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关生命

 御冬青文斋 2017-12-27

一次独自在家,览了一遍《尼采传》,似乎还没有心情开始校对手头翻译专业文稿。于是用手中的遥控器漫无目的地在各个电视频道间切换着。无意间看到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讲述用智慧重建心灵家园。只有数句入耳,我被深深吸引,便扔下了遥控器,开始认真聆听大师的演讲。

恰好傅先生正在解说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对此句所言何物,一直是一头雾水。听了傅先生的讲解后,我才知道,原来“刍狗”指古人祭祖时用草扎成的狗,摆放在祭台上的一种祭器。当人们祭拜时,刍狗在上面,也和先人牌位一起接受着祭拜,可是祭拜一旦结束,就被丢弃在地上,任由踩踏,甚至被人拿回家当柴烧。傅先生说这就代表着万物有兴盛有衰亡,永远保持一种成就感是不可能的。到时候你就要下台,就要轮班。”我想可能就是大家所说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吧。

当然老子的思想偏重智慧,他通过比拟的方法让人们领悟到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左右大自然。我不由联想起在《尼采传》中看到的一段描述“一场强烈地震使尼查的人们惊恐万分,而尼采却赞美它,因为它提醒人类记住自己是微不足道的。”虽然这是尼采个人的极端想法,但提示我们,人是渺小与脆弱的。正如法国哲学家布莱兹·帕斯卡“人是大自然最柔弱的芦苇,芦苇非常脆弱,风一吹它恐怕就折了,人的生命恐怕跟芦苇差不多,但是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人生命短暂而脆弱,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然而人能够思考,这并不是单纯的本能,思考需要通过训练,不断充实,以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傅先生总结一段话“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变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很喜欢傅先生的座右铭:“我即使不能改变我的命运,但是我至少可以改变我对命运的态度。”命运的压力和考验,可以成为自己修养的动力,让自己学会谦卑和敬畏。

我们很幸运,因为我们还活着。当心里悲痛,想哭的时候,就尽情一场。痛哭后,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亲情、友情及爱情,就会更加珍惜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不曾终夜痛哭者,不足以论人生。”人生事纷繁复杂,我们要让自己喘一口气,不要太急,人生的路要慢慢走。步伐可以放慢,但方向不能弄错,而就需要学习、读书和思考,让躁动的心安静下来。

一切的繁华或苦痛到最后都归于平淡,所有的生最终都将落幕,所以多宗教都要告诫人们不要执著,放下之后就会发现,心更宽大可以更自在从容。

傅先生用苏格拉底的话对“死亡”进行了注解。苏格拉底说,死亡就是两种情况:一是“无梦的安眠”,一是“心灵自由翱翔,去你喜欢去的地方,找你喜欢的人”。作为医生,我更倾向于将“死亡”看成“无梦的安眠”,因为我不相信灵魂与轮回。中国人对死亡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对于与“死”相关的事物很忌讳,据说西方教徒往往在家中送终,在家人和牧师的陪伴下与世界告别,而现在的国人往往把行将就木的人送到医院,以免死在家里,否则待在死过人的屋里总是忐忑不安。

庄子的妻子去世时,他的朋友惠施去吊丧发现庄子正在敲着脸盆唱歌,感到既吃惊又生气,而责怪庄子。庄子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气的变化,宇宙不断在变化,气不断在组合、分散,人能够生存就是气的聚合,人死了就是气分散了。我想庄子所说的气或许可以理解为原子或分子,这些基本粒子的组合和分散,也就是物体的存在和消亡吧。庄子说他妻子在还没有出生时是一股气,现在她又变成了一股气,以天地为家,死亡就是回家,她已经回家了,应该很快乐,所以庄子也替她高兴,敲盆唱歌替她助兴。

这让我想起外婆去世的事。外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信奉耶稣七十余年,92岁的老人家是在牧师的陪伴下,伴随着子女和教友的歌声(唱的是赞美诗)离开了这个世界。妈妈说外婆去世时一脸的安详就像睡着了一样。这可以说是“无梦的安眠”,或许也可以说“心灵的自由翱翔”,许是她已飞到了梦想中的“天堂”。

庄子对自己的生死也有透彻的参悟。他要以天地为棺材,日月为帘壁,万物替他送葬,认为把自己死后丢在荒野就可以了。他的学生说,不行啊,丢在荒野的话,老鹰和乌鸦会来吃你的身体。庄子说,那你把我从老鹰、乌鸦口中夺回来,埋在地底下给蚂蚁吃,你们为什么对蚂蚁这么好呢?道家思想的智慧在于,一个人活在世界上,除了身心健康之外,还要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家讲逍遥游,不是胡思乱想,不是白日梦,而自我精神的展现,在任何地方都非常自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