荷塘丰茂,蒲草、浮萍郁郁葱葱,待放的荷包,盛开的荷花,饱满的莲实,或亭亭玉立,或迎风摇曳,显得婀娜多姿。一飞一立的白鹭相互顾盼,翠鸟停立在荷茎上,空中彩蝶飞舞,蜻蜓在蒲叶上小憩的自然景象。这件五彩花鸟纹尊,为集器形、彩绘、烧炉工艺之大成的杰作。是清代康熙年间精妙绝伦的艺术珍品。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6-5)为“现代·青花釉里红鲤鱼盘”。此盘系民国初年民间艺人制作,现藏景德镇陶瓷馆。高3.7厘米,口径26厘米,足径3.7厘米。盘口沿微敛,浅弧壁,圈足,造型周正,胎体略厚。盘心为一尾鲤鱼环围盘面,以青花、釉里红装饰的鱼纹,形态逼真。画面中不画水,但盘面的亮青色底釉仿佛一池清水,映照着顺势而游的红色鲤鱼,显得生意盎然。几株水草衬于四周,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这件作品只用一尾鲤鱼作装饰,表达了人们企盼吉庆有余,渴望幸福生活的愿望。盘体着色纯净明艳,青色幽靓,红彩亮丽,相互映衬,珠连璧合。
  (6-6)为“现代·矾红描金吊灯图案八角薄胎碗”。系景德镇已故著名陶瓷美术家吴成仁的作品,现藏景德镇陶瓷馆。碗高7厘米,口径16厘米,瓷胎薄如蛋壳、透光。制作从配料、拉坯、修坯、上釉到绘画四十多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分三次烧成。此碗从内壁可映见外侧的吊灯图案,且映光可见指纹,放在手中如同一片薄纸,可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以矾红作为彩绘装饰,口沿描金,使作品显得高贵富丽。碗的外壁由蝙蝠双翼相接构成连续骨架,自蝠口和双翼相接点,又以彩烛、磬构成垂悬缨络式纹样,与展翅翻飞的蝙蝠,组成动中有静的图案。这件八角碗,可以领略到景德镇制瓷艺术家技艺的精湛。
  
 
  
T62 中国陶瓷-磁州窑系
​(6-1)为“宋代双虎纹瓶”。瓶高32.1厘米,口径7.1厘米,足径9.9厘米。口底相差无几,腹部稍宽,瓶身细长,如橄榄,上划对称两虎,张牙舞爪,搏斗于草莽之中;底为仰复莲花纹。为磁州窑系的河南登封窑烧制,是北宋珍珠地划花代表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珍珠地划花瓷器,即先在胎坯上划出主题图案,并在其周围装饰细心的圆圈,再往纹饰的凹处涂满颜色粉末,最后挂釉入窑烧制而成。这类制品是模仿唐代金银器錾花工艺烧制而成。
(6-2)为“金代黑釉剔花瓶”。瓶高24厘米,口径4.3厘米,小口,鼓腹成球形,平底。上半部为黑色剔花牡丹纹,下半部为黑釉,系1955年5月于山西省天镇县逯家弯乡夏家村出土。造型饱满,釉色光亮,线条纹饰生动流畅,是黑釉剔花的上乘之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黑釉剔花瓷器,即先在胎坯上绘出黑花,再剔去黑花以外的部分,并在花朵和叶片上划出花蕊与叶脉,最后挂釉入窑烧制而成。黑釉剔花是磁州窑的另一生产工艺,器身多剔刻线条纹饰,刚劲有力,浮雕感强,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6-3)为“现代杏花双耳瓶”。高30厘米,口径20厘米,最大胴径25.5厘米,底足直径18厘米。出自于一代陶瓷艺术大师—魏之瑜先生之手。是采取北方民间窗花剪纸的手法,与磁州窑特有的黑底彩绘刻划技术相结合,使之升华为一种崭新的陶瓷装饰艺术--邯郸花釉。他把花与果综合在一起,杏花露白、花苞泛黄,枝叶簇拥,绿意掩映,突出了民间与民族的性格,表现出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浪漫风格。在色彩上,又力求创新,色彩鲜艳,产生了一种美妙的视觉效果。代表了新中国成立后磁州窑制瓷技艺发展的水平。
  邯郸花釉就是在传统的黑釉画、铁锈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工艺。其特点是色彩斑斓,流动自然,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6-4)为“元代双凤纹罐”。罐体较大,腹部鼓胀饱满,上绘对称双凤,作振翅飞翔状,白地黑花。1969年11月北京良乡元代窑藏出土。
(6-5)为“元代龙凤纹扁壶”。壶体扁平,器口极小,壶体绘有龙凤纹,为元代常见的纹饰。此壶极富蒙古族器物特色,只是磁州窑有少量出品。器皿造型上的龙纹,张牙舞爪,矫健有力,再配以旁边绘就的云纹,宛若矫龙戏云海,十分生动,使人有云气扑面而来之感。而凤纹则线条简朴而酣畅,尾翼飘飘,翅击长空,在云纹的衬托下,更显其潇洒大方的姿态。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6-6)为“现代双虎耳樽”。高约35厘米,口径12厘米,最大胴径18.5厘米,底足直径11厘米。出自于一代陶瓷艺术大师—魏之瑜先生之手。它是以千百年青铜艺术为积淀,以现代高温花釉、窑变釉的艺术手段再创出的现代精品。该罐以两只生气勃勃的雄虎为耳,造型精巧,别致可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