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E.T.父母效能训练公益讲座内容整理,一看就懂值得收藏!

 喜杨杨emily 2017-12-28

听  女  博  士  独  立  思  考  的  育  儿  声  音


前段时间在咱们公号的读书育儿群里,我们进行了第一次公益讲座,围绕的主题是11月-12月的共读书籍《P.E.T.父母效能训练》。


这本书我们用了精读的阅读方式,各种讨论、打卡和分享,我以为自己已经把精髓领悟地很好啦,听了讲座之后感觉又有了新的理解,而且还发现了漏掉的一些精髓,讲座真的收获满满。


给大家做公益分享是彩彩老师,彩彩老师很早就系统地学习了父母效能训练,而且是P.E.T.美国总部认证的讲师,已经持续践行P.E.T.多年了,所以讲座期间举了很多接地气的真实例子,很有意思。


感谢彩彩老师的分享,下面就是本次讲座的文字整理,错过讲座的朋友可以回看哦。



谁拥有了问题


P.E.T.父母效能训练里面定义的“谁拥有了问题”跟我们平常所说的“谁有毛病”以及“谁犯错了”不一样,“谁拥有了问题”里的“问题”指的主要是下面这两个问题:


1)谁的需求没有解决

2)谁处在情绪里

 

孩子和父母如果谁有以上的问题,就是谁“拥有了问题”


下面的两个例子来源于读书育儿群的群友:


例子1:孩子不愿意穿鞋去上兴趣班闹情绪,孩子便处在问题区,妈妈处在平和区妈妈没有问题,但如果妈妈因为趣班很贵孩子不去上而感到很着急和生气,那么妈妈就从无问题区到了有问题区。

 

例子2:孩子在外面玩耍不肯回家,每次都要妈妈强行抱回家,孩子处在问题区,妈妈平和的话妈妈就处在无问题区,但如果妈妈因此而生气的话妈妈就处在问题区。

 

常见归属问题误区:

 

孩子的问题归属于自己的问题

 

爸爸害怕拒绝孩子,孩子遭到拒绝而哭泣,爸爸觉得是自己的问题,是自己造成了孩子哭闹,其实真实情况是孩子自己处在问题区,而爸爸却觉得是自己的原因,这是典型的父母把孩子的问题抗到自己身上,有这种想法的家长会想方设法安慰和弥补哭闹的孩子。

 

自己的问题归属于孩子身上

 

自己跟丈夫闹别扭或者工作上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很烦躁,在跟孩子相处的时候表现出低落或者不耐烦的情绪,觉得孩子怎么那么不乖,惹人生气,这是妈妈把自己的问题转移到了孩子身上。

 

父母承担孩子的责任

 

孩子想搭积木,对于孩子来说点难度,孩子做不到便发脾气,妈妈赶紧去帮孩子搭积木,到后来孩子很多事情不愿意做,太过于依赖妈妈,因为孩子已经习惯每次妈妈帮自己做,父母承担了孩子自己的责任,所以面对这样的问题,父母应该协助孩子,而不是帮孩子包办、代办。



如何听孩子才会说

 

基本倾听:妈妈理解孩子的时候,问题就解决了


基本倾听关键技巧:不带任何目的、控制的倾听才能听到孩子背后的原因和需求

 

“妈妈,我不想上幼儿园”

“哦,不想上幼儿园?”

“是啊,因为在幼儿园要睡午觉。”

“哦,这样啊?”

“我又睡不着,必须躺在床上,还不能说话。”

“嗯,你不想睡午觉,老师却让你躺在床上,你还不能说话,听起来挺难受的。”

后来,孩子说出自己内心想法之后就乖乖去上幼儿园了,妈妈做的仅仅是基本倾听。

 

基本倾听的方法对父母来说最大的挑战是:父母高高在上的心态以及过于担心孩子,总想给孩子指导和出主意,父母希望用一切方式说服孩子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

 

常用的失败方法:妈妈用一切办法告诉孩子应该上幼儿园,告诉孩子怎么做,但是这些做法都是基本倾听的绊脚石,孩子不会把真实的想法说出来。

 

基本倾听有时候不够,还需要积极倾听。


倾听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不需要提出任何解决办法,孩子自己会想出办法来的,如果父母提出解决办法的话,孩子会觉得自己无能,并且依赖父母。

 

例子:孩子给妈妈说自己被人打,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小伙伴会打自己


“妈妈,我今天被南南打了。”

“你被南南打了,你很生气难过。”

“可是我没有打到他,”

妈妈说“那怎么办呢,怎么办才能打到他呢?”

