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皆祸害”小组10年考

 小藏身馆 2017-12-30
查了一下豆瓣网页才知道,“父母皆祸害”小组成立于2008年一月18日。这个离经叛道,欺师灭祖的小组,马上十周年了,12万成员的小组自从2017年6月底进入“雪藏”状态,声音传不出,新人进不来。大概只好自娱自乐发帖庆祝,彼此取暖。
小组创始人已不可考。若干年前,小组开始受到媒体关注,引发批判和讨论的时候,创始小组长使了一招“金蝉脱壳”,将组长帽子戴到了一个叫“左轮”的空账号上。
我是被邀请进组的。“父母皆祸害”这个说法,是我英译中的过程中生造出来的。这是我翻译的英国小说《自杀俱乐部》中,一个问题少女抱怨父母的说辞,她的父亲是教育部长,然而长女失踪多年生死不明,次女——即小说主人公之一——青春期叛逆,与父母,与恋人,与外界,遭遇各种摩擦,冲动之下曾有自杀企图。
也许小组长认同这个人物的感受,也许他只是碰巧有吐槽父母的冲动,就顺手用这句小说中的人物像念rap一样随口说出来的怨言,当成了新创小组的名字。组长最初选择的小组图标是“母亲”牌牛肉干的商标图案,这种牛肉干口味清淡,又坚硬难咬,在中国市场销售不佳,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08-09年期间小组增长为几百名成员,开始出现了超过一般性吐槽的帖子,出现了过分控制的父母、语言和身体暴力的事件、以及父母有人格障碍的表现。我自认为比豆瓣用户平均年龄长几岁,保护欲发作或是好为人师,于是发了“如何更高效地anti-parents生活”,以及“为人儿女的路规”两个帖子。大概就是这前后,组长给我升职,做了管理员。

新人进组一般先讲自己的遭遇。有人会做比较系统的长篇讲述,有时候只是表达困惑和困扰,有时候就只是几句泄愤的话。家庭问题最令人困扰的地方在于:在大多数人的经验里,原生家庭是个人成长唯一的家居环境。没有人知道别人家关起来的房门后,是怎样的生活。许多人都曾表达过“看到别人父母,才知道原来我妈妈很过分”这样的意思,有的人上学读书开始醒悟,有的人直到恋爱才体会到“正常”亲子沟通的状态。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父母对女儿的辱骂,有些非常脏的脏话,直指生殖器官和行为,被骂的女儿才刚刚开始青春期,对性尚且没有真正的了解,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无法提供基本的性教育,却要承受这样的侮辱。也许这样的父母只是对正在发育的女儿感到“不放心”,但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为愚昧和暴行开脱。父母辱骂子女,只是因为他自己的精神世界贫乏龌龊,没有安全感,常常还把子女当做对世界恶意的宣泄对象。跟殴打家人一样,辱骂自己的孩子,在现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几乎是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的行为。
于此相对应的,是家庭性教育的严重缺失,对于不当性接触和猥亵行为缺乏判断,没有起码的防范。事发之后,当孩子跟家人讲述的时候,或被无视,或被责骂,“是你的错”。很多时候,这样的往事会成为子女心头长期的阴影,更是横亘在亲子关系中不可消解的心结。
更普遍、程度差别比较广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操控欲。不论多大的孩子,每天穿什么衣服出门,几点回家,跟什么朋友交往,都要受到父母严格的控制。当子女自我意识成长的时候,反抗在所难免,会发生各种冲突。比较典型的一个现象是父母不允许子女关上房门;门始终没有装锁,或者冲突中,门锁被父母损坏。不可以锁闭的房门,代表了你在父母面前没有隐私,不可以拒绝,不可以回避,这对个人身份认同、自尊和自信的养成,有持久的破坏影响。
