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西方的交流差异:高交流和低交流

 咨询师曹丽君 2017-12-29



获取更多优质文章

林忆莲 - 我明白 来自施琪嘉茶吧 05:43

在治疗一个病人的时候要有这个常规: 尽管你没有学夫妻治疗,家庭治疗,但是你作为常规, 都要请他们的夫妻来一下。那么在这个场中最大的,是什么呢, 是文化。


东西方文化是不一样的,前不久我看了一本书,《精神分析在中国》,他在这本书里引用了社会学者观察的现象: 


他提出在东西方的文化中,存在着两种差别。西方文化下是低交流的文化,东方文化是高交流的文化。


低交流文化的意思是,如果你不懂,你就要去问,你要再不懂,你就再去问。西方人非常习惯被质疑的。因为从哲学上讲,他最早从实证哲学开始,发展到结构主义。他都是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律的,说明一件事情要引经据典,他从哪里来的,他为什么这么来,它最后是怎样变成的。那么到了现代的话呢,变成了诠释的哲学。


换句话说,是从现象学开始,从我看到了什么东西。我不评价,我只告诉你我看到了这些,因此心理治疗被看成了science of understanding,一个理解的科学。当你描述很多现象的时候,很多人说,我也有这种感觉。但你不知道为什么。这是基于现象学。


那么在文化现象中呢,这叫做低交流。西方的低交流是从实证来的,他一定要搞清楚你说这个话是怎么一回事。


东方人叫高交流的模式,比如说,领导和下属说:我今天给你交代的事情,你知道应该怎么做了吧。下属说,我知道。其实他不知道,但是他不敢问。然后领导说,既然你知道怎么做,你就去做好。那么下属就很忐忑地去做了,他就是在揣摩领导的意思,他就是不敢去问上司什么意思。他为什么不敢问呢,他的内心有两种活动,因为如果他说我没听懂,那么上司会说,你怎么这么没用;第二个,如果去说没听懂,那么岂不是冒犯了领导。所以他觉得自己既是不可能看清,又怕冒犯了对方。于是呢,就在这样的一个彼此都不懂的情况下去做下一件事情。


心理治疗,是一个低交流模式。心理治疗就是要呈现冲突,他一定要问,你有没有发生过性关系,你怎么发生的性关系。你一定要问,你说的,你说的那种感觉比较难受,这个难受是什么意思。你必须要问的非常的精确。我们中国人在文化上可能没问的这么清楚,我们以为难受是一个意思,但是难受可能有很多种含义。这是我们要在哲学上要搞清楚的基本立扬。



下面那我说第六个,就是前景与背景。



我们有一个名词叫水平化。在所有的关注点上,都是一样的点,没有对和错。比如说,如果有个人在讲话,在某一段话的时候他出现了咳嗽,如果你只听内容,我刚刚说形式大于内容,你没有注意形式。如果你问一下,或者你关注一下,你就知道,他每当在说父亲的时候就开始咳嗽。因此咳嗽就代表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一个前景的东西。可是如果你没有把我们所关注的东西水平化,也就是如果你没有把所有观察到的东西放在同等的地位,那么你就没有办法提取出来。比如说你说,我刚才注意到你会注意到你咳嗽了,这是第一个前景。如果你要是足够的敏感,你会说:我注意到,每当我们谈论到你的父亲的时候,你都有咳嗽,和停顿。你把父亲和咳嗽放在一个前景之中,你把他谈话的流畅性给打乱了。 换句话说,谈什么内容不重要。在什么点上谈什么内容比较重要。


所以,什么叫做”现在时刻“。在我们谈话的每一分钟,都叫做现在时刻。可是在每一分钟,其中有一分钟,我发现他咳嗽了。在这个点上,前景:父亲与咳嗽就突出了一个新的时刻,叫”当下时刻“present moment。进而,你再谈她的父亲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她还没有结婚,因为她很爱她的父亲。而她的父亲在最近去世了。

她谈论很多关于有多么爱父亲的事,这时候你就进入了一个以父亲为前景的相遇时刻,meeting moment。现在时刻,当下时刻,相遇时刻。是我特别感兴趣的名词。


在我们的治疗中,如果你能够抓佳当下时刻,就能从现象学的情况下把背景拉到前景,如果你能够放大这个前景,那你就能把这个前景做成相遇时刻。我们的工作,偶然能够发现相遇时刻;你经常会见到当下时刻。但你经常会把一个治疗变成现在时刻。