孩子说“我要去学咏春拳。”

后来因为巧合,孩子去学了形意拳,学习的过程很认真。

孩子说“妈妈,我终于可以打得过南南了。”

孩子学习形意拳当然并不是为了打同学,整个习拳过程都是愉快的。

 

在这个过程中妈妈用的是积极倾听的技巧,倾听孩子内心想法,其实孩子会愿意说出解决办法来,而如果妈妈在这个时候给孩子说教“打人是不对的”,“你要跟同学做好朋友”,“练拳去打同学,那可不行”,孩子是不会说出自己的想法,更不用说听从父母的建议了。

 

关键点:放下自己,才能倾听孩子,倾听事实,而不是自己的主观想法,倾听孩子的需求,而不是控制孩子、满足家长说教的欲望,积极倾听是帮助孩子看到自己正在经历的事情和感受,帮助孩子解决自己的问题,建立自信。

 

孩子在四岁的时候是社交敏感期,会影响孩子以后的社交经验。孩子之间有冲突其实对于社交发展有利,但是要在安全的情况下。

 

如何听孩子才会说,最关键的是感受的部分:感受孩子情绪和感觉,跟孩子有连接,感受自己之后,才能感受孩子。关键点:成长自己,疗愈成长自己。

 

积极倾听孩子,会促进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让孩子倾听我们,而是听到孩子背后的需求,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心态很重要,心态大于技巧,不带任何目的和行驶目的才能将方法用出效果

 

关于倾听技巧的一些疑问:


 PET适用于年龄小的孩子吗?

积极倾听,其实整个P.E.T.适用于所有年龄的孩子,包括夫妻之间、更自己的父母之间、好朋友之间等等都适用。


P.E.T.对婴幼儿给予语言和行动上的回应,把孩子的感受用语言匹配起来是父母效能训练针对小月龄孩子的建议。


宝宝大哭。

“宝宝不舒服是吗,妈妈来看看。”

摸一摸孩子,身上都是汗。

“宝宝出汗了,可能有点热了,妈妈帮你把衣服脱了,现在应该好了,衣服脱掉一件了,现在凉快啦”。


关键点是母亲和婴幼儿的连接。


对于婴幼儿积极倾听里面父母需要用行动回应,整个行动过程加上对应的解释,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状态和感受,妈妈的帮助和描述让孩子把感觉和问题定义匹配起来,另外这中方法还能帮助孩子发展语言能力。

 

然而对于年龄大的孩子,P.E.T.则不建议父母帮孩子亲子解决问题,而是鼓励孩子自己解决。

 

PET和溺爱的区别

溺爱:父母忽视自己的需求,孩子容易产生内疚感,孩子还会觉得父母冷漠,一味迎合孩子,父母会有怨恨,其实孩子会觉得父母不爱他们,孩子也会产生无能的感觉,孩子还可能产生内疚的感觉。

 

积极倾听:沟通技巧,目的不是让孩子听父母的话和控制,而是倾听孩子背后的需求,帮助孩子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案,这跟溺爱是完全不同的。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父母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父母产生情绪,拥有了问题。

 

茶叶被孩子拆开了;孩子把妈妈很贵的护肤品拿出来玩,妈妈很生气等等都是父母拥有了问题。

 

例子:朋友送了很贵的茶叶给妈妈,孩子拿出来玩了。


妈妈平和地说“宝贝,你把妈妈的茶叶拿出来玩了,玩坏了妈妈没得喝了”

孩子立马停下来,行为发生改变,

妈妈看到孩子的改变之后说“这个已经拆开了,你玩这个吧,其他不能再玩了”,

只是一个简单的改变,妈妈从问题区走出来了。

 

父母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试一下面质性“我信息”:事实 感受 影响

 

孩子把积木放到厨房,妈妈准备做饭了,看见之后有点生气。


如果采用面质性技巧,妈妈会这么说:


宝贝你把积木搬到厨房了(事实

妈妈马上要做饭了“我很担心”(感受

因为我怕积木会绊倒我,妈妈会受伤的(影响


妈妈用了面质技巧里发送的“我信息”,孩子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为,自己把积木搬走了。

 

我们要相信孩子愿意配合父母的,如果父母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其实孩子能够理解父母,希望跟父母建立连接。

 

失效原因:第一个是心态(带着预设、操控、目的),第二个是信息的完整性(只说了事实、感受不说影响,孩子可能也不会做出改变),父母的表达很重要,如果父母采取的是指责和命令,孩子当然不愿听不愿意改变,将心比心,如果别人这样对自己说话,我们也不好受,所以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才能事半功倍。



如果我们和孩子的需求发生冲突

 

冲突产生的两个原因:自己和孩子的价值观、需求产生冲突。

 

遇到需求冲突的时候怎么办?