再深入一点,子女学什么专业,考哪所大学,交怎样的男女朋友,找什么工作……更加是父母当仁不让必须加以控制干预的大事。
还有一些暴露出人格缺陷以及精神疾患的迹象。组员描述中出现过抑郁症的父母,酗酒的父母,偏执狂躁的父母,沉迷传销的父母,长期婚姻不幸的父母,十几年没有出去工作赚钱的父亲……只能说我国幅员辽阔,国情复杂,现在对精神和心理疾病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得到诊断和系统治疗占比的太少,而许多看似无关的问题,背后多少都有精神和心理疾患的影子。但很多时候,精神问题的根源来自上一辈,来自原生的家庭。这就变成了一个坏的循环,障碍和困扰代代相传,仿佛整个家族,是承受了某种厄运或诅咒。
无论是婚姻失和,人格缺陷,或是家庭不幸——事故、疾病、以及单纯的贫穷——都会长期消磨家庭气氛。无数的组员倾诉过寂静烦闷、没人讲话的除夕夜,脏乱阴暗、餐饮无着的家居环境,一直遭到贬低、忽视或虐待而导致的缺乏自信,社会功能欠缺,人生目标缺失等等。

在讲述中,大家直面自己的感受,将深埋心底的黑暗记忆摆到明处。只有在这个小组里,对父母的愤怒、抱怨甚至敌意,不是“忘恩负义,大逆不道”,痛苦经验和感受得到承认、同情(“我懂得你的感受,因为我也曾有过同样的想法”),很多人曾表达过因此感到的温暖,这也是疗愈的开始。
这是一个民间自发的小组,没有专业机构指导,不涉及任何商业利益。因此所有的建议和回应,都只能每个成员为自己的说法负责。
有很多怨气和怒意的人群,常常会发出极端的声音,有表达自杀意愿或其他暴力行为想法的,当然也有语无伦次,或是无意义的脏话帖,迷信愚昧说辞,不一而足。我理解的是:压抑的情绪需要释放,如果说出来,得到纾解他就不会真的去实施,那么这种帖子就有意义。然而网络不是无法之地,触及规则边线的帖子会被删除或封禁。
问题家庭的孩子,难免自己情绪有问题,组里刺猬特别多,因为陌生人的帖子或者无关的回复感到受伤害,因而发起反击,一来二去吵起来,骂脏话,也是常常出现的情况。围观是有的,更多是同类型遭遇的互相倾诉;有时这样的讨论会沦为“比惨”,仿佛谁的遭遇更坏,谁就更有发言权,意见分量就更重一点。

兜兜转转,个人还是要尽力摆脱各种阴影,我反复说到的内容总是:你改变不了父母,以及造成他性格失衡的众多挫折和不幸遭遇,你只能尽力改变自己,不再重复错误,不在遭遇同样障碍的时候,再次跌倒。
在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曾费过很大力气去解决跟父母的矛盾。我曾不断听父母讲述他们成长历程,了解他们心底的阴影和不安全感根源何在,也会跟自己对比,性格中有哪些共同的弱点和优势,我用心去理解父母,因为他们爱我,带着所有他们自身的弱点和创伤,尽他们所能地爱我。接纳他们,就是理解我自己的出身。而我费力去看透他们的缺陷和错误,并不是要指责或批判他们的人生,而是为了避免重复错误,过好我这仅有的一生,我也可以尽量地去给他们爱和慰藉。
我是在爸爸胃癌确诊之后,跟妈妈一起陪爸爸就医的相处阶段,跟妈妈讲起小组的。妈妈是个有时代局限的知识爱好者,她一方面理解、认同我的义务劳动,另一方面,又感到这种族群是“阴暗的少数人”。我是这样跟她解释的:阴暗的少数人才需要我,不然没人去做这件事啊。
事实上,小组曾有若干名管理员,后来有的因为受到组员攻击辱骂,有的因为有隐私顾虑,或者只是不再上豆瓣了……渐渐这五六年以来,小组管理员就只剩了我一个。现实生活里,偶尔也会有朋友知道我在小组的角色。曾有工作伙伴说“真想不到,你看起来是一个非常平和知性的人”,我想证明,自己始终都是秉着理性平和的态度处理事情。近年倒是偶尔有朋友私下跟我抱怨与父母的沟通障碍,我很感激他们的赏识,能力所限也只能从旁观者的角度,指出这是谁的问题,那是谁的责任,如何尽量去教父母尊重你的选择,尊重你的生活界限,总之跟我在小组回帖差不多。
小组没有什么线下活动,至少我所了解和参与的没有。有热心的成员牵起微信或其他网络平台的族群,也曾有人热心表达过为离家寻求独立的年轻人提供庇护的设想,我没有实际接触或参与过,不知道线下的进展如何,只能提醒大家为自己的安全、隐私和社交负责。
