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十大名将:曼施坦因的一生!

 茂林之家 2017-12-26

二战十大名将:曼施坦因的一生!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于1887年11月24日出生于柏林一个显赫的贵族世家里。他的母亲三姐妹堪称德国的宋氏三姐妹,分别嫁给了埃里希的生父李文斯基二级上将,埃里希的养父曼施坦因二级上将和大名鼎鼎的兴登堡元帅。埃里希一出世就被过继给了膝下无儿的姨丈曼施坦因二级上将,从此,曼施坦因这个姓氏伴随了他一生。

  作为养父唯一的孩子,埃里希的童年肯定过得很快乐,但身处这样的国度和这样的家庭,不管他孩童时代有怎样的兴趣爱好,从军都是他必然的选择。1900年,13岁的埃里希被养父送进了少年军校。两年后他从这里毕业,进入了德国军官的主要培养基地--格罗斯李希特费尔德军校。(一年后,另一个男孩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也进入了该军校)

  一般来说,德国军官的教育分为三部曲.先是在类似于士官学校的格罗斯李希特费尔德军校学习,毕业后到基层打滚若干年,然后被保送到柏林军事学院进修.出来后还要视情况被送到总参谋部深造.因此德国军官的教育历程较其他国家的复杂和漫长,就拿本传传主来说,他在50岁前一直都在学习。

  埃里希的早年学生时代的详情已不为世人所熟知,但他后来回忆,他经常会偷看课外书,每当教官出现时便以极快的速度藏进抽屉里,因此,他不大可能像另外一个出身,经历,乃至后来用兵风格都跟他很相似的名将麦克阿瑟那样是个三好学生。不过,无论他表现怎样,显赫的出身都给了他一个机会出入宫廷----每年寒暑假,这些贵族少年都要担任德皇的侍卫。在庄严华丽的宫廷里,在煦煦攘攘的皇室贵胄中,少年埃里希不但大开眼界,其荣誉感也被提升至极致。在他的一生里,他始终把这段经历视为其最大的荣耀。在晚年回忆录《一个军人的一生》中,他不怎么提及枯燥的军校生活,却以极大的篇幅叙述了他的宫廷侍卫经历。

  1906年,19岁的埃里希.冯.曼施坦因从李希特费尔德军校毕业了。长大成人后的曼施坦因,出落得仪表堂堂。他身高1.81米,一双如大海般蔚蓝的眼睛总是折射出智慧的光芒,略为谦逊的微笑中总有意无意地藏着一丝狡黠。在基层呆了几年时间后,1913年,26岁的他开始了他军官教育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进入了柏林军事学院。也许当时的他没有注意到,他当年的校友古德里安也在那里。

  在这个由沙恩霍斯特创建,克劳塞维茨,老毛奇,鲁登道夫,塞克特等巨匠曾在此锻造思想的基地里,曼施坦因感受到的学术氛围远比在李希特费尔德军校强,但他还没来得及好好提升自己,几个月后的一战炮火便将他和他的校友古德里安等人一起送上了一战的战场。

  在一战中,曼施坦因最初的职务是在东线担任一位团长的副官。1914年的冬天,曼施坦因所在的前线获得了一个消息:当面的俄军正准备撤退。于是每个团奉命组织了一个追击支队对撤退中的俄军进行穷追。曼施坦因本不在追击队的行列里,但作为一个青年贵族,其内心无疑十分渴求战功和荣誉,于是他硬缠着团长让他加入了追击队。哪里知道这个情报是假的,俄军根本没打算撤退,于是一场计划中的追击战变成了一场血腥的遭遇战。在肉搏中,曼施坦因挨了一枪倒下,他的搏斗对手正要趁势把他弄死时,一位在旁边的掷弹兵杀死了这名俄军,救了曼施坦因一命。但战况对德军很不利,一个个德军在俄军的炮火和刺刀下相继倒下,身负重伤的曼施坦因躺在地上无法动弹,正悲哀地等待着被俘或者被杀的命运,幸好他的战友们在撤退时还是把他抢下了。曼施坦因一生戎马,这是唯一一次受伤,尽管27年后他还会面对一次同样接近死亡的经历。重情义的曼施坦因在晚年回忆录中自然详细地谈了这次战斗,并对当年救他的战友表达了感谢。

