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杏坛偶得】|| 谈谈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山湖微波 2018-12-02

  

谈谈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陈鹏录

(陕西省渭南中学  陕西  渭南  714000)

[摘要]判断句是高中生应该掌握的一种基本文言句式。但对判断句从概念、类型、到判定方法的阐释,各位学者几乎没有一个统一而确定的说法。其实,判断句是谓语所指对主语所指的性质、类属做出判定或说明的句子。判定一个句子是否是判断句,要立足概念,分析句中子的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法关系,看谓语所指是否对主语所指的性质、类属做出了判定或说明。

[关键词]判断句;文言句式;判断句的概念;判定方法

判断句是古代汉语中一种比较常见的句式,也是高中生应该掌握的一种基本文言句式。但对判断句从概念、类型、到判定方法的阐释,各位学者几乎没有一个统一而确定的说法。本文拟就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做以探讨。

一、概念再审视

什么是判断句?人教版《语文·必修5》“梳理探究”部分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一节中对其是这样阐述的:“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从内容上看,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对人、事、物、情况、原因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从形式上看,最大的区别就是一般不用‘是’作判断词。”这一概念值得商榷。判断句“是对人、事、物、情况、原因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这一说法不准确。首先,这一概念犯了“以古律今”的错误。判断句不是对“原因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对“原因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应该是因果复句。例如,“君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本句话后一个分句对前一个分句的原因做了解释说明,虽然这个句子可以翻译成“···是····”的形式,但这个句子不是判断句,是一个典型的因果复句。由此可见,人教版《语文·必修5》课本在对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的概念进行阐释时,用译文代替了原句,用现代汉语句式衡量了古代汉语句式,这是典型的“以古律今”。其次,这一概念表述含糊不清。怎样才算“是对人、事、物、情况、原因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这一概念并没有阐述清楚。我们以为,判断句是谓语所指对主语所指的性质、类属做出判定或说明的句子。

二、判断句的判定方法

到底哪种句子是判断句?怎样判定一个句子是不是判断句?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牛胜玉主编的《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必备》中说:“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这本书举出了判断句的7种基本句式,通过阅读牛先生的阐释,我们可知牛先生是用这7种基本句式来判断一个句子到底是不是判断句。例如,他在阐述判断句的第一种句式是这样说:“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判断的经典格式。”类似牛先生这种说法的大有人在,例如薛金星主编的《高中语文知识手册》。另外,牛胜玉先生在阐述判断句的第七种句式时这样说:“用‘乃’、‘即’、‘则’、‘皆’、‘必’、‘本’、‘系’等副词表示肯定的判断,兼加强语气,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持这种观点的还有刘景农的《汉语文言语法》,周本淳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版)。这种观点,我们不敢苟同。这种观点明显犯了形式主义的弊端——用句子的外在形式来判定句子的内在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者,···也”格式的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个句子的确是判断句,但不能把“··者,···也”格式作为判定判断句的依据。因为,像第4句这样的句子,虽然没有“··者,···也”的格式,但仍然是判断句。类似“君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句子,虽然有“··者,···也”格式,但此句确实不是判断句。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有“···者,···也”的不一定是判断句;没有“···者,···也”的也可能是判断句,“··者,···也”格式不能作为判定判断句的依据。另外,句中的“者”“也”本身并不表示判断。我们可以将前三个句子中的“者”“也”去掉,而句子的表意并没有发生变化。可见,判断句中的“者”“也”是语气词,其中“者”用在主语后表提顿,“也”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其次,我们来看含有“则”“乃”“诚”“即”的判断句。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4.梁父即楚将项燕。

这四个句子是判断句,但“则”“乃”“诚”“即”本身并不表示判断。这四个句子中的“则”“乃”“诚”“即”仍然可以去掉,但句子的基本意义不变,变的是句子表达的情感或语气。那么,“则”“乃”“诚”“即”是语气词吗?不,“则”“乃”“诚”“即”在句中做状语,其语法意义有别于语气词。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则”“乃”“诚”“即”是副词,他们用在判断句中就是为了加强判断语气。

最后,我们来看含有“非”的判断句。

1.予本非文人画士。

2.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这两个句子是判断句,但“非”不表示否定的判断。我们去掉“非”,发现句子表意与原句截然相反,原句是否定,而去掉“非”之后的句子是肯定,但不管去“非”还是不去“非”句子都是判断句。由此可见,“非”不表示判断,而是表示否定。因此,我们可以说,“非”是一个否定性的副词,它帮助构成判断句的否定形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能根据句子中是否还有“····者,···也”“则”“乃”“非”等来判定一个句子是不是判断句。判定一个句子是否是判断句,要回归概念,立足概念,分析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法关系,看谓语所指是否对主语所指的性质、类属做出了判定或说明。若谓语所指对主语所指的性质、类属做出了判定说明,就是判断句;若谓语所指没有对主语所指的性质、类属做出做出判定说明,就不是判断句。这是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判断句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三、几种特殊句子的辨析

对于以下几组句子,到底是不是判断句,学术界也是争论不休。

第一组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第二组

夫战,勇气也。

第三组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王力、郭锡良、许嘉璐、胡本顺等人在其各自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认为这几组句子不是判断句。周本淳的《古代汉语》、李佐丰的《古代汉语语法学》认为这几组句子是特殊的判断句或者是判断句的活用。我们同意王力、郭锡良、许嘉璐、胡本顺等先生的观点,认为这三组句子都不是判断句。

我们还是立足判断句的概念,分析句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法关系,看谓语所指是否对主语所指的性质、类属做出了判定或说明来判定句子是否是判断句。

第一组句子的主语是“君”,“庶人”,与其相对应的谓语依次是“舟”和“水”。“舟”是舟船,“君”是君主,“舟船”不能对“君主”的性质做出判定说明。因此,第一组句子不是判断句。

第二组句子的主语是“战”,谓语是“勇气”。“勇气”不能对“战争”的类属做出判定,本组句子不是判断句。

第三组句子的主语是“所以遣将守关者”,谓语是“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谓语所指“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不能对“所以遣将守关者”的性质或类属做出判定,本组句子不是判断句。

其实,我们仔细分析这三组句子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法关系可以发现,“君”和“舟”之间,“庶人”和“水”之间构成比喻的关系,我们可以将此句翻译为:“君主好像是舟;百姓好像是水。”“战”和“勇气”之间构成一种复杂的逻辑关系,此句可以翻译为:“战争,依靠的是勇气。”“所以遣将守关者”和“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之间构成因果关系,“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阐明了“遣将守关”的原因,此句可以翻译为:“(我)派遣将士把守关口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不同寻常变故的发生”。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三组句子从形式上来看,特别像判断句;但从内容和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上来看,它们和判断句相差甚远。虽然这三组句子都能翻译成“···是···”的形式,虽然前两组句子和判断句一样,谓语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虽然它们都是“····者,···也”的格式,但它们不是判断句。把这三组句子认为是判断句的,存在三个误区:一是,以译文代替原文,通过对译文句式的判定来替代对原文句式的判定,这是典型的“以今律故”。二是,以判断句的特征为标准来判定句子的句式类型,这是典型的“以特征框本质”。三是,以句子的格式为依据来判定句子的句式类型,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第一组句子理解成比喻句,把第二组句子叫作陈述句,把第三类句子命名为因果复句,以区别于判断句。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