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晓 2017-12-28


年,古文和石经文字,均是象形字,上面是禾,下面是土。《说文》:“本作季,谷熟也,从禾,千声。”


《春秋·桓三年》:“有年”。“有年”是何意义?据《谷梁传》解释:“五谷皆熟为有年。”清《五经文海》解释说:“有年之书,所以志喜也。”意思是《春秋》记上“有年二字,是表示五谷丰收所以志喜。


《春秋·宣十六年》:“大有年。”何谓大有年?《春秋·谷梁传》解释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清《五经文海》解释说:“特书大有年,为鲁之民幸也。”


据以上所录,古人最初造字并未以“年”记时,而是以年字表示谷熟。可能直至周代才借年为岁。《春秋》记“有年”等是用了古义。


《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曰载。”注:“岁取星行一次祀,四时一终年;取禾一熟,载取物终更始。”疏:“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据上所录,可知周代以年为岁名,是因年为谷熟名,且一年谷熟一次,乃借用。


根据《史记·天官书》载:“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绍而明之,”又《历书》载:太史公日:“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可见最初仍是以天文为“历”的准则,而不是以植物的成长为准。前面说过,古人以岁星的运行来纪年,那么,古人最初以“岁”作为回归年的名称,还是比较可靠的。至于将“年”字作为禾熟的概念,与“岁”有所区别,可能还是三代之前的事。

              

二、回归年


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叫太阳周年视运动,太阳从设想的某点绕黄道一圈时又回到某点的时间之间隔,称为回归年。


一个回归年,等于365.2422日。《尚书·尧典》所载,“期年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这可能是当时由粗略的圭表测量而得的结果;但也可能是《尚书》行文简赅,取其近似的数字为“三百有六旬有六日”。


回归年又称为太阳年,或又称分至年。之所以称为分至年,是因为它以太阳自春分点向东行一周天,再达到春分点的时间(实际上是地球公转之周期)。如果春分点在天球上假设是定的,则太阳年与恒星年相等。但以岁差之故,春分点每年在天球上向西移动五0·二秒,故太阳年较恒星年约短二0分二三秒,即是365日又48分46秒。


可是,我国古代沿用的阴阳合历,平年是十二个月,其中有六个大月各为三十天,六个小月各为二十九天,总共全年是354天。这个数字比一个太阳年的天数少。


而实际上,四季循环的周期是365 1/4日,比十二个朔望月的日数约余111/4日,积三年就多出了一个月,该如何办?这是个大问题,这个问题是古代天文家最为重视的一个历法问题,经过了漫长的年代所积累的艰苦研究成果,创立了个“置闰”的办法。


而《史记》所载:“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置闰)……”;《尚书》所载:“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则不知应是早于殷商时代之前的若干世纪,我国天文家就早已创立了“置闰”的办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