  曼施坦因在医院里躺了五个月。重回前线后继续担任副官或者参谋之类的职务。战争末期,他先后担任了一个骑兵师和一个步兵师的作战处长。在德军师一级单位中是没有参谋长的,师作战处长实际上也就履行了参谋长的职责,因此曼施坦因有了很好的机会累积这方面的经验。

  1918年10月,一战结束了。在未来的第三帝国名将中,戈林,博克,隆美尔,舍尔纳在这次大战中皆以出色的表现获得了象征最高荣誉的蓝马克斯勋章。莫德尔也以三度负伤的英勇和战场上的冷静赢得了塞克特的赏识。曼施坦因虽然也获得一级铁十字勋章,但总体来说还是默默无闻的,不过他还是获准留在了战后的十万国防军中。

  1920年的一次宴会上,33岁的曼施坦因认识了一个20岁的颇让他倾心的贵族少女。作为一个传统的普鲁士军官,他作风严谨且素来喜欢速战速决,那些花前月下的酸讲究在他精神世界里根本行不通。三天后,曼施坦因便向这名女子求婚并获得了成功。婚后他们育有两子一女,其中长子格罗1942年战死在俄罗斯。

  1921年,在踏入现役部队15年后,曼施坦因终于获得了第一个队职,担任了一个步兵连连长,但他的队职没持续多久。由于凡尔赛和约关闭了德国所有的军事院校,陆军总司令塞克特便开办了小型研讨班,以培养下一代军官,曼施坦因是被选进研讨班的幸运儿之一。在这个小天地里,教官们在塞克特指示下,拼命地向学生们灌输机动作战和攻势的军事观念。善于学习的曼施坦因受其影响极深,从此,机动,攻势和奇袭就成了他军事思想的三大基石,贯穿了他整个指挥生涯。与此同时,学徒曼施坦因还回顾了德军在一战的战略进程,并结合了自己在一战中的经历,得出了一个结论:德军其实在1918年还有翻盘的机会,那就是放弃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地盘,向东撤退吸引协约国军队来追,再以自己擅长的机动战取胜。毋庸置疑,这些看法在下一次大战中对已成为陆军元帅的曼施坦因的影响极深。

  1928年,曼施坦因晋升为少校,次年又进入了部队作战办公室(凡尔赛和约照样关闭了总参谋部,部队作战办公室就是行使总参谋部职权--客蒙注),在他的第一批同事中,就有后来成为他得力干将的瓦尔特.纳林。整个20年代对许多德国军人,如隆美尔,赫尔曼巴尔克,胡贝来说都是怀才不遇和极端无聊的十年,但对曼施坦因来说,这十年却正是他的军事思想的形成期,因此也是收获颇丰的十年。

  1931年,曼施坦因陪同上司去苏联考察了一番,与他同行的还有两位年轻军官:瓦尔特.莫德尔和约瑟夫.哈尔佩。苏军的机械化程度让他们未来的三大克星大开眼界,但苏军指挥官们却给曼施坦因留下了平庸的印象,像苏军第一把手伏罗希洛夫,曼施坦因晚年在回忆录中提及他时只有简单一句“战前我访苏时,他与我有过一面之缘”,忽略之情溢于纸面。在未来的二战中,曼施坦因往往看重苏军的攻击力和机动能力,却轻视苏军将领才能,多少跟这次苏联之行有关。

  回国后的曼施坦因以中校军衔指挥一个步兵营达16个月之久。这16个月被他认为是其军旅生涯中最快乐的时光。但这时的德国甚至欧洲,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1933年,希特勒上台,两年后希特勒重开总参谋部,已是上校的曼施坦因被任命为作战处长。关于他这段时期的工作,当时在他手下的威斯特法尔回忆,各个部门开始很藐视作战处的权威,直到曼施坦因的铁腕让他们不得不收起了傲气。1936年,49岁的曼施坦因被晋升为少将并出任总参谋部的首席军需长,即副总参谋长。他的顶头上司总参谋长,就是后来的反希英雄贝克。

