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4153个传统村落面临消失危险

 jtq感恩一切 2017-12-26

10日,我国首部关于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遗存与保护的蓝皮书——《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调查报告(2017)》(以下简称蓝皮书)正式发布。蓝皮书指出,传统村落是承载了丰富历史信息的文化载体,目前我国国家级中国传统村落数量达到4153个,并建立了由国家、省、市、区县组成的四级保护体系。虽然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已见实效,但现状仍不容乐观。蓝皮书建议,从六方面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



保护传统村落有利于农耕文明与历史文化的传承



蓝皮书指出,传统村落是承载了丰富历史信息的文化载体。传统村落的形成和出现,是华夏先民由采集与渔猎时代进化到农耕文明的重要标志。考古资料证明,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史。如湖南道县玉蟾岩所发现的上万年的人工栽培稻种,澧县城头山、彭头山的稻田遗址等,都足以证明中国农耕文明史的悠长久远。


但在中国数千年的农业社会和农耕文明史中,家庭、家族、宗族、氏族构成传统村落,乃至国家与民族的基本组成单位,并通过血缘纽带,传承内在文化传统。因此,相对于经典文献和出土文物、文献,传统村落所承载的相关历史信息更具鲜活性。

  

已有4批4153个村落列入国家级中国传统村落名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以2003年“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评选工作为开端,至今已有十余年。


  

中国有关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即已开始,但将传统村落作为一个专门的保护对象进行保护,则始于2003年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评选工作,至今已先后公布六批,共计276个历史文化名村,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了“国家+省+市+县”共4级保护体系

  

2006年以来,由文化部确定并先后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共计已达1538项

  

2012年12月,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同年12月20日,公布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也意味着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上升至国家文化战略层面

  

至2016年12月,共公布了4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计4153个

  

除此以外,全国范围内的大部分地区也陆续公布了多批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及文化意义,能够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省级、市级、县级传统村落。至今这类评选工作已经完成并形成了由国家、省、市、区县组成的四级保护体系。

  

此外,在省、市、县、镇级层面,不少省份及地方政府还专门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保护传统村落的政策和措施。如2017年1月,湖南省专门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通知》,切实加强对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发展和利用;又如,安徽黄山市推行针对当地古村落保护的“百村千幢”工程等。


我国传统村落保护虽见实效,但现状仍不容乐观



蓝皮书分析指出,近年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不少不容乐观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传统村落数量锐减。2014年6月12日至9月30日,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再次对“江河流域”的传统村落展开考察,并对此区域原已纳入考察范围的1033个村落进行回访调研。本次调研数据显示,历经四年之后,2010年调研的1033个传统村落又消失了461个。


据201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4年末中国大陆行政村个数为54.67万个,自然村的总数为270.18万个,比之前的数据略有上升。在消失的村落中,其中有不少是具有历史风貌的传统村落。

  

第二,部分传统村落毁坏较为严重。尽管近年来传统村落保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传统村落由于各种原因毁坏严重。

  

第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后继乏力现象。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旅游开发、工程建设等对传统村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大量传统村落消失,加上“空心村”的大量出现,依附在传统村落中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现象。


第四,相当一部分传统村落面临环境破坏与污染威胁。传统村落的开发利用必须考虑到环境的承载力。近年来,旅游开发导致游客大量涌入村落,对传统村落的环境承受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环境破坏和污染。


已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长效机制,仍面临五大挑战



蓝皮书指出,除了四大问题之外,传统村落保护仍面临五大挑战。


其一是现有法律、法规对传统村落保护有待加强。


其二是过度商业开发导致传统村落衰弱。蓝皮书指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古建筑被包装成统一化的房屋样式、店铺里出售的商品除了少量是当地特色食品,很多是在全国都可买得到的纪念品,毫无地域特色。


其三是“空心村”日益严重。不少村民离开村落进城生活,即便是暂时在城镇务工的农民,也只在节假日才回老家。这让一些村落“人去房空”,仅住一些留守老人。


其四是千篇一律的建设。一些地区存在着对村落进行大规模改建、拆掉传统民居,规划建设集中居住区的倾向,让传统村落发展趋同化、模式化。


其五是居民改善居住条件和传统村落保护间矛盾突出。很多老宅的陈旧格局及落后配套措施已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原住民倾向拆掉原有的传统建筑,代之以现代感的楼房。


从六方面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



蓝皮书分析指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所面临的问题错综复杂,任重道远。



当前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必须遵循整体性、原生性、可持续性保护的原则,在当前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明晰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限于有形的固态的物质文化遗存保护,还包括无形的动态的非物质文化遗存的保护,同时还要兼顾村落文化的传承者——生活于村落的原住居民。具体保护措施应从六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使传统村落保护有法可依。


二、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纳入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


三、完善普查调研,对传统村落实施分类保护、分级管理。

  

进一步组织全国性的“中国传统村落遗存”专项普查与跟踪工作,建立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数据库。


四、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保护意识。

  

民众对传统村落保护意识的增强,对于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建立“保护责任追究制”,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政绩考核体系。


六、培育、提高原住居民主体性保护意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