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跪,谁让国人的膝盖变软了?一一打开《金瓶梅》的另一种方式(二九)

 金色年华554 2017-12-30
明《徐显卿宦迹图》万历十三年(1585)四月明神宗步行至天坛祈雨,神宗身着青服,众官跪迎。

天下阴阳变幻,无非治乱之间。

鲁迅先生将咱国数千年升平与动荡,总结为:做奴隶与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鲁迅算是早已灭绝的物种。他眼中的河清海晏,不过是又适应新规矩: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身在底层的老百姓,服役纳粮,几千年未变。只是怎样磕头,一朝有一朝的令子。

一说磕头,就有人说:国人生来命贱,元代前君臣并无跪礼,跪是蒙古人带进来的。并说,文天祥被俘,见忽必烈长揖不跪,是最后一个站着的中国人云云。

其实,对于草民来说,站着死也不会光照汗青,人格是给英雄准备的饰品,活下去才最要紧。老舍说过句有意思的话:“日本人厉害吧?架不住咱能忍。”

更何况,跪拜是咱这个礼仪上国的古礼。老百姓跪天地父母,早就习惯了。后来那帮儒家孙子们,硬加入君、师,弄成了等级伦理。

明季奇书《金瓶梅》中,跪拜礼多如牛毛。只是,这跪拜如同当时巨变的社会,人心不古,曾经单纯的跪拜,已同欲望一块打包成复杂的诉求。

                    (一)


平民间跪拜的精神面貌,似乎与屈辱尊卑完全不搭界。人们沉沦在跪拜礼仪下,却常常忽略人性的轨迹。

《金瓶梅》第一回,武二初见嫂子潘金莲,“倒身下拜”。妇人连忙抚住武松说:“叔叔请起,折杀奴家。”武二不依,“两个相让了一回,都平磕了头,起来。”

跪礼、磕头,那在庶民之间就是至尊、至敬而行的大礼。明代时,人初次正式见面,若是平辈人,要摆下拜毡“平磕头”,即对面磕头。

这“平磕头”,是小叔子对嫂子的尊重。

可谁能想到,武二这一跪一磕,叩乱了这个淫妇的心门。原已要安心与武大过日子的小潘,自此春心荡漾,淫情难收。

高高帅帅的武二郎,那股酷劲、那赤手搏虎的身板⋯⋯也确实吸引人。

清代官员间的平磕头礼

这种两人平磕头的日常大礼,《金》书多处着笔。第72回,西门庆到情人林太太家,为其䃼生日礼。“一面将身施礼,林太太道:大人是客,请转上了。(让了)半日,两个人平磕头”。

78回,西门庆大舅哥吴铠,走西门老板的门路,升屯田指挥事佥来见西门庆说:“今日敬来与姐夫磕个头儿,恕我迟慢之罪。”说著,磕下头去。西门庆慌忙顶头相还。

如果,人与人的跪拜,真是这样互敬互重,那就不叫中国社会了。

待到西门大哥与潘小姐奸情一出,毒杀武大,武松报仇心切,误杀县政府干部,便能见到平民之跪,是乞求,是无助。第十回:府尹看了案报,问武二:“你如何打死这李外传?”那武松只是朝上磕头告道:“青天老爷!小的到案下,得见天日。容小的说,小的敢说。”

明代俯拜的宦官俑

这哪里有什么堂堂汉子?这就是无助可怜人儿。

权力面前,咱国人从来就没有过人格。汉代司马迁为世家子弟,也算是有大才的近臣,与皇上一言不合,就给骟了。

柴米油盐的平淡中,庶民不会有此等体验。一旦触碰权势头角,便会由衷地喟叹:百姓命真不是一般的贱!

                    (二)


布衣非生本蝼蚁。咱国操蛋的制度不平等,迫使他们丧失尊严。

祖国的跪拜礼,在执政八百年的周代,己经相当完善。《周礼·春官》中跪礼的稽首、顿首、空首等九种磕头方式,琐碎得能吓哭全世界。

但仅行于贵族官宦间,礼不下庶人。那时咱国尚无椅凳,席地跪坐,行起礼来还算方便。唐宋以降廷庙基本上不用跪礼,但明时,跪礼复盛演化成深水江湖。

明《孔子圣绩图》中明代跪拜礼

《金》书第65回,钦差黄六太尉到山东视察,“人马过东平府,进清河县,县官黑压压跪道傍迎接,左右喝叱起去。”第70回,朱太尉新晋官爵,众官到宅祝贺,朱回来时,“官吏等人,黑压压一群,跪在街前。”

