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焦琦---中医治疗咳嗽心得

 仙鹤草中医学堂 2017-12-30

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弟子焦琦

华医世界.名医训练营成员

华医世界.私塾班学习委员

北京太乙堂国际中医药研究院院长


导读


咳嗽的临床治疗需要注意什么?

咳嗽的临床分类,有哪些方法?

看完本文你就明白。

本文摘自焦琦老师在华医世界私塾班分享的精彩课程节选。

课程推出后,收到强烈反响,今日在华医世界推送,希望更多同学学以致用。


咳嗽概念

咳嗽为肺系疾患的一种常见病症。是人体对气道刺激的保护性反射,是指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

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

“咳”指肺气上逆作声,有声无痰;

“嗽”指咯吐痰液,有痰无声;

有声有痰为“咳嗽”。

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分类

咳嗽的分类,历代所用名称甚多。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以脏腑命名,分为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等,并且描述了各类不同证候的特征。

《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除五脏咳外,尚有风咳、寒咳、久咳、胆咳、厥阴咳等。


明·张景岳执简驭繁地归纳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景岳全书·咳嗽》篇说:“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日外感,一日内伤而尽之矣。”

至此,咳嗽之辨证分类始较完善,切合临床实用。


按病邪分类

咳嗽从病邪分,有伤风咳嗽、风寒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风热嗽、热嗽、时行嗽、寒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等;

从脏腑、气血分类

有肺虚咳嗽、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大肠咳、小肠咳、胃咳、膀胱咳、三焦咳、胆咳、劳嗽、气嗽、瘀血嗽等;

从咳嗽的时间与特点分类

有久咳、五更嗽、夜嗽、干咳嗽、呷嗽、哑嗽、顿嗽等。


按病因分类

根据发病病因,咳嗽概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

(1)外邪犯肺所致者,多属急性咳嗽,有风寒、风热之分。

风寒者,咳嗽痰稀色白、头痛发热、形寒无汗;

风热者,咳嗽痰黄、身热咽痛。

外感者,以祛邪宣肺为主。


(2)由脏腑内伤涉肺而咳者,多属慢性咳嗽。

主要有湿痰侵肺和肝火灼肺两型。

湿痰者,咳嗽黏痰、胸脘痞闷、胃纳减少;

肝火者,咳引胁痛、气逆而咳、痰少而稠、面赤咽干。

内伤者,以调理脏腑、气血为主。


咳嗽的病因病机

咳嗽多因外邪犯肺,或脏腑内伤,累及于肺,导致肺气不宣、肺失通降所致。


《医学三字经·咳嗽》:“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子肺也。”

《黄帝内经》对咳嗽的论述颇详,如《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气所病……肺为咳。”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均能导致咳嗽。


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不论邪从外入,或自内而发,均可引起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咳。

内、外可相互影响为病,外邪迁延日久可转为内伤咳嗽,肺虚卫外不固易受外邪引发,两者可互为因果。



外感咳嗽

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多因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以致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六淫外邪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受。

《河间六书·咳嗽论》谓:“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即是此意。

由于四时主气的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

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挟有寒、热、燥等邪,张景岳曾倡“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之说,认为以风邪挟寒者居多。


内伤咳嗽

总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所致。

可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

它脏及肺的咳嗽,可因情志刺激,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所致;

或由饮食不当,嗜烟好酒,熏灼肺胃;

过食肥厚辛辣,或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千于肺致咳。

因肺脏自病者常由肺系多种疾病迁延不愈,肺脏虚弱,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常,肃降无权,而致气逆为咳。


从上可知,无论外感或内伤咳嗽,均属肺系受病,肺气上逆所致

故《景岳全书·咳嗽》篇说:“咳证虽多,无非肺病。”

因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他脏,不耐寒热,称为“娇脏”,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为病,病则宣肃失常,肺气上逆,发为咳嗽。


