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胆囊或阑尾切除后 肠癌发病率增高

 醉青YPS 2017-12-28

    省人民医院即将成立“江苏省遗传性大肠癌资料库”,对高危人群,特别是有遗传家族史的人群进行筛查和预防。早期大肠癌治疗后的五年生存率可达90%!因此,早发现意味着生命可以得到及时挽救。那么,哪些人是高危人群呢?

    采访专家: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 束永前教授 顾艳宏教授

    本版采写:李兰陵

  1 结肠癌具有遗传倾向

    高危人群包括——

    ①一级亲属患大肠癌史者。

    ②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家族成员。

    为何这两类人是高危人群?

    研究发现,有些癌症,的确比其他肿瘤更有遗传倾向,如结肠癌、乳腺癌、肺癌、食管癌、视网膜细胞瘤等。

    癌症的家族遗传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束永前教授指出,这可能是由于染色体畸变造成的。

    正常人体每个细胞有46条染色体,各种致癌因子可以引起染色体畸变,使得染色体在数目和形态上均与正常细胞不同,这种染色体的畸变有时会遗传给后代,使下一代具有患癌的可能性。

    已有研究证实,人8号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与结肠直癌的危险相关。

    有位23岁的王先生,一个月前开始拉肚子,检查发现是中晚期结肠癌。而他爷爷得过前列腺癌,奶奶死于肺癌

    癌症的家族性有两种表现:一是多人患不同的癌症,如小王家族;二是一个家族中存在某种癌聚集现象,如拿破仑一家,其祖父、父亲、3个姐妹和4个兄弟,以及拿破仑本人,都死于胃癌。

    如何理解癌症的“遗传性”?

    束永前教授解释:癌症本身不会遗传,所遗传的是对癌症的易感性,若科学防范,有家族史的人,不一定会患癌。

    这两类人应该如何预防?

    对直系亲属中60岁前患过结肠腺瘤或55岁前患过结肠癌者,每1~2年需行结肠镜检查1次。

    对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家族成员,应从20岁开始随访,每1~2年行全结肠镜检查1次,40岁以后每年检查1次。观察结果表明,从20岁开始患大肠癌的危险性增加,而且小腺瘤可很快发展为癌。

 2 肠息肉是肠癌癌前病变

    高危人群还包括——

    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结肠的肠腔布满了大小不等的腺瘤性息肉,若不治疗,将发展成大肠癌,而其成因目前认为是5q 21~22上基因标志物的缺失。

    高危人群还有——

    ④结肠镜检查发现是多发腺瘤,或1个>1cm的腺瘤的患者。

    多数大肠癌是由腺瘤癌变而来,整个癌变过程需10年左右。

    任何大小的息肉均可癌变,息肉越大癌变的危险性越高,超过1cm的,有40-50%的癌变机会。

    这些癌前病变具有遗传性,有发展为癌症的危险,但不一定都会发展成为癌症,那应该如何预防呢?

    束永前教授介绍——

    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成员应每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一旦有多发息肉,应预防性切除全结肠。

    对大肠息肉(腺瘤性息肉),结肠镜检查如发现多发腺瘤或1个>1cm的腺瘤,应内镜下切除,并1~3年查一次肠镜。

 3 肠炎久不愈可能会癌变

    还有一类高危人群——

    ⑤ 炎症性肠病,多年不愈、病变范围较广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顾艳宏教授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是结肠癌,尤其是那些病程长、病变范围广泛、同时存在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患者。这可能与长期粘膜慢性炎症诱导细胞异型增生,最终导致恶性肿瘤的形成。

    肠癌家族史,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其患癌的风险。

    这类人群应该怎么办?

    应在患病8年后,每1~2年检查一次全结肠镜;如病变仅累及左半结肠,可以在患病15年后进行监视检查。

    从结肠炎到结肠癌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及早彻底治愈结肠炎,可避免结肠癌的发生。

    高危人群还有——

    ⑥慢性腹泻:近2年,腹泻累计持续超过3个月,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在1周以上。

    ⑦慢性便秘:近2年来便秘每年在2个月以上者。

    顾艳宏教授解释:大肠癌的早期症状,就是排便的规律和性状发生了改变。患者或便秘,大便三四天一解;或腹泻,每日4~5次甚至更多;或便秘、腹泻交替出现。这种交替出现,正是直肠癌发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报警信号。

    肠部炎症,可导致“腹泻”;而“便秘”则是,癌组织在直肠形成肿物可引起直肠狭窄,或病变侵犯了直肠粘膜,引起排便反射受损,致使粪便排出障碍,发生便秘。此种便秘常伴有便血(多为鲜血);有时还伴有直肠刺激症状,如大便次数多,量少,便意频繁,排便不尽,肛门下坠等。

    束永前教授和顾艳宏教授建议:患有结肠炎,且经常腹泻的人,从35岁开始定期做肠镜检查!