两种传统方法:要么孩子需求不被满足,要么父母需求不被满足,两种方法都有问题。

 

孩子早上起来不愿去练拳,孩子要妈妈拿袜子,妈妈不愿意拿孩子产生了情绪,爸爸心疼孩子去安慰,后来孩子依然闹情绪,爸爸终于爆发了,他说自己为了陪孩子去上形意拳特意跟别人换班,孩子竟然闹情绪不去,其实爸爸有牺牲情绪,父亲放弃自己的需求而满足孩子,所以对孩子不耐烦了。

 

父母的需求不被满足时,对孩子的不满会表现在自己的行为或者表情上,其实这是虚假的接纳,表面上是接纳,可是内心却有不满。

 

对于需求冲突,P.E.T.里提出了第三种方法:满足孩子和父母的需求,不牺牲不迎合。

 

妈妈一天工作下来很累,不想给孩子讲故事,想休息,孩子却强烈要求妈妈讲故事。


“宝贝,妈妈工作回来很累,真的不想给你讲故事呢,明天讲好吗?”

“不要嘛,你给我讲故事,我想听故事。”

“可是妈妈真的很累。”

“那你给我讲一个吧,就讲一个。”

“可是妈妈现在真的不想讲,怎么办。”

“那你休息一分钟再将。”

“一分钟不够。”

“两分钟?”


最后几个回合下来协商之后妈妈休息20分钟,讲孩子讲一个故事,这个结果满足了双方的需求。

 

所以使用第三法的关键点是:先表达自己的需求,满足自己需求,但也要看到孩子需求,互相协商,双赢。


现实生活中,我们跟孩子之间会有很多需求冲突,第三法失效的例子也很多,这并不代表这个方法无效,我相信方法会越用越熟练的,跟孩子的沟通也会越累越好。



答疑环节:

问题1: 

爸爸和妈妈的接受和不可接受范围不一样,所以到底在孩子面前要不要建立统一战线,仍然是个疑问,而且这个问题不是个非常容易解决的问题。


问题2: 

超过一个的抚养者照顾孩子,会出现不一样的处理方式,比如妈妈不接受喂饭,奶奶却是这么给孩子吃饭的,因为担心孩子瘦,对于不同人的不同要求和做法,孩子会混淆,希望老师分享解决这类问题的好方法。

 

彩彩老师对上述两个问题看法是: 


“举个孩子看电视的问题:妈妈不允许孩子看电视,爸爸却觉得可以接受。


妈妈此时应该做的是说出自己需求,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爸爸接受,另一种是爸爸拒绝妈妈的做法,妈妈的心态建议是两种结果都可以接受,平和对待。


面对意见不一,合理的态度是,不要强求所有人的意见统一,不用担心孩子混乱,因为只要父母是坦诚的,孩子会很明白。

 

读书育儿群群友追加问题:


“彩彩老师举的她需要休息而孩子需要听妈妈讲故事的例子,换做我,可能第二个讨论回合,我就会生气了,特别是特别累的时候。知道自己累了,发了下脾气,孩子会被吓到,然后自己心里也不好受。那个情况下怎样做可以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然后又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就是怎样才能速战速决。”

 

彩彩老师的看法:


“父母明确告诉孩子,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孩子产生情绪是很正常的,孩子哭是很正常的,真正伤害孩子是父母拒绝孩子时的态度,比如发火或者骂孩子。

 

问题3: 


并不认同所有事情都可以用第三种方法解决,比如涉及到孩子的安全、健康或者家庭规矩教养的,父母需要坚决对孩子说不,以及明确告诉孩子,而不是仔细商量。

 

彩彩老师的看法:


“赶紧行动,而不是商量,运用第三法的时候,要让孩子知道底线,妈妈接纳的限度在哪里。”


- end -


【zizi的话】:

以上就是小广成长记读书育儿社群的第一次公益分享活动,感谢彩彩老师的分享。《P.E.T.父母效能训练》作为11月和12月的共读书籍,咱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和积极实践,我相信付出的努力和心思一定有回报的。


咱们这么努力为的是让自己变得更好,以及努力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大家加油哦。对于本次分享有任何意见欢迎留言,这样咱们下一次讲座就会办的越来越好啦。


彩彩老师的微信号:Icc3126


【你可能感兴趣的】:

“当局者清”的聪明育儿法|PET父母效能训练实操(一)

面对小孩大哭大闹发脾气,你是百依百顺还是简单粗暴?

我想成为“更真实”的妈妈

会“争吵”的孩子,创造力和情商更高

为什么你的共情没有用?儿童心理学教授告诉你


【小广成长记读书育儿群】:

小广成长记读书育儿群|11月书单分享

小广成长记读书育儿群|10月书单分享

小广成长记读书育儿群|9月书单分享

小广成长记读书育儿群|8月书单分享

相见恨晚

那些不是育儿书,却被我写进育儿文章的好书


【亲子共读书单】:

亲子共读是一段美好的旅程(三)

亲子共读是一段美好的旅程(二)

亲子共读是一段美好的旅程

你所不知道的亲子共读秘密

不爱读绘本的渣渣也有春天


加入新中两地读书育儿社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