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习签到7: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 也字

 政二街 2017-12-26



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是不用系词“是”的,而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①“主    ,谓+也”,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如:虢,虞之表也。《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② “主+者,谓+也”,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表示判断。如: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③“主+者,谓”,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谓语后面不用“也”字。如: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 

④“主    ,谓”,者字、也字都不用,如:贾生,洛阳之少年。(苏轼《贾谊论》) 

⑤“主+副+谓+(也)” 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⑥“主+为+宾”,如:“余为伯倏。” 

判断句的否定形式:在判断句谓语的前面加上副词“非”,如: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公上》;固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这种“非”字虽然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但它并不是否定性的判断词,不是“不”和“是”的结合体,而是否定副词。“非”是对整个谓语的判断进行否定。

二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古代汉语判断句有两种基本表达功能,主谓语除了在句法上构成判断外,在逻辑上也构成判断关系: 

①表示类属关系。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表示等同关系。如:梁父即楚将项燕。 


另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关系,而是:

①表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②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如:夫战,勇气也。 

③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二、“是”的词性


1)“是” 字是一个指示代词,常常用来复指前文。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古代汉语里“是”可当形容词,词义是“对的”、“正确的”,意思是“认为…对”、“认为…正确”。出现在“名词+是+名词”的组合中。可单独作谓语,也可带宾语。 

3)我们讲古代汉语不用“是”,是指文言文说的,至于白话,是用系词“是”的,先秦文献极少用系词“是” ,汉代后有所增加。 

三、“乃”、“为”在句子中的词性和作用


①副词“乃”在判断句谓语前加强肯定。如:是乃仁术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②“为”在判断句中作动词而非判断词。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这里的“为”是“算作”的意思。另外,用“也”字煞尾的判断句一般不能用“为”字,如:虢,虞之表也。不能说成“虢为虞之表也。”(通论八继续讨论。)  

★四、判断句的活用


判断句的基本作用是谓语对主语进行解释和分类,典型的判断句主语和谓语所指的应该是同义事物或同一类别,但在语言实践中,某些判断句主谓的关系不能按照形式逻辑的要求来加以分析,这就是判断句的活用,主要有三种情况: 

①用判断句形式表示比喻,如: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用豺虎作隐喻构成判断句,是说曹操好比豺虎。 

②用判断句形式表示比较复杂的内容,如:百乘,显使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其主语谓语不是同一类事物,而表示一种比较复杂的内容,是一种内容被压缩了的判断句,表示:带着百辆车子的使者是显赫的使者。 

③用判断句形式表示因果,如: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用带也的判断句作为后一分句来说明原因。

★五、“也”字的用法


1、煞句的也字:一般用在判断句的句尾来帮助判断,这是也的基本用法。其引申用法有以下四种: 

①用在因果句的句尾,如:媪之送燕后也,执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由果溯因,说明真相;古之人与民皆乐,故能乐。《孟子·梁惠王上》由因及果,进行推理,都用“也”字煞句。 

②用在陈述句的句尾。表示对所说事情的真实性深信不疑,是表示肯定的语气。 如: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③用在命令句的句尾。如: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其中命令或祈使的意思是由否定代词“无”来表示的,加上“也”字,则不单纯表示祈使,而是带上了肯定的语气。 

④用在疑问句的句尾。如:孟尝君怪之:“此谁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此句中的疑问语气是由疑问代词“谁”来表示的,“也”字在疑问句中,也带了疑问语气。有人认为这种“也”字等于“邪”,二者的不同在于:

1、“也”字本身不表示疑问,“邪”字本身表示疑问。

2、“也”字虽然用在疑问句中,但仍然带有一点确定语气,所以“也”字后面容许再用语气词。


2、句中的也字:语气词“也”字有时用在单句或复句中表示顿宕。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用在单句的主语之后。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论语·季氏》用在一般主语之后。

②用在时间副词或表示时间的词组之后。 如: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许行》;今也则亡。《论语·雍也》 

③用在复句的第一个分句之后,这个分句往往是表示时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如: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