   4 精神创伤影响DNA修补机制

    还有一类高危人群——

    ⑧近20年内发生了不良生活事件(亲人离世等),此事件对患者造成了较大的精神创伤或痛苦。

    束永前教授解释:紧张、发怒、压抑等种种负面情绪,会影响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削减免疫机能,致使身体修补DNA的能力下降,罹患癌症几率明显提高。

    再则,严重抑郁症的患者,会降低体内的天然“杀手细胞”(简称NK)的活性,NK细胞的活性降低,会加速肿瘤的恶化。而且抑郁症,也会改变癌细胞的转移程序。 因此,当你遇到一些负性生活事件之后,应学会自我调节,积极宣泄和转移不良情绪。

  5 胆囊和阑尾切除后患大肠癌风险增高

    这一类也是高危人群——

    ⑨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手术后,及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的,大肠癌发病率增高。

    为何胆囊切除后,大肠癌发病率会高?

    束永前教授解释:原因是,胆囊具有储存、浓缩胆汁并调节胆道内压力的功能。胆囊切除后,肝脏持续地分泌胆汁并直接进入肠道,造成初级胆酸与肠道厌氧菌接触增多,而研究发现,初级胆汁酸在肠道中经细菌作用氧化生成的“次级胆酸”,可以增加大肠粘膜对致癌物的通透性和机体对肿瘤的易感性,降低肠道的免疫功能,以及直接干扰DNA的代谢等。

    胆囊结石,特别是充满型结石患者,其胆囊功能已部分或全部丧失,与胆囊切除患者有类似的发病机制。

    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与大肠癌的关系呢?

    调查表明,在人体阑尾功能减低时(55岁以后),或者阑尾切除后11~15年,为人体诱发结直肠癌的高峰期。

    原因是,阑尾在人体内属于中枢免疫器官,能产生和培养B细胞,阑尾内的淋巴样组织,可分泌、合成、储存、释放具有免疫调节能力的抗体,对于维持肠道局部的免疫平衡有一定作用。

    如果阑尾功能降低,或者消失(被切除或者退化)时,可导致机体抗肿瘤体系平衡的紊乱,致使结肠肿瘤发生率升高。

    这类高危人群应如何预防?

    束永前教授说:采用直接结肠镜普查!

    高危人群还有——

    ⑩患过大肠癌:术后第1年进行1次全结肠镜检查,如正常,3年后再查;再次复查仍正常者,可每5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任何一次肠镜检查发现腺瘤,则应按腺瘤进行监视检查。

  6 一般危险人群年过5旬要做检查

    一般的危险人群呢?如,有着不良的饮食结构(高脂饮食、摄入食物纤维素不足)的人?

    束永前教授和顾艳宏教授介绍,基本普查的方法是——  

    ①50岁以上人群每年检查1次粪便潜血(连续3天),阳性者行结肠镜检查。

    ②每5年做1次结肠镜。优点是可以查出70%的大肠肿瘤,同时可以进行内镜治疗。

    ③每10年做1次全结肠镜检查。有研究证明,一次全结肠镜检查阴性,追访10年极少见到有意义的腺瘤。

    新一代粪便DNA检查。即,通过递送一定的粪便,通过粪便成分分析,来检测是否含有大肠癌癌细胞分子。大于50岁的普通人群和大于40岁的高危人群,每年都应做一次粪便潜血实验,阳性者需做进一步检查及随访。

    束永前教授介绍:当今癌症治疗的新理念是MDT(外科手术为主,加上放疗、化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这可提高结直肠癌的五年生存率;但最好还是要尽可能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因此,省人民医院肿瘤科准备成立“江苏省遗传性大肠癌资料库”,研究基因表达及相关规律,为“早发现”奠定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