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完这些,你会更加了解“从莫奈到苏拉热——西方现代绘画之路”这个展览

 雪儿博物馆 2017-12-30

☞ 从莫奈到苏拉热—西方现代绘画之路(1805-1975):法国圣埃蒂安大都会现当代艺术博物馆馆藏作品

⊙  展览时间:2017/12/29—2018/4/29

⊙  开幕时间:2017年12月29日 16:00

⊙  展览地点:武汉美术馆4、5、6号厅

⊙  主办单位:武汉美术馆、法国圣埃蒂安大都会现当代艺术博物馆

⊙  支持单位: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处,Institut français,法国圣埃蒂安大都会

⊙  策展人:玛蒂娜·穆赫-丹瑟(法)、樊枫



此次展览展出法国圣埃蒂安大都会现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馆藏作品共50件,系统梳理了西方绘画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的历史脉络,向观众集中展示了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发展变化和革命事件。一百多年来,西方现代艺术面临社会现实,整体上经历了艺术理念和形式风格的激变。我们可以从当时的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等艺术流派中窥见一斑。在这条充满坎坷的现代绘画之路上,观众不仅可以发现多位耳熟能详的艺术大师的作品,如库尔贝、莫奈、马蒂斯、毕加索、杜布菲、苏拉热等,而且还能结识其他为西方现当代绘画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艺术家。


如果我们像波德莱尔一样把现代性定义为一种“短暂的、易逝的、偶然的”东西,那么我们正是在没有连续性的瞬时中才能以最忠实、最直接的方式去捕捉现代性。对于现代艺术,我们暂且将之理解为一种现代风格。按照美国文化史家彼得.盖伊的说法,现代主义风格就是思想、情感和观点的一种氛围。先锋艺术家们正是借助现代性的这种自反性,使20世纪西方艺术的整体氛围呈现为不断流动和生成的状态。


虽然西方现代艺术波云诡谲,但我们相信本次展览可以为广大艺术爱好者带来些许启发。我们以画种、题材、画派为明线,以现代艺术的萌芽、发展与激变路径为暗线,为观众提供视觉上的参考,力图从整体上把握西方现代绘画的脉络。我们确信,本次展览对于发掘西方艺术的内涵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为配合此次展览,我馆还精心策划了为期长达四个多月的公共教育活动,学者论坛、名家讲座、互动体验等精彩纷呈的活动,作为本年度的压轴大展,这也必将为观者带来愉悦的感受和积极的思考。




▩ 展览思路


19世纪伊始,所有与传统决裂所需的因素几乎都在巴黎聚齐了:激烈的政治变迁、快速的技术进步、摄影术的出现,以及令人振奋的哲学新观点。巴黎,正从一个中世纪般的迷宫变成一座现代化的都市。


现代都市既将个人均等化,也激发对个性的追逐。人们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被不断要求进步的工业化进程所改观,与传统的农业社会和古典主义文化发生了总体上的断裂,于是一种世纪末的情绪在欧洲蔓延,一场精神与信仰的危机也在艺术家的作品中反映出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古典主义、印象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等各种艺术运动接踵而至。在 “西方现代绘画之路(1805-1975)”上,我们可以追随莫奈、惠斯勒、马蒂斯、毕加索、苏拉热等先锋艺术家的脚步,在碎片中思考现代生活和现代艺术的关联。


展览由三个部分进行展呈:


第一部分:风景与人物的新感知


没有哪个概念比“现代性”的解释更纷繁多样了。肇始于16世纪的西方现代性物质化进程,毫无疑问地将现代人裹挟其中,并不断激发个人体验。尤其是法国大革命之后的艺术家,纷纷开始关注周遭的现代生活。这个变动不居的世界在他们眼中,虽然与传统相异,但也可以满足其审美需求,所以反映在绘画上,他们的艺术诉求就开始从表现客观世界转向表达主观意志,从注重观察外在转向关照内心。展览无意从时间线索进行呈现,更注重在相似命题下不同作品的对比来彰显艺术的演进,从再现自然(模仿自然)到表现自然。


风景画家们寻找着最为接近自然的视角,他们放弃了巴黎而将自己的工作室安置在了枫丹白露的森林里,所以巴比松镇成为了活跃的艺术阵地,这个风景画家的营地就是“巴比松画派”。

