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动回顾 | 世界遗产30年——双城会:长城VS紫禁城

 財让扎西 2017-12-27


2

017年12月23日下午,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CHP)联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ICOMOS CHINA(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在东城区东四街道党群活动服务中心举办了一场 “世界遗产30年”主题讲座。


此次活动缘起于自1987年,我国首批包括长城、北京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泰山、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在内的6个遗产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2017年已有30年。在这30年间,我国共有52项世界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6项、世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2项。


年来,“申遗”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公众所熟知,遗产地能够被列为世界遗产更加振奋人心。遗产地“申遗”背后的过程,成为世界遗产后的保护、修缮和管理工作,无不是大量文物工作者多年来通过长期调研实践形成的科研成果和宝贵经验。在适逢世界遗产30年之际,我们也希望通过此次活动,纪念这一重要时间节点。更为重要的是,让公众能够了解到遗产地背后的故事。而这个起点,就从我国首批世界遗产、公众最为熟知的长城和紫禁城开始。

 

活动的两位主讲嘉宾分别是来自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高级工程师赵鹏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研究所馆员张依萌。

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赵鹏

鹏先生将其在故宫工作多年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讲述了他在从事古建保护和修复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和挑战。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的快速转变,掌握传统技艺的古建修缮人才稀缺,直接导致传统技艺的失传和消亡。同时,传统材料产生环境的改变和储备不足也使得古建修缮工作困难重重。另外,由于教育和知识普及不足,以及理论知识和实际修缮的差距等多重因素,也给古建保护工作带来不小压力。

 

这些困境当然早已被故宫博物院的守护人们所重视。早在1992年,故宫博物院的单士元先生就专门写过抢救传统工艺技术的报告。现任院长单霁翔先生也提出《建立故宫古建筑研究性保护机制的思考》。

 

赵鹏介绍,针对修缮技术,故宫博物院正在建立自己的一套修缮体系,将描述性文字分类细化,配上可视化的照片和图示,形成一套清晰直观的修缮准则。另一项对文化遗产保护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举措是,更加重视文物的“价值评估”,挖掘和描述文物更深层次的价值。


作为青年学者,除了开展古建修缮工作,赵鹏先生也将相关的教育和知识普及工作纳入其工作规划,并已逐步实施。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研究所馆员 张依萌

一个我们很熟悉的世界遗产——长城,则由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研究所的张依萌主讲。他分别介绍了位于英国的哈德良长城和我国万里长城的情况,特别是我国长城的长度、形制等,一改公众印象中对于长城的认知。他还对比了两国长城的保护现状和修缮情况,以及目前长城保护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东城区人民政府东四街道办事处书记 荀连忠

天活动获得了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东城区人民政府东四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东四街道的荀连忠书记也在现场特地表达了对活动和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支持。

两位主讲嘉宾会后与观众对谈

场有80余名观众参与,并在会后讨论环节与主讲嘉宾展开积极互动,了解更多文保工作中的细节。

注:

本次活动,特别感谢:

场地支持: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东四街道办事处

摄影:王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