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仗剑天涯玉作伴——古代玉具剑赏析

 痴狂斋 2017-12-30

“玉具剑”
剑是冷兵器时期的重要武器,在我们心中,古剑似乎总是与战火狼烟、金戈铁马紧密相连。但也有这样一些剑,它们通常不具备实际的使用功能,仅仅作为佩戴、悬置之物,成为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玉具剑便是其中的一种。


▼ 历史发展脉络:


从现有的考古出土资料来看,玉、剑结合物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西周始见的玉剑饰,只有玉剑柄。春秋战国晚期,玉剑首、玉剑格、玉璏(音zhì)、玉珌(音bì)四样俱全的玉逐渐形成;至汉代达到极盛,魏晋南北朝逐渐衰落,唐宋时期的墓葬中几乎没有出土记录;但在明清时期,由于好古之风盛行,古玩商们为了牟取暴利,仿制了一大批伪品,有的制作之精,几乎乱真,不过在制作工艺纹饰琢磨等方面,仍有不少破绽。


▼ “玉具”的组成部分:


古代用于宝剑上的玉饰一般有四件组成,统称为“玉具剑”,由剑首、剑格剑璏zhì 玉制剑鼻)、和剑珌四部分组成。



下图四件玉饰,为典型汉代风格。铁剑髹漆,残长91公分,情况尚佳,剑格套于剑上,不能取下,其它三件都可与剑分离。多琢穀纹、云纹、动物面纹等,首和标上,略有小伤缺。此剑较南越王墓出土的剑情况更好。


汉 玉剑饰


▼ 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说苑·反质》曾载:“经侯过魏太子,左服玉具剑,右带佩环,左光照左,右光照右。太子不视。经侯曰:‘魏国有宝乎?’太子曰:‘主信臣忠,百姓戴上,此魏国宝也。’经侯应声解剑而去佩。”这则故事反映出,当时贵族阶层多视玉具剑与玉佩饰为宝物。



▼ “玉具剑”详述:

玉  剑  首


镶嵌在剑柄顶端的装饰品,位置在剑茎上方,只有一小块,以玉或金属制成,造型多呈扁圆体,多光素或阴刻装饰纹,并有穿孔和沟槽。背面有一圆形凹槽与剑柄连接。剑首除作装饰外,也是区分等级的标志。


玉剑首 徐州博物馆藏


玉剑首 (背)徐州博物馆藏


▲ 上图玉剑首,直径5厘米。1992年出土于徐州巨山汉墓。剑首安装于剑柄末端,形状为圆饼形,正面的中部有凸起的同心圆,上饰涡纹,内圆的四周饰谷纹;背面光素,有象鼻穿孔和沟槽,与剑柄端连接。上图中玉剑首是西汉时期比较流行的样式。


台湾故宫博物馆 汉 玉剑首 


▲ 白玉,满布深褐色沁。剑首即饰于剑柄端之玉饰,全器为圆形,正面中央以阴线刻有圆涡纹,外缘则为乳丁纹。背面有阴刻圆形,中央有一象鼻穿,便于嵌于剑柄末端。


 汉 玉剑首


玉  剑  格


玉剑格数量较少,一般多为铜质。其特点为较窄,边棱锋利,地子平,光泽强。剑格安装在剑柄与剑锋之间,作护手之用,在古代又称剑镗。


玉剑格(正) 徐州博物馆藏


玉剑格(背) 徐州博物馆藏


▲ 上图玉剑格,宽5.6厘米,高4厘米。1995年出土于徐州狮子山楚王陵。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玉剑格截面为菱形,侧面为横长方形,中部凸起一脊如鼻梁,俯视如菱形状,以此为中心,琢出对称的勾连云纹,纹样自然舒展。可以看出,玉剑格空隙里仍残留有锈蚀的铁剑。徐州出土的汉代玉剑格多以这种装饰性强的菱形为主,此种形状的玉剑格也是西汉流行的样式,区别只在于剑格表面的饰纹。


台湾故宫博物馆 战国 旧玉格


▲ 双面不同纹,一面琢浅浮雕兽面纹,另面饰高浮雕蟠螭纹。



台湾故宫博物馆 汉 玉剑格


▲ 白玉,有赭色裂痕。此器两面均琢几何化的云纹,中心有一长方銎,格为镶于剑身与剑柄之间的玉饰,此件犹存铁质剑身。



台湾故宫博物馆 西汉 玉剑格


▲ 上图玉剑格呈温润的白泛褐黄色泽,器面饰兽面、云纹,製作精细。长10.0公分 宽2.6公分 高1.4公分。


台湾故宫博物馆 玉剑格


台湾故宫博物馆 汉 玉


▲ 玉质,白泛褐。全器作磬形,中有一穿甚大,面饰云纹。


台湾故宫博物馆 汉 玉


▲ 玉质,色灰白,满佈赭丝。双面同纹,均饰兽面纹。器内中空。


玉  剑  璏


玉剑璏造型为长条形,是装饰在剑鞘上方一侧,用来贯带系剑于腰部的器物。


 玉剑璏(正视)  徐州博物馆藏

 

玉剑璏(背视)  徐州博物馆藏

 

