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奶过敏丨牛奶蛋白过敏致婴儿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XueLi3x9r1t8i3 2017-12-28


背      景


食物过敏是目前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也是婴儿最早出现的过敏问题,由于牛奶蛋白是婴儿期主要的食物蛋白来源,所以婴儿期食物过敏以牛奶蛋白过敏最为常见,其所引发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涉及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多器官多系统;临床发现牛奶蛋白导致婴儿下消化道出血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基于此,我国学者程勇卫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分析研究,通过对牛奶蛋白过敏导致的婴儿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期为牛奶蛋白过敏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依据。


方      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5月深圳市儿童医院60例(男38例,女20例;年龄中位数5.5月龄)牛奶蛋白过敏导致婴儿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以反复少量便血为主要表现,大便中含鲜红色血丝或粘液血便;(2)开放性口服食物(牛奶)激发试验阳性;(3)食物(牛奶)回避试验阳性;(4)年龄1月~1岁;(5)一般情况可。采取统一调查表,由研究者根据病历资料填写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电子结肠镜检查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


结      果


牛奶蛋白过敏致1~6月婴儿下消化道出血最多41例(68.33%),不同性别患儿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71,P=0.242),人工喂养多见25例(41.67%)。


临床表现突然大便带鲜血或血丝46例(76.67%)。实验检查IgG抗体增高48例(80%)。电子肠镜检查:发现多发性结节增生(81.33%)。病理检查表现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固有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回避牛奶蛋白治疗后(继续母乳喂养或深度水解配方/氨基酸配方喂养),患儿治愈率情况:2周后治愈率比1周后治愈率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后治愈率比2周治愈率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      论


牛奶蛋白过敏致婴儿下消化道出血以1~6月人工喂养患儿多见,一般情况可,常表现大便带血丝可伴粘液,IgG抗体升高可能参与了其机制,肠镜检查的最常见表现多发结节样增生,病理检查表现固有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牛奶蛋白过敏导致婴儿下消化道出血,有可能是过敏性直肠结肠炎或嗜酸细胞性结肠炎疾病引起,因此临床换用氨基酸奶粉2~4周后,血便缓解不明显者,需要考虑嗜酸细胞性结肠疾病引起的可能,及时加用抗过敏药,以免耽误病情。


讨      论


牛奶蛋白过敏导致胃肠道疾病主要以非IgE介导为主,是由T细胞及其促炎介质和体液免疫共同参与的免疫反应,通过改变肠道屏障的渗透性而引发一系列症状。目前尚不清楚牛奶蛋白过敏导致婴儿下消化道出血发病的具体机制,可能与非IgE过敏有关。本研究发现牛奶蛋白过敏引起的婴儿下消化道出血患儿只有3例血清免疫球蛋白IgE抗体增高,而有48例血清免疫球蛋白IgG抗体增高,提示IgG增高在发病机制取得一定作用,对临床诊断有一定帮助。


文章配图来源网络



本文由智汇赢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