居斯塔夫·库尔贝《古典田园曲或古典风景》 约1840年


法国画家古斯塔夫·库尔贝说过,“自然的美胜于艺术家能想到的一切”。他的作品《古典田园曲》让人感受到此时现实主义艺术家对“风景”主题不同以往的表现方式。


克洛德·莫奈《睡莲》 1907年


随后印象画派将他们的画搬到了绘画主题面前掀起了绘画实践的革命凭借着《睡莲》系列,克劳德·莫奈走出了新道路,开创了二十世纪中叶艺术家们满幅绘画的做法。


亨利·马蒂斯 美丽岛城堡 1896年


野兽派艺术家马蒂斯坚持自己对“观察自然、研究自然”的主张,创造了画作《美丽岛城堡》,该作品为亨利·马蒂斯转型时期的画作,在此之后他开始对形状和色彩进行极端简化。 

 


亚历山大·塞翁《俄耳浦斯的里拉琴》 约1898年


这一时期的人物画一改古典主义关注大人物的传统,不再客观再现,而是着力于刻画普通人物的自然神态,使无名氏也得到表征。加布里埃尔·蒂尔、查尔斯·毛林、阿尔伯特·杜波依斯-皮耶都是好手,但风格各不相同。蒂尔、毛林的肖像画主要揭示了建立在分析、研究和诠释的基础上的绘画技术,前者是对于神话的再现,而后者描绘的是室内家庭生活。十九世纪末出现在法国、比利时和俄罗斯的文学及艺术界的象征主义运动站在了自然主义的对立面。


阿方斯·奥斯伯特《孤独》 1904年


阿方斯·奥斯伯特和亚历山大·塞翁的象征主义作品就是用寓言来回应现实,二者颜色选择的主观性更增添了作品的梦幻感。莫里斯·丹尼和埃利翁一样让颜色的主观色彩更浓烈,前者在《领圣体者》中关注出现在一场基督教宗教仪式中无名且模糊的年轻女孩群像;后者的风格在抽象和现实主义之间摇摆,他认为绘画主题之外最重要的是绘画这一行为。



莫里斯·丹尼《领圣体者》 1907年


总之,这些对于风景和人物的新感知和画家的现代性体验莫不可分。画家们都纷纷以自己的视角来表现现代生活,他们伴随着波德莱尔式的“浪荡子”经验穿街走巷,画布上的游戏既是技术带来的视觉冲击也是画家本身对于现代性捉摸不定的震惊体验。


▼▼▼


第二部分:似与不似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绘画中出现的平面性、几何形不仅是对古典艺术的批判,更是体现了现代工业社会给人带来的新的视觉关系。


巴勃罗·毕加索《为人民的和平》  1951年


绘画上率先反映出这一变化的是塞尚,他认为人的知觉天生就是混乱的,绘画就是要真实地表现对象内在的结构,所以他追求秩序的再现。如果说塞尚预见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基本形态,那么毕加索则把塞尚的预见变成了现实。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削减了其表现性和描述性的成分,力求画面结构的几何化倾向。不断把程式化的、概念化的,直到原有的东西破坏掉,重新开始是他的创造过程和创作理念。现代艺术的精髓也在于此。毕加索更是用其一生不断质疑着自己的绘画和雕塑方式,聚焦他不同人生阶段就能发现其艺术风格多变的特点。毕加索这些可贵的艺术探索精神也给其他艺术家带去了深远影响。


路易斯·马库西斯《酒壶静物》1925年


路易斯·马库西斯,像毕加索一样,把注意力集中在日常生活的简单物品之上,关注表现对象的几何性。阿梅代·奥占芳,以立体主义革命为基础,采用更纯粹线条的风格。马塞尔·卡恩创造了一个非物质化的世界,使得作品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呈现了其哲学思考。华金·托瑞斯-加西亚也擅长以几何图案作为创作符号。亚历山德拉·埃克斯特的作品融合了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的表达,成为意大利、法国和德国先锋派的纽带。