玉剑璏(侧视) 徐州博物馆藏


▲ 上图玉剑璏,长9.5厘米,宽2.4厘米。1995年出土于徐州狮子山楚王陵。玉质晶莹温润。此件玉剑璏正面浮雕一穿云螭虎龙,形体生动洗练,尾呈绞丝状。背面是长方形的仓,仓的侧面是贯穿革带的透孔,作穿系之用。


台湾故宫博物馆 战国 玉璏


▲ 色灰白泛赭沁。器面饰浅浮雕如意云纹,一端饰兽首,另一端有圆孔。


台湾故宫博物馆 汉 青玉璏 


▲ 青玉,有黑斑。长条形,器面二长边侧各琢一道弦纹,内琢乳丁纹而以细凹线连接,形成云纹。


台湾故宫博物馆 汉 旧玉璏


▲ 白玉,局部有黑斑,面琢浮雕子母螭纹。


台湾故宫博物馆 宋 玉璏


▲ 玉质,色灰泛深褐色。器面饰浮雕螭纹,螭兽身躯扭转,回首卷尾。


台湾故宫博物馆 宋 玉璏


▲ 玉质,色灰白光润。器面饰高浮雕螭纹,螭首转90度,呈现兽身扭转的动态感,尾卷于足下,一足下跨至器外。


台湾故宫博物馆 宋 玉璏


▲ 玉质,色灰白。器面饰浮雕螭纹,回首与兽身扭转呈S形,颇具动感。


台湾故宫博物馆 汉 玉璏


▲ 周身赭斑。此璏形较短,面琢乳丁纹,并用细凹线连接乳丁纹,使变为云纹之形。


台湾故宫博物馆 汉 玉璏


▲ 玉质,杂赭斑,面琢浮雕回首螭纹。


台湾故宫博物馆 汉 玉璏


▲ 玉质,有土泌斑,面琢浮雕回首螭纹。


台湾故宫博物馆 玉璏  面琢浮雕回首螭纹


台湾故宫博物馆 玉璏  面琢浮雕回首螭纹


台湾故宫博物馆 汉 旧玉璏


▲ 色带赭红、青,面琢乳丁纹。此器原在清宫时,储于一小多宝格内。


故宫博物馆 汉 玉


▲ 青玉,局部有白化现象,有赭斑。面部雕琢乳丁纹,有一方形穿带孔。


台湾故宫博物馆 玉璏


▲ 面饰瓦稜纹,原于清宫时收藏于一漆盒内。


玉  剑  珌


在玉具剑的四件饰品中,玉珌出现较晚,目前所知最早的一件出自战国中山国王墓,器型简单光素无纹。玉上宽下窄,常见有大小两种。多见以小尺寸者居多。其制是短、宽、薄,两侧锋利;大者较长,仍是通身及两侧以较薄,为其时代特征。下部正中有一圆孔,还有一种圆孔两侧另有两个斜穿小孔,但这种小孔有原钻的和后钻的。后钻的其用意无非是备系绳以佩戴。纹饰以勾云纹为主。特点:棱角方硬,勾云中细视其时有兽面纹状。战国、两汉皆有无纹饰的素。


玉剑珌(正视) 徐州博物馆所藏


玉剑珌(上视) 徐州博物馆所藏

玉剑珌(下俯视) 徐州博物馆所藏


▲ 上图玉剑珌, 宽5~6厘米,高3.7厘米。1995年出土于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剑珌安装于剑鞘的最下端,《说文·玉部》:“珌,佩刀下饰,天子以玉”。这件玉剑珌形状为梯形,下端略宽,中间凸起,两侧渐薄,截面为椭圆形,通体雕饰排列有序的谷纹。在窄端贯有三孔,中间一孔大,两侧各有一斜钻孔相通,用以与剑相连接。

 


玉剑珌 (背俯视) 徐州博物馆所藏


玉剑珌 (下俯视) 徐州博物馆所藏


▲ 1986年,徐州北洞山楚王陵出土了一件形制特别精美的玉剑珌(上图),不仅玉质晶莹滑润,而且通体透雕出盘绕虬曲、姿态各异的5个螭虎龙和一只凤鸟,雕琢精到,十分生动,体现出西汉时期琢玉工艺的高超水平。


台湾故宫博物馆 西汉 玉珌 


▲ 此器剑标玉质呈温润的白透褐黄色泽。两面浅刻几何形卷云纹。全高4.6公分 最宽5.45公分 厚1.4公分。


台湾故宫博物馆 玉珌


▲ 略呈梯形,面饰双勾云纹。


台湾故宫博物馆 战国 旧玉珌


▲ 白玉,有深赭斑。双面同纹,器面及底均琢阴刻几何纹。



台湾故宫博物馆 汉 玉珌 


▲ 有赭斑,器较扁小,器面光素无纹,器顶则有一圆槽。



台湾故宫博物馆  汉 玉珌 


▲ 有赭斑,两面均琢云纹为饰,器顶有一圆槽及二穿。


宋 旧玉珌


▲ 全高4.9公分 最宽5.75公分 厚1.7公分、有璺,面琢阴刻云纹,器顶有菱形深槽,用以固定,将玉饰嵌于剑鞘底。


“玉 具 剑” 欣 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