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数据 | 江淮城市群融入长三角最受益是马鞍山?

 peterchiu60 2017-12-29

小Q导读:本周兔酱带你重新认识已成为历史的“江淮城市群”的城市配套情况。

文/克而瑞研究中心  数洞里的兔酱

2016年十三五规划发布,全国整体规划提及了19个城市群,其中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为首,整体形成“两横三纵”的经济带,其中安徽被整体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原本已合肥为核心的江淮城市群落选,但由于长三角整体城市数量较多,所以兔酱此前已单独讨论了江浙沪,本周将这个已经成为历史的“江淮城市群”重新拾起,来看看这个同为组成长三角经济群的重要部分的江淮城市群城市配套情况。

从地理位置来看,江淮城市群又称合肥都市圈,以合肥为中心,东部紧挨江苏,其中马鞍山更是直接受到南京辐射:从GDP来看合肥的经济领先地位相当显著,2016年GDP达到6274.3亿元,超过第二位芜湖的两倍,且整个都市圈内的经济差异较大,排名最末的黄山GDP仅有576.8亿元,不足合肥的十分之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马鞍山超越合肥成为第一名,可支配收入达到38142元,马鞍山在江淮城市群中受到南京辐射最为直接,但人口较少、房价也处于洼地。



01

核心城市合肥辐射能力有限

从配套总量的集中度情况来看,合肥作为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总配套服务数量13.7万间,占江淮城市群配套总量的42%,聚集度相对较高,同时合肥的配套总量级别在整个长三角城市群里,也仅明显次于上海、苏州、杭州,与南京、 温州配套服务总量接近;其次芜湖、六安的配套总量分别为4.9和4.7万间,三个城市合计占比超过70%。

密度方面,合肥的配套密度同样位列合肥都市圈内第一,但每平方公里仅有11.9间配套,密度水平甚至低于三线城市无锡(无锡配套密度为24.53间平方公里),其次芜湖、铜陵密度位列第二、三位,而距离合肥最近的六安配套密度仅为2.6间/平方公里,合肥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有待加强,六安的配套密度还不如受到南京辐射的马鞍山和芜湖;此外,铜陵城市作为老牌工业城市,发展基础较好且城市范围较小,配套密度达到7.9间/平方公里,黄山作为安徽有名的旅游城市,配套密度为2间/平方米。从配套发展情况来看,目前江淮城市群以合肥为中心,但依托合肥的辐射力度发展动力仍然略显不足,城市发展主要依靠外部经济强市的辐射或自身优势。


02

芜湖、马鞍山、池州爱吃且餐饮消费不贵

江淮城市群的餐饮配套中,餐厅数量占比最高的为芜湖和池州,占总配套的数量占比为28%,其次马鞍山的餐厅数量占全部配套的26%,总体来看江淮一带的餐厅占比相对其他城市群来看都比较低,这些城市对于美食的追求显然不高。

从消费均价来看,合肥作为省会城市位列第一,人均消费36元/人,但是相比其他城市在价格方面并无特别突出,其次黄山作为旅游城市在餐饮方面的人均消费不低,达到35元/人;而餐饮比例相对较高的马鞍山、芜湖和池州三市的人均消费分别为28元/人、28元/人和27元/人,消费水平较为便宜。



03

核心城市发展程度欠缺

如上所述,江浙沪三省的经济发展实力较强,吸引安徽省大量劳动力外流,主要目的地为沪宁、沪杭高铁沿线的重点城市如上海、南京、杭州等,兔酱将沪宁高铁线上的5个重点城市基本配套情况与江淮城市群的配套发展情况对比,明显可见外部配套优于江淮城市群内部,江淮都市群核心城市合肥在配套总量上落后于上海、苏州、南京,而密度上则低于所有沪宁线上的重点城市,作为省会城市来看,发展情况甚至落后于部分苏南的三线城市,其他城市的配套总量则相对于这五个城市来看不在同一量级。

除了配套总量和密度方面,从人均消费水平方面来看,消费水平最高的合肥人均消费为36元/平方米,与三线城市无锡、常州基本持平,比上海和南京分别低了21元/人和14元/人,差距较大;六安、池州等平均消费更低的城市,餐饮类人均消费不足上海的二分之一。



04

城市群人口主要向上海、南京、杭州迁徙

进一步从江淮城市群中几个城市人口向外迁徙的流动方向来看,南京、上海和杭州是最主要的流动方向。凭借更好的发展空间、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水平,沪宁杭集聚了大量的安徽外来务工人群,而在南京, 安徽人更是成为了城市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

具体来看,由于地理上关系较近,马鞍山向外流动的人口中有七成流向南京,比例惊人,其次铜陵有27.2%的外迁人群流向南京,但铜陵流向南京、上海和杭州的比例相当;同样由于地缘关系,黄山向杭州流动的人口占外流人口比重最大,达到30.6%。

上海虽然与这些城市之间的地缘关系比南京、杭州远,但是作为东部经济中心,凭借强大的辐射能力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合肥、安庆、芜湖、池州和六安外迁人口中流向上海的人口比例在各个流向中位列第一。

对于距离沪宁杭三角最近的江淮城市群而言,受益于高铁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间运输成本的快速降低,必将迎来更多的经济交流发展的机遇,而大量外出务工的“安徽老乡“,也会成为城市间的经济合作的天然”润滑剂“。取消江淮都市群自成一体的规划,融入长三角大都市圈将更加有益于江淮城市群接受来自江浙沪城市的反哺,生活配套、产业发展也有望迎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南京作为地理位置、地方语系与最为接近,安徽外来务工占比最高的城市,有望成为江浙沪辐射江淮城市群的“桥头堡”。从上文地图可明显看到,江淮都市圈中马鞍山、芜湖两市距离南京比合肥更近,高铁至南京市场分别为17分钟和37分钟,出行相当便捷,这两个城市配套总量、密度在江淮城市群内位列前茅,且目前房价低洼,适宜作为南京的卫星城,且在长三角大都市圈发展的前景下,这两个城市的未来潜力不可小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