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弹琴节奏不准该怎么办?

 drmfslt 2017-12-29


 

一般来说,家长有时会盲目跟风给孩子选择艺术兴趣班,而孩子能花在钢琴学习上的时间又极其有限和奢侈。不过即便如此,对于启蒙初学的钢琴琴童,有至少4个要素经常会在教师的嘴边提及,分别是手型、音高、节奏、熟练。对于更加重视、要想学好的家庭,教师有时候还会对曲目的可听性(弹奏得优美)和视唱练耳乐理视奏(音乐素养)等在内的提出更高的要求。

不过笔者今天要展开讨论的,是上文提及的关于节奏这个方面,这也是所有习琴者绕不开的话题。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在绝大多乐曲里,它们是有规律地,并且是严格地进行。奥地利音乐评论家汉斯立克在《论音乐的美》一书中提出:在自然界中没有旋律,也没有和声,唯有负载着这两种要素的第三种要素——节奏。这说明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性。节奏是音乐进行的时间组织者,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笔者以为,节奏如果不准确,如同说话用词不当,这是很不规范和遗憾的。有时候听一些孩子们在弹一些较为容易的曲子,节奏问题上欠佳,比如全音符弹得不足,四分音符又弹得过长等等;再进一步说,有些稍稍复杂的节奏型,比如前十六或后十六、小附点等等,就更离谱了。其实大道理我们都懂,但是对于孩子节奏经常不准的常态,我们到底该如何改进,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

 


为何会弹不准?

对于家长(成人)来说,我们总是不能理解自己可以轻松搞定的问题,到了孩子那儿总是很难改善,以至于经常发火,甚至暴跳如雷。其实冷静想想不难理解,孩子学习任何新鲜事物毕竟处在摸索的阶段,很多能力方面也处在发育时期,他们不可能与成人的诸多方面相提并论。此外,大多数孩子天性好玩好动,当面对一张板凳、一架钢琴以及严格的老师时,他们如果想得到表扬,其实多多少少是紧张,也受到约束;加上如果平时练得不多,弹得不是很熟练,很多句子就会暴露出这里那里的问题;如果遇到音多、节奏复杂(通俗的说就是符尾两根线、三根线)的乐曲,也会有“视觉”的压力。不过孩子学东西也快,一般在好的老师引导下,通过适当的方法强化训练,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如何合理改善?

      对于不同年龄和能力的孩子来说,教师如果能迅速摸准他们的接受程度,并用适当的方式加以训练,孩子的节奏感会随着自身年龄的成长得到一定的改善。对于4岁左右起步的孩子来说,启蒙一般先从认音和节奏等方面开始,一些教程多多少少会通过图示等同期涉猎,毕竟培养认音和节奏感的准确性并不冲突。

一般说来,孩子在初学阶段,需要首先对1拍、2拍、4拍有初步的概念,紧接着就是半拍和3拍。这些涉及到数字的概念,家长和教师应结合孩子上幼儿园或小学的数学课程内容,酌情通过实物,比如苹果或例子给孩子剖析讲解。后期稍微复杂的节奏,比如小附点节奏、前十六后八(或相反)、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等等,则需要根据孩子年龄大小和协调性等理解程度一步步加入——切勿一口吃个大胖子。

通常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和全音符的时值在口数数字的情况下相对容易理解,也相对容易弹准确。之后,我们不妨让孩子夯实透彻后再加入其他的节奏组合。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即使孩子对节奏和节拍懂了,而在弹奏乐曲时问题还是会随之暴露。这时,教师通常会让家长购买节拍器使用。但重要的是何时使用和如何使用。初期,建议在孩子学习手指练习时大量使用,一来这些内容虽然单调乏味,但是有规律可循,孩子也不太会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即便出现了,我们仍然可以把速度再降,调到直到孩子可以接受的程度。但是新的问题又诞生了。有家长说,孩子打了节拍器准确,离开节拍器又各种混乱。窃以为,这也是正常现象,这就好比你让孩子仔细看清试卷上的数字再大题,即便再小心,他也不可能次次满分。那么我们依然需要不断地磨破嘴皮督促提醒。

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妨让孩子停下弹奏,眼睛对着节拍器观察机械节拍器,同时和着“哒---哒”声一起唱出来。这样的方式是主动让孩子调动内心的节奏感;从根本上说,听节拍器是被动的,而跟着数数字是主动的。我们不妨每天花1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让孩子什么都不弹,只干数拍子。时间长了,孩子的内心听觉会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拍子仿佛就在他耳边。不过,很重要的一句话,笔者还是想唠叨一句:放慢、耐心一定是没有错的。

 