如《医学三字经·咳嗽》篇说:“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


《医学心悟》亦指出:“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煿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

提示咳嗽是内、外病邪犯肺,肺脏为了祛邪外达所产生的一种病理反应。


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若不能及时使邪外达,可进一步发生演变转化,表现风寒化热、风热化燥,或肺热蒸液成痰(痰热)等情况。内伤咳嗽多属邪实与正虚并见。


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但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

痰可郁而化火(热),火能炼液灼津为痰。

他脏及肺者,多因邪实导致正虚,如肝火犯肺每见气火耗伤肺津,炼液为痰,痰湿犯肺者,多因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为痰浊,上贮于肺,肺气壅塞,上逆为咳。


若久延脾肺两虚,气不化津,则痰浊更易滋生,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道理。

甚则病延及肾,由咳至喘。如痰湿蕴肺,遇感引触,转从热化,则可表现为痰热咳嗽。


至于肺脏自病的咳嗽则多为因虚致实。

如肺阴不足每致阴虚火炎,灼津为痰,肺失濡润,气逆作咳,或肺气亏虚,肃降无权,气不化津,津聚成痰,气逆于上,引起咳嗽。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还可相互影响为病,久延则邪实转为正虚。

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肺气益伤,逐渐转为内伤咳嗽;

肺脏有病,卫外不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特别在气候转寒时尤为明显。久则从实转虚,肺脏虚弱,阴伤气耗。


于此可知,咳嗽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有时两者又可互为因果。

现代医学认为,咳嗽多在受寒或过度疲劳基础上,受病毒或细菌感染而致。

其次为物理、化学性刺激或寄生虫移行于肺,以及年老防御功能退化、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所致。


咳嗽的辨证分型


外感咳嗽

外邪束肺,肺卫不宣,肺失肃降而致咳嗽。

1.风寒咳嗽:咳嗽声重,咽喉作痒,咳痰稀薄,头痛发热,鼻塞流涕,形寒无汗,肢体酸楚,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咳嗽:咳痰粘稠,身热头痛,汗出恶风,苔薄黄,脉浮数。

3.燥热伤肺:干咳无痰,咽痛喉痒,舌红苔黄,脉浮数。


内伤咳嗽 

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1痰湿阻肺:咳嗽粘痰,胸脘作闷,神疲纳差,苔白腻,脉濡滑。

2.肝火烁肺:气逆咳嗽,引胁作痛,面赤咽干,苔黄少津,脉弦数。

3.肺虚阴亏: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潮热盗汗,形体消瘦,两颊红赤,神疲乏力,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咳嗽的辨证治疗

咳嗽的辨证要点:首当区别外感与内伤,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

(1)外感咳嗽多是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

(2)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它脏形证,多属邪实正虚,治当祛邪止咳,扶正补虚,标本兼顾,分清虚实主次处理。


临证应当了解咳嗽的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以及加重的有关因素。

a.如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咳而急剧、声重,或咽痒则咳作者,多为外感风寒或风热引起;

b.若咳声嘶哑,病势急而病程短者,为外感风寒或风热,病势缓而病程长者为阴虚或气虚;


c.  咳声粗浊者多为风热或痰热伤津所致;

d.  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

e.  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时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多属肺燥阴虚;


f.  夜卧咳嗽较剧,持续不已,少气或伴气喘者,为久咳致喘的虚寒证。

G  .咳而声低气怯者属虚,洪亮有力者属实。饮食肥甘、生冷加重者多属痰湿;

h.  情志郁怒加重者因于气火;

i.  劳累、受凉后加重者多为痰湿、虚寒。


同时还需注意痰的色、质、量、味。

a.咳而少痰的多属燥热、肝火、阴虚;痰多的常属湿痰、痰热、虚寒;

b.痰白而稀薄的属风、属寒;痰黄而稠者属热;痰白质粘者属阴虚、燥热;

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的属虚、属寒;咯吐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

