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瓷本绘画:“浅绛”的千秋功绩(二)

 南山五彦 2017-12-30
中国瓷本绘画:“浅绛”的千秋功绩(二) 
 
清末张炎茂绘人物四方赏瓶
 
 
中国瓷本绘画:“浅绛”的千秋功绩(二)

初国卿

 

 

瓷本绘画,这是以中国绘画载体进行分类的一个概念,可以和绢本、纸本并列的一种绘画形式。中国绘画以载体即用材而论,有绢本和纸本,另外还应当有“壁本”(即壁画,其中分为寺观壁画、洞窟壁画和墓室壁画)、“石本”(石刻,岩画及画像石一类)、“木本”(如黄杨浅浮雕及留青竹刻等)等等。但最主要的还是绢本和纸本,接下论成就与普及程度,则当属“瓷本”。

然而瓷本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从来都难以和纸本、绢本绘画相提并论。美术史中虽然涉及瓷绘,但那是将其作为瓷器的一个手段列入工艺美术中讲的。而中国绘画史则根本不讲瓷绘,版画、壁画,甚至岩画都可以进入中国绘画史,但瓷画却难以列入其中。这里最主要的原因即是瓷绘多是匠人之作,缺少个性与文化内涵,尤其是官窑器,画得再好也是“依样画葫芦”,只能列入工艺美术类。

传统的绘画史可以这样认识,但瓷绘尤其中国民间瓷绘从来都是与中国纸绢画有着紧密关系,深受纸绢画影响的。《邓白美术文集》中曾有这样的论述:“瓷器的彩绘装饰,自从吸收了绘画的技法以来,使它得到了惊人的发展,不论青花、五彩等瓷器,出现了绘画风的装饰以后,更发生了崭新的面貌。” 考察中国绘画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陶瓷绘画始终是与中国纸绢画同步或随后出现的。这方面,孔六庆先生在《中国陶瓷绘画艺术》一书中有更具体的归纳:“如随着宋代白描的成就而出现了宋磁州窑黑花;随着元代水墨画的成就而出现了元青花,随着明代成化朝宫廷绘画的成就出现了成化斗彩;随着明清版画的成就出现了康熙古彩;随着恽南田没骨花卉的成就出现了雍正粉彩,随着文人山水画的风行出现了晚清浅绛彩。这个动态发展的历史过程,显示了较为清晰的陶瓷绘画系统。”从这个系统里我们可以看到,浅绛彩瓷成为中国瓷本绘画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的,它是中国绘画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瓷器发展的必然。

其实,“瓷本绘画”一词也是随着瓷绘的发展而应当出现的一个词。早年,“瓷画”一词在一般的辞书中都难以查到。1958年,中国古陶瓷专家王志敏先生根据出土的明代残瓷与传世整器为研究对象,出版了《明代民间青花瓷画》一书,这可能是“词画”一词的最早使用。1989年,张浦生先生出版了《青花瓷画鉴赏》,2004年,孔六庆先生出版了《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2006年,萧湘、李建毛先生出版了《瓷器上的诗文与绘画》,逐渐,将瓷画纳入了理论化与系统化的研究。尤其是后两本书,都对浅绛的绘画艺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看起来,浅绛的瓷本绘画属性不仅在收藏市场上得到人们的追捧,在理论上也为人所认可了。

其实,本世纪初,浅绛的艺术价值就得到了专家的首肯。朱裕平先生在《明清陶瓷》一书中说:“浅绛彩虽在清末民初有相当影响,但真正卓成大家的还是屈指可数。这些大家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又很少,因此其价值实在不在清三代官窑之下,这是一个有待于人们逐渐认识的艺术宝库。”朱先生此书2001年2月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那时,浅绛彩瓷还刚刚为人认识,梁基永先生的《中国浅绛彩瓷》一书出版还不到一年,许多古玩店的陶瓷经营者还不知道浅绛彩为何物,称其为“软彩”的时候。那时,我虽然已收藏到了近百件浅绛彩瓷,但还没有程、金、王三大家的作品。那时候,追寻得到一两件三大家的作品,是我梦寐以求的事。随着浅绛的不断升温,大约到了2002年前后,民间收藏的浅绛精品逐渐露面。最为重要的是雅昌网的推动,在这个平台上聚集了一大批中青年浅绛收藏家,交流、探讨、转让,许多浅绛精品纷纷面世,并从海外不断回流,一个世界性的浅绛彩瓷收藏热蓬勃兴起,有机会让我们在最快的时间里见识了那么多的大家精品。

通过这些浅绛彩瓷精品,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艺术创造的生命力。某种程度上说,瓷绘发展到晚清官窑即已到了没落阶段,而浅绛无异于是让瓷绘起死回生的一剂丹药。正是浅绛瓷绘的一场革命,不仅挽住了官窑瓷绘的堕落之势,同时也使中国瓷绘艺术步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浅绛彩瓷以文人画的内涵与雅韵确定了中国瓷本绘画的地位,为中国瓷器赎尽了千年匠做之罪,使其能堂而皇之地登上绘画这个大雅之堂,这正是浅绛的千秋功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