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1901-1966)生于四川,为早期留法中国画家,他的书画启蒙自父亲,小时候随赵熙学书法,其后在兄长的财力帮忙下,走上艺术家之路。他十七岁赴上海,进入私人美术学校学习,来年前往日本之后又赴法国,从此长住巴黎。常玉一生大起大落,在艺术上坚持我行我素。1966年在巴黎因煤气泄漏去世时仍默默无闻、不被赏识。而今,西方公认他为世界级的绘画大家。 《五裸女》是常玉毕生最大幅裸女主题油画,曾在1988年台北市立美术馆“中国 -巴黎:早期旅法中国画家回顾展”中首度曝光,也是陈炎峰编著的《华裔美术选集:常玉》画册的封面与封底作品。 常玉的女人体作品一反常人裸体画的表现角度,他以裸女的整个身体轮廓表现他心内的风景。常玉笔下的纤细裸女不多,大都是丰满肥硕的女子。即便是亭亭玉立、玉体冰肌的女人体也都是脂润肌满,风韵张扬。他绘画中的背式女人体特点独具,画中的女人有的独眼视人,若有所思,有的欲言又止,眉宇间还夹杂着冷眼相观、不屑一顾的神情。有的作品女人体的青丝发髻最为招眼,体态含羞带怨,颇有作者“不可向人语,独自暗神伤”的自怜情态。
裸女与高跟鞋 87×122 纤维板油画 1950年代
绿色背景四裸女 100×122 纤维板油画 1950年代 常玉在巴黎一边艰难地维持着生计,一边坚持不懈的继续从事绘画创作。从常玉的绘画风格来看,他始终没有改变个人的创作理念。常玉的早期绘画作品多重于裸体创作,表现形式有油画,有水彩,有水墨,也有炭笔,总体以白色和粉色为主调。他的绘画笔调洒脱,行笔畅逸,使人能感觉到常玉在遵循中国传统技法的同时,又在努力试图突破传统格局的束缚而倾力探索。
常玉的风景动物作品,创意和意境也很特别:画中多表现苍茫大地,古道绵绵,或黄沙漫道,渺无人烟的苍凉情境。画中在无边的空旷辽远的苍穹中,只有那小小如沧海一粟孤单的动物,动物有时急行、有时缓步,或深思、或徘徊。它们要往哪里?它们心在何方?乡关何处?使观者无不感到这位异乡游子晚年的孤独和凄楚。 明黄瓷瓶中盛开的花朵 油画纤维板 89×123cm 约1940年代作 常玉的静物作品是他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画中的花朵大都孤单无力,残花败韵、强撑姿色,像失去母亲的孩子般孤单寥寂,无依无靠,直叫人有“残月伴秋寒,冷冷清清”的凄凉感。
他一生都极为坎坷,他画的画根本就卖不出去,为了艺术理想,他又不去按世俗的观点而创作,以致他在蒙巴那斯的家中被煤气熏死的时候,仍然是一贫如洗。常玉至今虽然不为国内人所熟知,但他在台湾,在法国以及欧洲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赏识。 常玉是中国早期旅法画家流亡在域外的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是中国式的莫迪利阿尼,他同时又是一个为自己艺术信仰而自由创作、成就斐然的绘画大家。时光荏苒,珠玉蒙尘,吾辈拂拭有责,赋珠宝于重辉,是一颗不可湮没的东方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