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浦东滨江的昔日故事(七)——历史悠久的杨家渡

 cxag 2017-12-28

黄浦江,上海的母亲河。相当长时间内,要过江必须靠渡船,要有渡口。浦江两岸数量众多的渡口中,历史悠久的杨家渡也是其中之一,它见证了一个地区的发展和变化。

杨家渡位置图

明代,杨氏船民落户浦江边

明永乐年间,黄浦江拓宽浚深为大黄浦后,沿浦地区开始出现了来自山东、苏北、宁波等地区的农民、渔民落户营生。定居的人中,有一户杨氏船民,在现杨家渡边的丁家浜西段南侧芦苇荡泊居,以割卖芦苇为生,时间一长,江边芦苇荡被称为杨家荡。之后,杨氏船民又兼营摆渡,故渡口也称为杨家渡。

早期用于渡江的小舢板

清代,杨家渡为“八长渡”之一

随着浦江两岸间人员交往、经济发展,不少农民、渔民也来撑划子、摇舢板,专做摆渡的营生。有史料记载,当时浦江两岸自然形成的渡口有35个,从事摆渡的船民200多户,形成民间义渡。为便于管理,清苏松太道台专门设了“义渡局”。诸多渡口中,较大的8个称为“八长渡”,他们为:老白渡、烂泥渡、陆家渡、高昌渡、南仓渡、永济渡、杨家渡和周家渡。杨家渡也见证了一个地区的发展变化。

乾隆年间,在渡口建津亭,方便来往商贾行人;

道光年间(1821-1850),杨家渡一带陆续开设店铺,并向东延绅,遂称杨家渡街;

咸丰年间(1851-1862),随着杨家渡南北两侧洋人租地建码头、开工厂,后紧挨着渡口南侧,建造了江海南关验货场,因而人口激增,酒坊、小庙、南北杂货、粮米油酱,也随之出现,杨家渡渐成江边市镇。

杨家渡南侧的江海南关

杨家渡不远处的天后宫

距杨家渡不远处,还有一座浦江船商为求神灵保平安的天后宫。据传,信徒徐某为报答“神恩”,早在道光五年(1825年)在此自建草屋3间,内供天后神像。1827年,徐又把草屋翻建为五间砖木结构的平房,并在宫门前竖一原木旗杆,上悬“天后行宫”的黄色百脚布幡。新的天后宫落成后,浦东船商都来烧香斋祭,香火越来越旺。尤其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日,朝拜者更是络绎不绝、热闹异常。旺盛的香火吸引了众多人家到天后宫旁建屋定居,并形成了一个新的居民点,居民点的名称就用“天后宫”来命名,称天后宫里。1978年,天后宫里一带进行统一规划的市政建设,沿浦东南路兴建了东南新村,天后宫也被拆除。后把一幢24层的住宅大楼,取名为“天后宫大楼”。

杨家渡与张杨路

1917年,由张家楼天主教会(地处现源深路)出资,修筑了一条东起张家楼,西迄黄浦江边杨家渡的道路。道路以两地首字命名,为张杨路。有了东西向的张杨路,既方便了天主教教友上教堂望弥撒(过宗教生活),也有利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193711月淞沪会战结束,上海沦陷。杨家渡被日军强封停航。没有了渡口,市面冷落,直至上海解放,杨家渡恢复交通,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