  三十年代的德国,各个兵种的竞争非常激烈。作为首席军需长的曼施坦因,对于古德里安天天呼吁把装甲部队的发展极端化并不赞同,他更喜欢的武器是突击炮,这种武器就是在坦克的底盘上装上一门榴弹炮,实际上也是自行火炮的一种。曼施坦因主张给每个步兵师配备一个突击炮营。由于陆军总司令弗里奇和总参谋长贝克都是炮兵出身,曼施坦因研制突击炮的建议最终通过了,突击炮成为了德军重要装备之一,据西方资料,二战中它总共摧毁了苏军2万辆坦克。

 

二战十大名将:曼施坦因的一生!

 1938年,德国陆军经历了一场大地震。三军总司令勃洛姆堡元帅,陆军总司令弗里奇一级上将,陆军总参谋长贝克二级上将一夜之间都被解除了职务。包括龙德施泰特在内的一批将领被勒令退役。作为弗里奇的爱将,曼施坦因也受到波及。他离开了总参谋部,被调到里格尼茨当了一名步兵师师长。

  由于远离了柏林的政治漩涡,曼施坦因这个师长当得倒也惬意。在这个两百年前腓特烈大帝和劳顿的激战之地,曼施坦因没事就去凭吊古战场,在夕阳的余晖中流连忘返,怀百年之往事,发思古之幽情。正当他乐不思蜀时,1939年夏季的一份电报打断了他的宁静:“着陆军中将曼施坦因前往西里西亚的南方集团军群向龙德施泰特一级上将报到,出任该集团军群参谋长。”

  接下六年发生的大事已经是众所周知了。但有一件战场之外的事也值得提一下。1943年夏季,已是陆军元帅的曼施坦因回大本营商讨堡垒作战事宜。在一次野外游泳中,他无意中碰见了一位刚从北非回来的元帅。这是德国历史上两大军事巨子埃尔温.隆美尔和埃里希.冯.曼施坦因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虽然这个时候两人都已经过了各自军旅生涯的巅峰期,但对和慕名已久的对方的会面还是挺感高兴。当天晚上,他们和克鲁格三人在隆美尔下榻的宾馆里彻夜长谈。谈话气氛是友好的,但没产生任何建设性的结果。曼施坦因认为希特勒在形势威逼下会放弃指挥权。担任过希特勒卫队长,远比曼施坦因了解希特勒的隆美尔只能摇头苦笑。分别的时候,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远比曼施坦因资深,1940年就担任过曼施坦因上司的克鲁格元帅居然说了一句:“曼施坦因,我重复我以前对你说过的话,我准备在你的领导之下”。曼施坦因礼貌地答谢了他。在曼施坦因和隆美尔告别的时候,一向目无余子的隆美尔居然也说了一句:“曼施坦因,我也愿意在你的领导之下”。此后两人就奔赴各自的战场,余生里再也没有碰面了。

  题外插一句,许多年前,当我读到利德尔哈特写的:“我采访过许多德军将领,他们一致认为曼施坦因是他们当中最杰出的一位。人人都渴望他能当上陆军总司令。”时,内心有点不以为然。觉得利德尔哈特在有意吹捧曼施坦因,因为两人都是间接路线的提倡者。现在看来,利德尔哈特不一定是说假话。

  1945年春,当苏军逼近曼施坦因住地时,他举家西逃。在汉堡附近他去见了帝国继任领导人邓尼茨,希望邓尼茨能任命他为陆军总司令。这是一个值得钦佩的举动,第三帝国覆灭在即了,陆军总司令一职肯定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差事。曼施坦因这个时候要求这个烫手的山芋,动机只能是为了用自身才智替德国争取一个有利的和平。无奈,邓尼茨却选择了舍尔纳。失望中的曼施坦因向英军投降了。

  战后所有的德军将领都被拘押。盟军对他们全面展开审查。那些行为干净的,例如古德里安,魏克斯,赫尔曼巴尔克,曼陀菲尔,威斯特法尔在两三年内就被释放了。但有明显战争罪行的,如曼施坦因,凯塞林,迪特里希则被当做战犯起诉,等军事法庭来定他们的罪。