如脓血相兼的,为痰热瘀结成痈之候。

c.有热腥味或腥臭气的为痰热;

d.味甜者属痰湿;味咸者属肾虚。


咳嗽治疗原则

治上—治肺:,温宣清肃(直接针对咳嗽之主脏施治)

治中—治脾:痰湿偏重——健脾化痰;

脾虚肺弱-——-补脾养肺

治下—治肾:咳嗽日久,咳而气短——不肾

杂而治之—肝肺同调;肺脾同治;肺肾同治

外感咳嗽

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一身之表,不耐邪侵。

一旦遭受外邪侵袭,遂使肺气壅遏不宣,清肃之令失常,使肺气上逆而为咳。

由于六淫中风、寒、燥、热等邪性质不同,因而临床可出现风寒、风热、燥热等不同咳嗽。

 

01

风寒袭肺 

症状:风寒咳嗽,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证候分析:风寒袭肺,肺气壅塞不得宣通,故咳而声重、气急;

风寒上受,肺窍不利,则鼻塞流涕,咽喉作痒;

寒邪郁肺,气不布津,凝聚为痰,故痰咯稀薄色白;

风寒束表则恶寒发热无汗,邪阻经络则头痛;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为风寒在表之征。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止嗽散加减。

二方均能宣肺止咳化痰。

前方用麻黄、杏仁、甘草,重在宣肺散寒,适用于初起风寒闭肺。

后方用紫菀、百部润肺止嗽;

荆芥、桔梗、甘草、陈皮祛风宣肺,化痰利咽;

白前降气祛痰,适用于外感咳嗽迁延不愈,表邪未净,或愈而复发,喉痒而咯痰不畅者。


若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厚朴、茯苓以燥湿化痰;

若热为寒遏,咳嗽音嗄,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石膏、桑皮、黄芩以解表清里。


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麻黄、杏仁、生甘草

止嗽散(《医学心悟》):

荆芥、桔梗、甘草、

白前、陈皮、百部、紫菀


02

风热犯肺

症状:风热咳嗽者,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嗄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证候分析: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而咳嗽气粗,或咳声嗄哑,肺热伤津则见口渴,喉燥咽痛;

肺热内郁,热熬津液为痰,故痰吐不爽,稠粘色黄,鼻流黄涕;

风热犯表,卫表不和而见汗出等表热证;

正邪相争,闭阻经络,故身热头痛;

热邪泄越,腠理疏泄,则见汗出恶风。

苔薄黄,脉浮数,皆是风热在表之征。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加减。

本方功能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中桑叶、菊花、薄荷、连翘辛凉解表而清风热;

桔梗、杏仁、甘草、芦根宣肺止咳,清热生津。

亦可加前胡、牛蒡以增强宣肺之力。

肺热内盛加黄芩、知母清肺泄热;

咽痛、声嗄配射干、赤芍、挂金灯清热利咽;

热伤肺津,咽燥口干,舌质红,酌加南沙参、天花粉清热生津;

夏令夹暑加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

桑菊饮(《温病条辨》):

桑叶、菊花、连翘

薄荷、桔梗

杏仁、芦根、甘草

六一散(《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滑石、甘草


03

风燥伤肺

症状:风燥伤肺者,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

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

舌苔薄白或薄黄,舌尖红,舌质红、干而少津,脉浮数或小数。


证候分析:风燥伤肺,肺失清润,故见干咳作呛;

燥热灼津则咽喉口鼻干燥,痰粘不易咯吐;

燥热伤肺,肺络受损,故痰中夹血。

本证多发于秋季,乃燥邪与风热并见的温燥证,故见风燥外客,卫气不和的表证。

舌质干红少津,脉浮数,均属燥热之征。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

本方清宣凉润,用于风燥伤津,干咳少痰,外有表证者。

药用桑叶、豆豉疏风解表,杏仁、象贝母化痰止咳,南沙参、梨皮、山栀生津润燥清热。

若津伤较甚者配麦冬、玉竹滋养肺阴;热重者酌加石膏、知母清肺泄热;