这是跪迎。当然,还有跪见、跪听、跪禀、跪受、跪⋯⋯洋洋大观,成为官场规矩。

第69回,西门庆赴京述职,与何千户拜见锦衣卫一把手朱太尉。“朱太尉身著大红,在上面坐着。须臾叫到根前,二人应诺升阶,到滴水檐前,躬身参谒,四拜(手至地俯头至手叫拜)一跪,听发放”。

大明初建时,“惩败元之弊”:“洪武三年定制,朔望日(初一十五),帝皮弁服御奉天殿,百官朝服于丹墀东西⋯⋯鞠躬,称‘圣躬万福’。”

明天子皮弁服。冠为十二道梁,衣朱红

十三年后,皇权日重,朱元璋觉得鞠躬不过瘾,老子是皇帝,行叩头礼:“常朝官一拜三叩头,乐止,复班。谢恩见辞官于奉天门外,五拜三叩头毕”(《明史·礼记》)。

第71回,西门庆进京见圣,这是三年一朝觐。“当下驾坐宝位,静鞭响罢,文武百官,九卿四相,向丹墀五拜三叩头(长跪,两手及地,俯首至手五次,叩头至地三次,然后起身)礼,进上表章”。

明初遣使至蕃国安南(越南)时,该国王对香案及诏书就行五拜礼,并跪香案前,三上香,俯伏,也是行五拜三叩礼。

                  (三)


上古跪礼,江河日下,充斥着崇拜、马屁、腐败、谄媚,构建起外强中干的大明气象。

君臣如此,大家庭也不例外。

第21回:西门妻妾花园赏雪。李娇儿把盏,孟玉楼执壶,潘金莲捧菜,李瓶儿陪跪,头一钟先递了与西门庆。西门庆接酒在手,笑道:“我儿,多有起动,孝顺我老人家常礼儿罢!”那潘金莲嘴快,插口道:“好老气的孩儿!谁这里替你磕头哩?俺们磕着你,你站着。羊角葱靠南墙--越发老辣!若不是大姐姐带携你,俺们今日与你磕头?”

小妾们向主子敬酒,要磕头,而认干爹义父更是要行大礼的。

明《徐显卿宦迹图》中,家庭里措跪拜之礼

第55回,“虎皮太师交椅上,坐一个大猩红蟒衣的,是太师了⋯⋯西门庆朝上拜了四拜;蔡太师也起身,就羢单上回了个礼:这是初相见了。落后翟管家走近蔡太师耳边,暗暗说了几句话下来。西门庆理会的是那话了,又朝上拜四拜,蔡太师便不答礼:这四拜是认干爷(爹)了”。

按明常礼,西门庆以五品之职,以跪叩参见蔡太师一品官,可深揖或一拜,蔡一般不须回礼。但西门庆是四拜大礼,并送上了重礼,蔡才回了跪拜礼。

72回,西门庆情人林太太让儿子王三官认西门为义父,“当下教西门庆转上,王三官把盏,递了三钟酒,受其四拜之礼”。

明代跪礼以四拜为尊,《明史·礼志》:洪武九年定“大祀”拜礼:迎神四拜,饮福受胙四拜,送神四拜。清代则以三为节,三跪九拜、三跪九叩是其礼之大者。

凡遇叩拜日常大礼,《金》书均写为磕四个头。第74回,金莲与如意吵嘴后,西门庆让如意向金莲陪礼。她见潘说:爹教我来与娘磕头。“于是向前磕了四个头”。

明《徐显卿宦迹图》中的官员跪拜礼

明末顾炎武《日知录》中:“礼至末世而繁,自唐以下,即有四拜。今人书状动称百拜何也?”

大明孤臣孽子没看懂?清《瞑庵杂识》记:乾隆等三朝不倒翁曹振庸“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门生请其故,曹曰:‘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

千年不衰的跪拜礼,在官场、奴才、市侩、虚伪浸泡中,让国人膝骨之钙荡然无存。

1912年,这场比拼演技的千年大戏,让中华民国政府以法律形式正式废除。

1927年6月2日,一个老人沉水北京昆明湖。他就是国学大师王国维。追悼会上,当一大票学者鞠躬道别时,一位清廋的学者在灵前行叩拜大礼。

此人是国学大师陈寅恪。

无关乎守旧、奴卑,这是一代宗师存世的最后古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