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有跑路风险的P2P,大多数人对基金也有强烈的需求。但是市场上的基金太多了,就像逛超市一样,有时候无从下手。很多人就是直接凭眼缘,看名字就下手了。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也隐藏着一些玄机。 1 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几乎每一只基金都由这几部分构成: 公司名称 投资方向or基金特点 基金类型。 举个例子:“易方达消费行业股票”就是由公司名称“易方达” 投资方向“消费行业” 基金类型“股票”构成。 也有一些基金,跟名字不太相符。 比如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字眼:优选、精选、成长、量化、价值、灵活配置等。 不过一般叫“优选”“精选”的,不一定选的都是优秀精英,叫“灵活配置”的不一定灵活。 基本没什么卵用…… 而叫“价值”的,一般都是投资于大盘蓝筹股和长期价值增长型的产品。 叫“量化”的,一般都是用大数据建立投资模型来指导投资策略的。 ……大家心里有点数就好。 你看,这么稍加判断,我们也就知道自己买了个什么玩意儿了…… 有些基金不仅名字很长,后面还跟着字母ABC,这是啥意思? 像在分级基金里,A代表的就是低风险份额,B代表的就是高风险份额。 其实货币基金也分A和B份额,它们的差别主要是参与门槛的不同。 A类是低申购起点,1分、1元和100元,一般都是普通投资者在购买; B类则是高申购起点的,一般水平在500万元,低的也要近百万元,主要专供机构投资者。 虽然购买门槛差别巨大,收益的差别倒是不大。 货基还有一类特殊群体——E类份额,最近几年才出现的。 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主要是用来区别销售渠道的。 比如,华夏现金增利E份额专为百度理财定制;诺安天天宝货币E专为同花顺爱基金收益宝定制。 这些字母跟在股票基金、债券基金、混合型基金后面,意义又不一样。 这时候A、B、C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申购费的不同: A类代表“前端收费”,也就是买的时候就要收取申购费; B类代表“后端收费”,也就是赎回基金时,一并收取申购费和赎回费; C类通常不收取申购和赎回费,但是有个0.5%的销售服务费。 很多投资者在选择基金的时候,偏爱不收费的C类,觉得省了钱。 这样想划算不划算呢?一般计划持有低于一年的,C类省钱;准备持有时间长的,A类省钱。 通俗地理解,买基金就是把自己的钱交给别人打理,他赚钱了分一点给你,亏了算你的,完全就是考验你的眼光。 按照风险和收益的排序,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货币基金。 2 大家以后挑选基金,首先通过名字对这只基金有一个大概的判断。 其次,就是上家伙(工具)帮你缩小范围精选出好的基金了! 如何快速地找到一只“下蛋鸡”呢? 新手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数星星”,不管三七二十一,盯准获得5星评级的基金来购买。 看起来非常简单粗暴,是不是真的管用呢? 比如银河基金用5个不同的星级来评定基金,星级越高,基金整体表现越好,还是有一定科学性的。 第二种办法就是利用“四四三三法则”来筛选基金。 也就是要求近3个月、近6个月、近一年、近两年、近三年以及今年以来的基金业绩都要排名前100名。 很多人直接照搬这个筛选方法,结果发现现在根本筛选不出基金…… 为啥?因为近这两年A股整体表现不好,会造成基金业绩的两极分化。 如果我们将所有基金按照近3年的业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会发现投资中小盘的基金排名特别靠前;如果我们再将所有基金按照近1年的业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会发现债券基金和QDII基金排名特别靠前。 “四四三三法则”的缺陷在于并不适用于指数基金,只能用来筛选混合型基金,在整体市场下跌的时候也不管用。 这里介绍几个两个专业的工具。 小白比较适合基金决策宝,它能把专业数据转成较为易懂的图表,主要是以基金经理为核心去评价。 至于老基民则比较适用晨星网,上面的专业数据多。 我们需要借助几个神奇的数值,那就是平均回报、标准差、夏普比率、阿尔法系数、贝塔系数、 r平方…… 没必要去深究了,直接使用就好。 其中平均回报和阿尔法都代表收益情况,越大越好。标准差和贝塔代表基金的波动情况,越小说明基金越稳定。夏普比率是指收益和风险的关系,这个比值越大越好。 *小贴士 关于基金评级,国外的评级机构主要是晨星和理柏。国内的评级机构则包括银河证券、天相投顾、海通证券、招商证券、上海证券、济安金信等。大家可以多方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