痰中挟血配白茅根清热止血。


桑杏汤(《温病条辨》):

桑叶、杏仁、沙参

浙贝母、豆豉、山栀、梨皮


04

凉燥证

另有凉燥证,乃燥证与风寒并见

表现为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等症。

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

方取杏苏散酌加紫菀、款冬、百部等以温润止咳;

若恶寒甚,无汗,可配荆芥、防风以散寒解表。


内伤咳嗽

肺为娇脏,其他脏腑有病,常可影响到肺。

如饮食不节,嗜食肥甘辛辣,损伤脾胃,脾失健运,酿湿生痰,痰湿上贮于肺;

或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所致。


因肺脏自病者,常由肺系多种疾病迁延不愈,导致肺脏虚损、气阴两伤和肃降无权而为咳嗽。

内伤咳嗽在缓解期间,应坚守“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补虚固本以图根治。


01

痰湿蕴肺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

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噁,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证候分析: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故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粘腻或稠厚;

脾运不健故食甘甜肥腻物品反而助湿生痰,湿痰中阻则胸闷脘痞、呕噁;

脾气虚弱故食少、神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为痰湿内盛之征。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加减。

前方用半夏、茯苓燥湿化痰;

陈皮、甘草理气和中。

亦可加苍术、厚朴,加强燥湿化痰作用。适用于咳而痰多稠厚,胸闷,脘痞,苔腻之证。


后方用苏子、白芥子、莱菔子降气化痰止咳,适用于痰浊壅肺,咳逆痰涌,胸满气急,苔浊腻之证。

若寒痰较重,痰粘白如沫,怕冷,加干姜、细辛、温肺化痰;

久病脾虚,神倦,酌加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脬。

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以资调理。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卉局方》):

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

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六君子汤(《医学正传》):

人参、炙甘草、茯苓、

白术、陈皮、制半夏

02

痰热郁肺

症状: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肋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烦热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腻,质红,脉滑数。


证候分析:外感风热或素有内热,热邪炼液为痰,痰热互结,壅滞于肺,使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故见咳嗽气粗、痰多稠黄。

痰热壅阻肺气,肺失清肃,故咳嗽气息粗促,痰多质粘稠、色黄、咯吐不爽;

痰热郁蒸,则痰有腥味;

热伤肺络,故胸肋胀痛,咳时引痛,或咯吐血痰;

肺热内郁,则有身热,热灼津液,则烦热口干欲饮。

舌苔薄黄腻,质红,脉滑数,均属痰热内盛之候。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

本方功能清热化痰,用于咳嗽气急胸满,痰稠色黄。

药用桑白皮、黄芩、山栀、知母清泄肺热;

贝母、瓜蒌、桔梗清肺止咳;

麦冬、橘红、茯苓、甘草养阴化痰。

痰黄如脓或腥臭,酌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苡仁、冬瓜子清化痰热;

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苈子、风化硝泻肺逐痰;

痰热伤津,酌加南沙参、天冬、天花粉养阴生津。


清金化痰汤(《统旨方》):

黄芩、山栀、桔梗、麦冬

桑自皮、贝母、知母

栝楼仁、橘红、茯苓、甘草

03

肝火犯肺

症状:肝火犯肺者,上气咳逆,咳嗽阵阵,咳时面赤,咽干,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痰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口干苦。

症状可随情绪波动增减。舌质红,舌苔薄黄少津,脉象弦数。


证候分析:肝气郁结化火,上逆侮肺,肺失肃降,以致自觉气逆于喉,即作阵咳;

肝火上炎,故咳时面红,口苦咽干;

木火刑金,炼液成痰,则痰粘或成絮条,难以咯吐;

肝脉布两胁,上注于肺,肝肺络气不和,故胸胁胀痛,咳而引痛。

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皆为肝火肺热之征.