第七个基本概念,就是相对于逻辑性和实际的内容的混乱和空。


我们习惯,学会了判断事情,并给事情下定义,这是什么东西。我们的焦虑是被命名以后就降低了,这是有逻辑性的。

混乱&空

但在心理治疗中, 它是一个主观的东西,无论怎么推理,都是缺乏逻辑性的,会我们引起原始的一些焦虑。当我们是婴儿的时候, 我们是很混乱的,当我们是小孩的时候,没有社会经验的时候,也是很混乱的。混乱而且比较空洞,引起我们婴儿般的焦虑。


心理治疗,我们要训练一种基本能力,就是我们要习惯呆在混乱与空洞之中。这并不是作为治疗师能力低下,而这是来访者传递给你的信息。所以我们要习惯让自己呆在混乱和空之中。 


很多治疗师在治疗中话比较多,打断病人,做解释。其实并不是他的解释有多么有道理,也不是他的打断有多么及时,只是他自己无法耐受来访者传递给他的混乱与空洞的感觉。所以这种治疗师,显得特别焦虑,一焦虑话就特别多。你仔细昕他讲的话,可能句句有道理,但可能对病人没有任何的用处。所以作为治疗师,如果你能够耐受混乱与空,那么来访者也能够觉得非常安全。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些具体的话题。

死亡


哲学里,最大的就是生死的问题。心理治疗中,死亡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很多来访者都是因为对死亡有恐惧才来找你的。 死亡的话题里,我们现在做心理治疗,主要是因为寿命延长了。有很多人在死亡的恐惧煎熬之中活着。


两个概念:


1)安乐死:安乐死不是在生命的末期,而是在中期,通过人工的方式让他死亡。这样合法的国家并不多。


2)尊严死:通常指在生命末期,完成遗愿。 我举一个例子,韩国歌星The One,他在韩国的一段视频。The One给母亲化妆打扮了一番,在照相的时候母亲就提出来,让摄影师单独照一张相。他妈妈在照完相以后说:儿子啊,这一张照片,你就把它当作遗照片。 然后他儿子就不愿意听了,但老人的很享受的,坐在照相的背景上。然后就说,我就知道啊,我的遗照是这么好看。


尊严死包含哪些范畴呢:你死的时候穿哪些衣服,你希望死在家里还是死在医院。你死的时候希望谁来陪你。要允许他们有尊严地死去。这些在疾病慢性化的过程中很有意义。

分离与丧失


弗洛伊德说心理的问题时归纳了两个现象:

1)分离现象;

2)丧失现象;


分离不等于丧失,丧失是永久的分离。


在我们现在允许第二胎第三胎的情况下,有很多丧失是客体的爱的丧失。妈妈要生二胎了,妈妈会把爱放在老二身上。家里老大往往感觉到妈妈的爱失去了,人还在,但爱与以前不一样了,就是客体的爱的丧失。


模糊丧失


今天特别要讲模糊丧失,在现实世界里还是蛮重要的:


 1)身体丧失,精神还在。比如说人找不到了,失踪了,比如儿童被拐卖了。父母亲总是想着孩子人在哪儿。这是一类。马航 370,也属于身体丧失,精神还在。领养的孩子,同样,他们也想找机会去找父母亲。

 

2)身体还在,精神丧失:父母逐渐老去,可能会有更年期的改变,可能会因为老年痴呆记忆下降,因为帕金森等把注意力部集中在自己身上了。人在,但和以前不一样了。大部分情况我们要尽量接受这样的情况。这也是模糊丧失。生病了的人,也经常会是模糊丧失。


孤独感,孤单感


有些形而上的问题,比如一个人来做咨询师,他来是谈自己孤单感和孤独感。一般来讲,我们是和他人呆在一起存在的这个状况。我们不是一个孤独的人,我们是一个群居动物,我们的存在是因为他人映照出来的。


他人指的是什么呢?一个有孤独感的人,他的内心装着多的非常多的爱,他有很多的阅历。他觉得一个人的时候可以很快乐地听音乐啊,看书啊他也不需要很多人来陪伴他。我们说一个极其孤单的人,他内心是很空的。


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就要培养耐受孤独的感觉,并且能够享受孤独,一个人看看书,个人去旅行,一个人去认识世界。要有极强的享受孤独的能力。这个能力取决于早年你的父母亲是怎么照顾你的。所以当你这样去跟人交往的时候,他可能就明白你是真的懂他的。


心理咨询师要能够耐受未知的焦虑,在未知的焦虑中,你能够陪伴来访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