依稀记得有一年,北京一群组员都没有回故乡的安排,于是聚在一起吃了年夜饭,这大概算是“抱团取暖”最现实的图解吧。
小组里偶尔会有父母辈的成员加入,最初几年偶尔会有人发“讨伐”帖,指责小组背德逆理,与对父辈怀有对抗情绪的组员发生争吵,近年这样的帖子少很多了。倒是有位父亲时不时来记录自己与儿子的互动,若干年来,我看到他对孩子鼓励有加,多方称赞,儿子健康成长,顺利就职,恋爱,订婚,这位爸爸对儿媳都称赞不已,算是提供了一个健康亲子关系的阳光案例。
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里,父母本来对子女就有“养育之恩”。我们从来没有向父母问责的机制。组员们倾诉的父母“罪状”有程度不同,但自尊自立是基本的诉求,当有人抱怨父母不肯资助自己购房、结婚、帮忙带小孩的时候,一定会得到“不依赖,就不受伤害”的回复。
中国的代际关系普遍太切近,家庭关系顺序不清,没有尊重个人空间的意识,而倾向于用“孝顺”“听话”这样的要求去盖住各种矛盾和问题,而不是理清矛盾次序,找准问第一责任方及过错方,理性地讨论和解决纠纷。
儒家价值观里,无论官场还是家庭,责权利不分,“向上”负责是第一要务,这跟孝顺、听话是一脉相承的。但向上负责,就不存在向下认错的可能,从基本道德架构中,指责父母,批评上风就不存在正当性,这样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会使很多矛盾陷入绝境,得不到解决。我认为只有认清责权利,明确谁的错就是谁的错,才有可能改进,家庭层面如此,治国理政更是如此。
在这种思路下,我认为“孝道”是个过时的概念,很多时候政府为了推卸社会养老责任在刻意宣扬这样的价值观。父慈子孝是最理想的社会形态,亲人们最好是相亲相爱,守望相助。但父母跟子女长期冲突,有控制关系,无法和谐相处的时候,子女有没有权利逃离?小组里不止一次有这样的案例,已经成年的子女婚恋或个人生活选择遭到父母强烈反对,追到外地,到工作单位闹事……曾有人认真发帖询问:我离家出走,会不会被父母告我遗弃罪?
多年以来,小组一轮接一轮受到媒体关注,开始时“父母皆祸害”这个名称让很多人感到刺痛。渐渐地,随着网络发展,信息传播加快,儿童安全事件得到曝光,“父母有错”的议论开始出现,并且当严重儿童虐待或伤害案件发生的时候,开始出现“剥夺监护权”的声音。公众意见发生了变化,我越来越多地看到“做父母不需要考证”这样的评论。可是有些观念还没有得到充分认可,比如:父母是未成年人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的第一责任方,孩子不是父母可以任意处置的私有财产,中国当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还远远不够,也没有有效的社会服务体制,去帮助那些dysfunctional家庭的孩子,救助那些在家庭内部遭到虐待的孩子,即便今天,被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严重伤害的孩子,经过治疗之后,仍要送回原生家庭,跟伤害他的父母继续生活。
今年小组不幸被雪藏,我骤然看到消息是在下班回家的地铁上,几乎要在人群中落下泪来。接近十年的时间,我似乎做了很多,又似乎没做什么,只是每天认可新成员加入,处理违规贴,回复我认为能够对人家有帮助的帖子。有时候会觉得温暖,觉得我给无助的孩子搭了一把手,让他知道“你没有错”,“那不是你的错”“你可以独立过上好的生活”,有时候我也会自忖,鼓励成年人摆脱父母的控制,对父母的依赖,这是不是大逆不道?
谁都是背负着矛盾和问题在生活,“xx皆祸害”作为一个吐槽的catchphrase,让人们可以从生活中探出头喘口气,那也没什么不好。我记得曾有人很及时地注册过一个小组“子女皆祸害”,倒想要反驳一句:子女并非天生祸害,直到孩子成年之前,在亲子关系中,子女都是处于绝对弱势的地位。这种代际的对抗关系,是以父母为主体,渐渐养成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