阿梅代·奥占芳《纯粹主义静物》1921年


马塞尔·卡恩《飞机—飞行体》 1930年 


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如自动绘画和写作以及无意识等观点,20世纪的艺术作品反映出重主观、重幻觉、求神秘、求怪异、崇拜非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偏重技巧、偏重表现“恶”的内容的种种特征。它更加关注艺术家对其自身和世界的情感和态度、艺术作品的形式和结构的表现以及想象的本能和非理性特征。



安德烈·马松 《捕驼鹿 1942年


安德烈·马松绝对是最接近诗人安德烈·布勒东在1924年发表的《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所要求的绝对无意识行为的画家。在《捕驼鹿》中,他用简短且粗略的风格来暗示潜意识现象。作为“梦境的临摹者”,伊夫·唐吉将梦境与幻想展现在画面上,让我们看到“具体的不合理”的图像——一种断裂的景观,这种视觉陷阱,让这些看似坚硬的物质,似乎随着时间日渐融化,直至消逝。维克多·布罗纳的作品,因其丰富的造型和想象力也会使我们感到惊奇,同时反映了现代工业发展及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的视觉经验和造型艺术的影响。


维克多·布罗纳《Totintot项目》1942年


伊夫·唐吉《手与手套》 1946年


▼▼▼


第三部分:回归纯粹


西方现代艺术在探索自身方面愈演愈烈,艺术回归纯粹,重回平面、线条、形状、颜色和材质之间的关系,以至于艺术家更注重探索艺术创作中单纯的技巧和纯粹的艺术语言。当我们独自体验艺术作品的时候,就如在一次冒险中体验到作品与我们自身的独立性。这种精神冒险,在当下看来是值得尝试的,我们要成为当代人,就意味着“去成为当代艺术家,这就像是一种祭献:用我们自己的当前,去焊接当代的各种破碎”。如德国文化哲学家西美尔所言,我们自身和作品一样,都是审美性的存在。


阿尔贝托·马涅利 《绘画G.G.(石块)》 1935年


阿尔贝托·马涅利一直处于具象和抽象争论的中心,在1913年绘制的《乡村》中,现实物象虽依稀可辨,但仍遵循了某种形式法则进行简化,优先考虑画面的元素组成和结构布局。他使用了未经加工的黄麻布创作了《绘画G.G.(石块)》,由此带出一阵使用未加工和实用性的简单材料作画风潮。让-米歇尔·阿特朗受原始主义影响,专注于探索物质基础和神秘力量,与让·杜布菲十分相似。


让·杜布菲《天赋的生活》(《肌理学》)


让·杜布菲《虚幻的风景》1963年11月 


创作《肌理学》时,杜布菲还属于时髦的抽象风景派,作品主要关注土地平凡而艳丽的物质性,充分表达了其矫饰主义理想。受非常态的文化艺术形式带来的影响,到乌尔鲁普时期,在《虚幻的风景》中他用“模块”构建了一个脱离现实的新世界。


塞萨尔·多梅拉《新造型主义作品5-1号》 1926年


在《新造型主义作品5-1号》中,塞萨尔·多梅拉表现出对于抽象艺术和自然力量的崇拜。《周四》中精心排列的几何形状与尖锐色彩,和谐地置于画面之中,奥古斯特·赫尔宾对于视觉符号的这种系统思考,为我们呈现了风格派的艺术表达方式。


奥古斯特·赫尔宾《周四》  1950年


汉斯·哈同利用纤维板材质的特殊性,《T·1949-I》似乎被注入了某种力量,画面中文字不停闪回,坚韧的笔法、沉稳的调子,表现出他对宇宙空间的沉思。我们同样也可以在皮埃尔·苏拉热的艺术中找到对“纯粹”概念的探索,光线是绘画真正的主题,它反映在作品的材质、肌理、色彩之中,这种沉静、审慎却又新奇的思考追寻的也许正是光的变化。


汉斯·哈同 《T-1949-I》 1949年


皮埃尔·苏拉热 《1979年6月19日画作》 1979年




 敬告读者:

展品珍贵,展厅内禁止使用闪光灯拍照!

为保证展品安全和参观质量

展览将会对进场人数进行限制

届时请各位观众排队文明有序观展


温馨提示:

元旦期间展览照常开放

大家带身份证可免费入场观看



摄影:文倩

供稿:梦诗、昝朦

编辑:简简

审稿:张文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