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确认识强迫症

 大隆龙 2017-12-29
  • 杰出的数学家库尔特·哥德尔同时也是爱因斯坦的好友,他害怕食物中毒,因此从不碰妻子没有事先试吃过的食物。妻子病重后,他在美国普林斯顿的医院绝食而死。

  • “交流电之父”尼古拉·特斯拉害怕病菌,从不与朋友接近,独自在酒店住了十年。他还痴迷数字3,因此住在曼哈顿纽约客酒店33层的3327号房间。

  • 童话大王安徒生害怕睡觉时被人活埋,因而每晚睡觉前,他都要在床头留一张纸条,告诉别人他是在睡觉,而不是一具死尸。

正确认识强迫症

这些名人的逸闻趣事并非一笑置之,这是“强迫症”。似乎成名的大家都有或多或少的强迫症,强迫症似乎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我们把事情看简单而又极端了。身边有些人会经常洗手,出门前一遍遍检查门窗是否锁好,或是反反复复关灯。或轻或重的身边人身边事都反应出“强迫症”的草根性。

正确认识强迫症

由此可见, 强迫症状的主要特点是反复或重复出现的想法或行为,明知不合理或是过分的但难以控制或摆脱,需要通过重复或反复确认来减轻痛苦。强迫症普通人群的终生患病率为2%~3%。 它的发病原因复杂,强迫症的遗传度为 40%左右,环境因素能解释 50%左右的病因。

强迫症有两种,一种是强迫思维,另一种是强迫行为。

  • 强迫思维

这种强迫思维是一种反复进入头脑中的不需要的或闯入性想法、怀疑或冲动。这种情况其实很令人痛苦、矛盾和自我失调。产生于自己大脑的想法其实并不受自己待见,这些闯入性思维常被认为是不可理喻或过分的,并试图抵制。但也有少部分人的强迫思维能达到超价观念或妄想程度。

强迫思维一般包括:怕脏,怕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需要对称、精确、有序,对宗教的关注或对道德的思考等。这种强迫思维不仅表现在联想、回忆和疑虑,还有强迫性穷思竭虑和强迫对立思维等。

  • 强迫行为

强迫行为指的是重复的行为或者心理活动,通常多是在强迫思维驱使下产生的。这种强迫行为其实并非自愿,但又很少被克制。

强迫行为有两种,一种是可察觉到的,如反复检查或洗涤;另一种则是不易被察觉的,如心里重复特定的数字、词或短语。 常见的强迫行为包括:强迫洗涤、强迫检查、强迫计数、强迫承认、强迫重复、强迫祈祷、强迫触摸、强迫敲打、强迫摩擦、强迫询问、强迫仪式动作、强迫性迟缓,以及强迫性回避等。我们日常生活的任何动作似乎都可以冠上“强迫”之名。需要注意的是,强迫症的强迫行为本身并不使人愉悦,甚至是令人苦恼的,这一点有别于与即时满足相关的冲动行为(如购物、赌博、性变态等)。这种强迫行为其实多半来源于“兜圈子”的心理活动,这种无休止重复的思维强迫自己反复思考同一个问题,解脱不出来。

  • 强迫情绪

强迫情绪是强迫思维或行为伴随产生。大脑里仿佛有另外一个人在驱使、强迫自己反复、无休止的产生并执行命令,这明显会带来情绪反应,如焦虑、抑郁及恐惧,并且因为强迫的表现浪费大量时间,往往影响个人的日常功能,表现为效率降低、生活质量下降、疏于自我照顾、回避某些环境和情景,甚至强迫他人顺从自己的强迫表现而干扰他人生活。

  • 抽动症状

儿童和青少年如罹患强迫症,常合并存在肌肉抽动,包括发声抽动、局部肌肉或肢体的抽动以及不自主重复行为(如鼓掌或抚摸某物品等)。

  • 人格和行为方式(如动作迟缓)的改变。

强迫症是一种不断被认识的精神疾病,其核心特征是持续的强迫思维和反复的强迫行为,伴有明显焦虑情绪。 高社会压力、高精神压力、快速的工作节奏以及不断增加的生活压力,一旦压力无处释放或无法获得有效的疏解,很容易产生诸如强迫症的精神疾患。

正确认识强迫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