治法:清肺平肝,顺气降火。

方药: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前方能清肺顺气化痰。

用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黄芩、甘草清热泻火;

桔梗、青皮、陈皮化痰顺气。

后方用青黛、蛤壳清肝化痰。

二方相合,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逆自平。


还可酌加山栀、丹皮清肝泻火;

苏子、竹茹、枇杷叶化痰降气。

胸闷气逆,加枳壳、旋复花利肺降逆;

胸痛配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

痰粘难咯,酌加海浮石、贝母清热化痰;

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沙参、麦冬、天花粉、诃子养阴生津敛肺。


加减泻白散(《医学发明》):

桑白皮、地骨皮、粳米

甘草、青皮、陈皮

五味子、人参、白茯苓

黛蛤散(验方):

青黛、海蛤壳

04

肺阴亏耗

症状: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挟血,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起病缓慢,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则干咳,咳声短促;

虚火灼津为痰,肺损络伤,故痰少粘白或见夹血;

阴虚肺燥,津液不能濡润上承,则咳声逐渐嘶哑,口干咽燥;

阴虚火旺,故午后潮热,手足心热,颧红,夜寐盗汗;

阴精不能充养而致形瘦神疲。舌质红,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征。


治法: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本方有甘寒养阴、润燥生津之功。用于阴虚肺燥,干咳少痰。

药作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滋养肺阴;

桑叶清散肺热;

扁豆、甘草甘缓和中。

可加川贝母、甜杏仁润肺化痰;

桑白皮、地骨皮清肺泻火。

如咳而气促,加五味子、诃子以敛肺气;

潮热,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鳖甲、胡黄连以清虚热;

盗汗加乌梅、瘪桃干、浮小麦收敛止涩;

咯吐黄痰加海蛤粉、知母、黄芩清热化痰;

痰中带血加丹皮、山栀、藕节清热止血。

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沙参、麦冬、玉竹

桑叶、甘草、天花粉、生扁豆

整体调治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整体疗法。

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肺气宣畅则咳嗽自止。

内伤咳嗽应防宣散伤正,须从调护正气着眼。


一般而言,外感咳嗽其病尚浅而易治,但燥与湿二者较为缠绵,因湿邪困脾,久则脾虚而致积湿生痰,转为内伤之痰湿咳嗽;

燥伤肺津,久则肺阴亏耗,成为内伤阴虚肺燥之咳嗽。

故方书有“燥咳每成痨”之说。


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其病较深,治疗难取速效。

痰湿咳嗽之部分老年患者,由于反复病久,肺脾两伤,可发展成为痰饮、咳喘,在病理演变上有两方面的转归,

一因阳气渐衰,病延及肾,表现为“肺气虚寒”的虚性咳喘;

或因痰湿转从寒化,气不布津,停而为饮,表现为本虚标实之“寒饮伏肺”证,

二者之间又互有联系。


至于肺虚咳嗽,虽然初起轻微,但如疏忽延误失治,则往往日益加重,趋于劳损之途。

此外尤当注意辨证结合辨病,以测知其预后转归顺逆。


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纯的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

一般说来,咳嗽轻重可以反应病邪的微甚,但在某些情况下,因正虚不能祛邪外达,咳虽轻微,但病情却重,应加警惕。



关于治疗咳嗽,焦琦老师还为我们分享了药物贴敷疗法和伏灸法,以及简便验方,都非常实用并有效,

焦老师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中医临床医生,每一次他在私塾班的分享都是倾囊相授。


在华医世界,我们更加提倡交流分享,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2018年1月21日,华医世界在北京开展的“中医献宝大会”邀请到焦琦老师来分享治疗咳嗽的临床实战经验。

私塾班和名医训练营的同学还可以参加“私塾聚会”。

让我们共同期待1月21日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