  在待审期间,盟军不想让曼施坦因太闲,给了他一个任务,让他编撰德军的发展历史,并派了威斯特法尔二级上将当他的助手。期间曼施坦因听闻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和陆军总参谋部被定性为六大犯罪组织之一,立即和威斯特法尔向盟军提出了抗议。后来越来越多的德军将领加入抗议行列,迫使盟军两年后撤销了这一定性。

  1948年,军事法庭开始审判曼施坦因。在这次审判中,德军将领们显示出袍泽情深的一面。龙德施泰特要求和这位昔日的参谋长站一起受审,但被法庭拒绝。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布塞二级上将把自己所有的工作都押后,每天就干一件事,就是搜集资料替昔日的上司辩护。而曼施坦因本人,已经自顾不暇了,还频频替其他同僚作证辩护。这其中包括他在北方集团军群时上司李勃元帅,同僚莱因哈特一级上将,他在南方集团军群时两位主将赫尔曼霍特一级上将和霍利特一级上将,最重要的还是他在克里米亚时的参谋长韦勒二级上将。对他本人的指控,主要是执行政委命令,1943年向第聂伯河撤退时执行焦土政策以及在克里米亚时默认党卫队的屠杀行为。最后在17项罪名中有两项成立。曼施坦因被判18年监禁。

  1953年,曼施坦因因为身体问题被提前释放。他回到德国的第一站是在莱茵河畔一个农场主的家里。他喝下农场主夫妇给他的一杯葡萄酒后,想起当年跟随他出征那些年轻人,包括他的司机,助理参谋,座机驾驶员和长子通通不在了,内心不禁百感交集。联邦德国军队已开始重建了,曼施坦因也被聘为战略顾问,但他的作为很微弱。一则阿登纳政府想人们尽快淡忘二战的记忆,不想重用一个给二战留下太重痕迹的人。二则曼施坦因年事已高,他那旺盛的精力在以前的岁月里已经耗尽了,也无意再过问军政大事。他搬到了慕尼黑附近的一个农村里,专注于写回忆录和参加老兵活动。

二战十大名将:曼施坦因的一生!

  1955年,他的回忆录《失去的胜利》出版了。相信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会佩服其军事思想的浩瀚壮阔。自马尔伯勒之后还没有一个将军具备如此多方面的才能和视界。无论是作战,战争经济还是政治,没有一样东西能逃过他的慧眼。从大战略,战略到战役,战术,他几乎是样样精通,战争中的种种因素都被他揉合成一个整体加以精确思考,这使他在当世将领中站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高度。此外,这本书还可以看出曼施坦因作为一个人的方方面面:贵族的出身使他天生有一种浪漫情怀,无论战事多紧张他总不忘战地的风情;他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人,每次胜利都不吝于对部队的感谢,身边每战死一个人都要长篇感慨一番;他骨子里有一种极度的矜持,从不屑于攻击同僚半句,包括使其将名受污的保卢斯和莫德尔;他对荣誉的热爱达到了偏执的程度,每一次战败都竭力把责任从自己身上推开,对自己在东线的罪行都是轻描淡写带过,这一点最为后人诟病。

  1958年,曼施坦因出版了第二本回忆录:《一个军人的一生》,可惜这本书无缘和东方读者见面。第二年,他出庭替昔日爱将曼陀菲尔作证辩护,当他出现在庭上时,本已获得坐着听审待遇的曼陀菲尔立即起身,在老长官离去前一直保持着肃立听审的姿态。

  1966年,曼施坦因的太太病逝,这个女人在战争中失去了哥哥,弟弟和长子三个至亲。而曼施坦因本人继续过着平静的生活,随着人们对二战的反思日烈,他昔日的光辉战绩即便在他的祖国也没有人愿意提起,他那以机动,攻势和奇袭为核心的军事思想也与西德国防军的新定位格格不入。曼施坦因这个名字逐渐为世人遗忘了。1973年,他病逝于中风,享年86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