加入视唱练耳

视唱练耳、乐理视奏等等,其实属于音乐素养的范畴。一般来说,如果只注重“弹奏”的家庭,家长不会考虑刻意让孩子接触。但是很多专家一直呼吁,孩子的这方面一定要打小接触,笔者遇到的一些实例也证明了学过这些内容的孩子和应付考级的孩子,在节奏感甚至是其他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距。那么为何要加入这个部分。

首先视唱是要靠嘴巴主动去发声,练耳是靠听觉被动去接受,这样一进一出的里外结合,往往会对孩子的演奏在各个方面起到很好的辅助促进作用。首先,唱无音符的节奏其实是先解放双手,让孩子注意力只关注节奏,这个一方面降低了双手弹奏时的手忙脚乱难度,另一方面也是对专门训练起到了直接的改善;再者,听记节奏(或者旋律)是在理解上得到了一个升华: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听写出来,否则念打节奏很有可能是单面的。这就好比我们看见Apple知道它是“苹果”的意思,但是如果当看到“苹果”二字能第一时间精准拼写,并准确读出Apple这五个字母,我们才能说他真得记住了。

那么视唱练耳该何时加入,其实在实施上一直是一个难题。一些教师愿意花这个时间,但是很多家长却并不理会,甚至误认为“要多赚我们钱”。所以家长首先需要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和定位,再去和教师协商。切记不要耽误了孩子黄金学习接受知识的时间。

 

不要只注重弹

     很多情况下,笔者所遇见的家长都希望孩子今天考2级,明年考6级,后年快快得拿下10级。如此赤裸地急功近利虽然很多人排斥,但是却还是屡见不鲜。对此,本文并不想花费过多笔墨在这个问题上批判,只是建议我们不妨放慢脚步:弹琴其实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需要眼睛、耳朵、内心、双手,甚至双脚等有机地同时协调运作。我们不仅仅需要夯实节奏,其他任意一个方面都应该专项训练。当你真得不在乎进度,打好一开始的基础后,你会发现将来你比谁都飞得快。大道理人人懂,我们不要成为键盘机器人,那样的演奏没有任何意义,即便是你没有一个错音。

 


不要经常请假

减少请假次数不是笔者一个人呼吁,我们的家长其实也理解,但是为何总以“我们没弹熟不来上课”为由,而浪费了一次课呢。很多家长觉得不想被骂地考虑面子,但其实掩耳盗铃的同时耽误的却是自己。对于初学儿童,他们如果想弹对一首曲子是困难的,但是若想弹错一个地方却是分分钟就可以轻松做到的。加上一些家长对这块也不是很懂,如果孩子弹对还好,弹错了家长一周蒙在谷里,就是用两周时间巩固了一个大错误,想要改过来可能要加倍付出很多时间。


 


我们还能做什么?

我们其实从一个小问题可以管中窥豹,学习钢琴要想面面俱到实属不易。无论是否需要一直使用节拍器,也无论离开节拍器不准了需不需要再使用,这些都需要时时摸索。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找到好的教师情况下,我们的家长一定给予积极配合和督促。你不花时间想成功是困难的,你花了时间不懂得方法也是无用的,你懂得方法却纸上谈兵同样是无意义的,你练琴了、听老师指导了、也照做了但是练琴的强度和密度(比如每天1小时和2小时所产生的效果)欠佳仍可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为何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说一个和笔者最近发生的小事。最近一段时间开始接触健身,笔者发现这个过程和钢琴学习有极其相似的联系性。首先你要确定是要减脂还是要塑形,然后根据你的愿望教练来给你安排计划。学习钢琴也一样,你需要提高还是要准备应付考试,你自己可以有一定的选择。如果选择减脂,你基本上要保持每周4次以上的频率,每次需有练习不同的项目,并且要科学地练习。最重要的是每次你需要达到一定的时间,然后是强度,因为真正减脂必须经过一段时候的热身,才能开始燃烧脂肪,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身材还会反弹;换句话说,隔三差五得去,其实最后可能基本没有任何改变,再加上如果你再多吃夜宵,脂肪又回去了。我们学习钢琴也一样,每天必须练习音阶琶音。你以为每天只练20分钟,其实你的手还没有活动开来,更谈不上夯实技巧。到头来我们埋怨老师教得不好,其实你为什么不问问自己到底有没有练呢?无论减脂也好塑形也罢,哪怕是对身材有更高,比如健美的要求,我们都要通过上好教练的课,科学地训练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弹钢琴亦如此,如果没有好的老师指导,你弹琴别人给你门票钱,最后别变成你弹琴给别人钱,别人都不愿意听。万事皆有联系性,达成造诣需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