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丘吉尔:出身名门 获诺贝尔奖的文艺领袖

 铁血老枪 2017-12-28

丘吉尔出身名门,一生中两次转党两度为相,深深地影响了英伦三岛的命运。曾经的后进生是如何登上最高权力顶峰的?为何选民们狠心抛弃了这位救世主呢?一位政治家,又凭什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丘吉尔:出身名门 获诺贝尔奖的文艺领袖

名门之后酷爱军事

丘吉尔家世显赫,先祖约翰·丘吉尔受封为马尔巴罗公爵,父亲伦道夫·丘吉尔曾任英国财政大臣,地位仅次于首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儿时的丘吉尔受来自社会底层的保姆影响,养成了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品德,关注下层人民,对丘吉尔日后从政裨益良多。

丘吉尔从小就有很强的领袖欲,喜欢在房间里玩调兵遣将游戏,体会当将军的感觉。丘吉尔18岁时,经过三次尝试,终以第95名的成绩考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骑兵学科。军校生活结束时,丘吉尔的成绩已排到全校第8名,一跃成为优等生。

丘吉尔:出身名门 获诺贝尔奖的文艺领袖

两度转党的政坛异类

1900年10月,丘吉尔实现了从军官到议员的华丽转身。初入政坛的丘吉尔不拘泥于党派、政见的约束,先后两次经历转党风波,成为英国政坛的绝对异类。

丘吉尔进入议会第4天就完成了“处女演说”,语惊四座。身为保守党议员的他竟然毫不留情地批评本党的南非主战政策,博得了自由党的欢呼,引起了保守党的愤怒。丘吉尔一下子成为党内著名的反对派。1905年1月,丘吉尔脱离保守党,5月加入自由党,成为著名的“叛党人士”。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丘吉尔的政治观点与自由党越来越格格不入,深感掣肘的丘吉尔打起了再次转党的念头。1924年丘吉尔加入以保守党领袖为首相的内阁班子,离开20年后,丘吉尔再次成为保守党重臣。

丘吉尔:出身名门 获诺贝尔奖的文艺领袖

战时首相大度认输

一战结束时,丘吉尔对《凡尔赛合约》过度蚕食德国深感担忧,认为这会埋下新的战争种子。纳粹主义在德国横行、希特勒出任总理以后,丘吉尔也曾屡屡向世人发出警告。但直到二战爆发时,政府首脑和国人才又想起他。

1940年5月10日,丘吉尔正式成为英国战时首相。5月底,德国军队将40万英法联军逼到敦刻尔克这一狭窄地带,英法联军即将遭遇全军覆没的灭顶之灾。丘吉尔当机立断,制定海上大撤退方案,出动英伦三岛所有大小船只9天9夜不间断地救援,整整救援出34万英法联军,为二战的战略反攻保留了有生力量。

丘吉尔:出身名门 获诺贝尔奖的文艺领袖

尽管与苏联有敌意,但大敌当前,丘吉尔与苏联尽释前嫌,同时不断争取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的支持,齐心协力对抗法西斯,二战形势逐渐扭转,以同盟国的胜利告终。

丘吉尔在二战中力挽狂澜,为英国立下不世功勋。丘吉尔对1945年的全国大选志在必得,就连斯大林、杜鲁门也认为丘吉尔的连任也只是时间问题。

丘吉尔:出身名门 获诺贝尔奖的文艺领袖

岂料,由于丘吉尔过于强调自己在二战中的丰功伟绩,引起了选民的逆反心理;另一方面丘吉尔猛烈攻击竞争对手工党,使自己沦为自私自利的党派利益维护者,让选民无法接受。7月26日,丘吉尔在大选中失败,辞去首相职务。

这或许是丘吉尔一生中最无法接受的一次失败,但丘吉尔毕竟是丘吉尔,面对失利依然豁达大度。斯大林曾对丘吉尔说:“丘吉尔,你打赢了仗,人民却罢免了你。你看我,谁敢罢免我!”丘吉尔淡淡回应:“我打仗就是保卫人民有罢免我的权利。”

丘吉尔:出身名门 获诺贝尔奖的文艺领袖

获诺贝尔的文艺领袖

丘吉尔一生酷爱文学,当骑兵时就兼任战地记者,为伦敦多家报社撰写战地报道,与丘吉尔长期合作的主编庞德曾说:他的稿件总是写得整整齐齐,按约定日期交稿。

根据亲身经历撰写的《我的早年生活》是他的得意之作,为自己的父亲和先祖撰写的两本传记出版后获得如潮好评。 他还撰写过《世界危机》《英语民族史》等专业性很强的作品。一生中写出了26部共45卷(本)专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更使丘吉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

丘吉尔:出身名门 获诺贝尔奖的文艺领袖

丘吉尔自幼喜欢演说,从政以来赢得了演说家的美誉。丘吉尔最著名的演讲,是有关成功的奥秘:“我的成功秘诀有三个:第一是,决不放弃;第二是,决不、决不放弃;第三是,决不、决不、决不放弃!我的演讲结束了!”会场上沉寂了一分钟后,突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绘画原本是丘吉尔仕途失意时聊以自慰的工具,有一次他曾经感慨道:“如果不是绘画给我的精神支持,我恐怕活不到今天。”时至今日,丘吉尔赠与马歇尔的油画《廷何瑞的风景》公开拍卖时,预估价25万英镑,最终售价达到61万英镑,可见丘吉尔的绘画艺术还是相当有造诣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