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识卡片】“中国传统村落”的概念内涵

 贵理工涛声涛影 2020-04-28
专栏小卡片

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于2020年开始推出传统村落知识专栏,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靳东晓教授担任专栏主持人,为大家分享相关科研知识。

专栏主持人

靳东晓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总规划师

从事城乡规划设计、研究工作30余年,曾主持、参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模式及政策》(中财办)、《全国村镇规划建设与管理》《我国大城市连绵区的规划与建设问题研究》(中国工程院)、《全国重点镇动态发展研究》《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十三五”规划》《城市用地结构和人口规模的研究》(住建部)等研究;参与了住建部重点镇、传统村落、特色小镇遴选认定等工作。

本文作者

史英静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创新中心  传统村落、城市文化研究员、新闻编辑

2017年以来从事传统村落、文化研究、宣传、实践工作,先后走访160余个传统村落。参与了住建部“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系列课题,景德镇中欧城市实验室数字平台、会客厅建设项目;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北京数字老城博物馆、福建传统建筑海峡租养平台建设及宣传工作;完成《安徽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报告》、《安徽优秀村落文化遗产报告》、住建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传承进展及对策研究》等课题,编著出版《徽村意象》。

知识点

中国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是一个专有名词,是2012年9月由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决议制定的词语。它专指村落中形成年代较早,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2018年两办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将其定为“特色类保护村庄“。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经常有人用“古村”、“古村落”等来代称“传统村落”,严格地说,这几个词的内涵有所不同。

“传统村落”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村”一样,都是由相关部门严格按照特定标准进行界定并纳入保护名录的单元。

它是一个专有名词,专门用来定义那些形成年代较早,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得到快速发展,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部分乡村地区凋敝、传统村落空心、空巢乃至消亡的现象。

自2012年起,由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文物局、原文化部、财政部等多部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分批界定中国传统村落,正式将传统村落保护作为工作重点之一。

1

传统村落保护迫在眉睫

村落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人、地、房、村。


附带着人情关系、承载着非物质文化、民俗文化、生产和生活等要素;

地、房


是人赖以生存、地域文化以及历史环境要素赖以依存的物质载体;


则是更大一级单位,它囊括了人、地、房乃至周边的自然山水环境,是人赖以集聚的基本单元,也是构成国家的终端末梢。

快速城镇化市场趋势、村落合并行的政指令等原因,造成村落逐渐消亡。

2009年至2010年,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组织20个课题组集中对我国长江、黄河流域以及西北、西南的17个省份113个县的902个乡镇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进行综合复查。

研究表明,2004年2010年间,颇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从9707个减少至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平均消亡1.6个传统村落。

在这个村落消亡的过程中,存在几种迹象。

1.

人口流失及传统关系网络的破坏。

2.

传统建筑的损毁。

3.

村落拆并及整村外迁。

满足任何一个迹象都预示着村落即将走向消失。

山西乔家堡村

整村基本拆除,仅留下了乔家大院及部分传统建筑

广西南宁老口村

村落空心化严重,很多房屋已无人居住

村民只有在传统的祭祖仪式中才会回村

传统村落是农耕时代的主场,积淀着中国深厚的农耕文明,凝聚了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生产生活智慧,也孕育了中国多元的优秀文化,是包含物质、非物质在内的完整的文化遗产体系。

它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和人情价值,是从古至今,人类社会所追求的人与自然融合的典范。这些价值也说明,传统村落需要得到保护与传承。

2

八年、五批

界定6819个中国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的界定,是实现传统村落保护的开始,也是最必要的步骤。

对古老村落的关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战以来,国际上遗产保护的内涵从单一要素走向了多元复合,从物质遗产走向了非物质遗产、文化景观、历史环境等方面,同时增加了对传统村落、乡土建筑、田园景观等乡村遗产的关注和保护体系的构建。

我国也逐渐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传统村镇保护。尤其是2000年,皖南黟县宏村、西递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再次奠定了传统村镇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地位。

我国大规模自上而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举措,始于2011年。在中央文史馆成立60周年座谈会上,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提出了“古村落的保护就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以及传统文化的保护”。同年,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向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建议。

2012年4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原文化部、财政部及国家文物局,开始了首次全国范围内的传统村落调研、审查、认定工作,通过包括乡村建设、建筑学、艺术学、遗产学、文物专家等跨领域的专家组界定,于同年九月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

此后,八年时间里,参与界定的部门逐渐增多,界定的五批次村落数量也大幅递增。最终,全国31省6819个村落被纳入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形成了世界上最广袤的农耕文明遗产群。

3

界定标准的完善

意味着保护内涵的加强

传统村落界定有一套严格的标准,一级标准由“传统建筑”、“村域环境”、“格局风貌”、“民俗文化”、“历史积淀”五项构成。在一级标准下又分为14个二级标准和37个三级标准。

纵向来看,五批传统村落界定过程中,评分权重有所变化。相比前四批,第五批传统村落的评审标准,更加注重村落历史文化积淀,将“村落活态传承”、“物产丰富度”、“生产生活延续性”以及围绕村落历史文化所衍生出的“非物质人文故事”、“重要事件”、“传统文化”、“村规民约”,“村志族谱”纳入了评分项。

这些变化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如果说在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域中的传统村落主要是由自然生态环境、村落格局风貌、传统建筑等摸得着、看得见的物质空间显示出其独特性的话,那么,在同一地域片区能让村落彰显特性的地方就是其独属自身的村落历史、名人故事、发生过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一脉相承的村志族谱。这些要素可能不是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但却是一个村落的灵魂。

横向来看,传统村落与历史文化名村有所不同。他们在界定标准和数量关系上均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凡属于“历史文化名村”的村落均被直接纳入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历史文化名村的认定,是按照2003年住建部与文物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公布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第一批)的通知》建村[2003]199号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执行的,分为历史价值和风貌特色、原状保存程度、现状具有一定规模、规划编制和管理机制四个评价标准。其与传统村落在部分认定标准条目相同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村落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及传统建筑的保存状态。

相比之下,传统村落在满足更多条件的同时,也包容了那些在自然、民俗、美食等方面有突出特色的村落。也即是说,《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不仅包括已成功申报的历史文化名村,也包括那些有历史文化价值但尚未被列入名村的村落,以及那些具有优美自然生态环境的村落、兼具文化和自然生态价值的村落。

传统村落与历史文化名村界定时间与数量对比

传统村落与历史文化名村界定标准的对比

传统村落的界定,是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第一步。我们希望这份记录了中国多元文化的基因库,可以首先被重视,进而被保护、利用与传承。在当下、未来,成为寄托全人类的故土乡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