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主题:带脉 | 医源世界

 广西凯瑞 2017-12-31


    很多人在公园散步时喜欢双手叉腰进行锻炼,其实,双手搓腰更有锻炼效果,有疏通带脉、强壮腰脊固精益肾的作用。腰部为“带脉”(环绕腰部的经脉)所行之所,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位置。肾喜温恶寒,经常按摩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具体做法是先将两手对搓发热,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闾部位(长强穴)。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日期:2012年4月13日 - 来自[自我保健]栏目
循环ads

妇人腰痛当从脾治

妇人之病,经、带、胎、产杂病是也,善治者调其冲任督带。腰痛一症,妇科常见,或因带脉不舒,或因水湿困聚,多使腰脐之气不利,故腰痛频作,医家尤在泾云:“其治法不在温肾散寒,而在墺土以胜水,使其腰脐之湿去,则腰痛自除。”《金匮要略》创“甘姜苓术汤”,暖脾而利湿,方中白术最能利湿,腰脐利则水湿之气不留于肾宫。《傅青主女科'>傅青主女科》治妇人病创“宽带汤”、“升带汤”等方,均有舒带脉、利腰脐,去湿之功。而治疗妇人带下不孕等症,其症又多兼腰痛之症,方内均重用白术健脾祛湿以利腰脐之气,临症应用常获显效。

笔者临证,每见妇人腰痛带下不止,或腰酸肢重,少腹坠胀者,均以健脾祛湿为治,常用六君子汤完带汤参苓白术散加减而收效。近治一患者,女,27岁,带下甚多,腰痛乏力,伴少腹腰部冷痛,舌淡,苔白,脉沉,前医治以温补肾阳,用右归丸加减服10数剂,无效,笔者认为此乃脾虚湿盛,湿邪下注,浸于腰府带脉之间。腰府为寒湿所困,带脉失约,故而带下量多,腰痛重坠。治当以健脾土,散寒湿。立方以甘姜苓术汤加味,处方:焦白术30克,云苓30克,炒薏仁30克,干姜12克,甘草10克,炒山药24克,车前子15克。3剂,水煎服。患者服药后,带下止,腰腹坠痛皆除,病告愈。

腰为肾府,腰痛多治以肾,或补肾阳,或滋肾阴,殊不知因脾虚湿盛而致腰痛者多也,而妇科病尤甚。《金匮要略》有肾着症,而创甘姜苓术汤。《石室秘录》也云:“患腰痛者,人以为肾之病也,不知非肾乃脾湿之故。”因脾气虚中阳不振,以致水湿不运,侵于腰府,湿邪困而阳气不化,故病人自觉腰痛重坠,如带五千钱。妇人带下腰痛者,更多属脾虚湿盛,临证如不详辨,以补肾为治,多难以收效。

日期:2011年2月25日 - 来自[临床讨论]栏目

以带脉理论辨治软组织损伤性腰痛

  软组织损伤性腰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损伤结构涉及椎间盘、椎间关节韧带肌肉相关神经,临床表现复杂。在目前按摩推拿学中,伤筋病症的理论更偏重于“经筋论”,认为各种颈、肩、腰、腿痛主要是局部的经筋受损,以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理论指导临床。近年来,颈肩腰腿痛的治疗多以“疏通督脉”立论,不论是椎间盘性疾病,还是椎间关节及周围软组织损伤,其手法治疗主要在于“舒筋通络,理筋整复,活血化瘀滑利关节”。而对中医针灸推拿学基本治则“疏通经络”强调不够。

  在针灸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上腰段椎间关节紊乱症的临床研究中,我们发现,L2,椎间关节紊乱症及合并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臀上皮神经损伤、髂腰肌损伤(即腰神经前支及后支损伤)以及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疼痛部位与中医经络“带脉”的循行路线极为相似,患者广泛的腰臀部疼痛伴腹股沟疼痛不适,与带脉病候“腹腰脊痛冲阴股”颇为符合。由于这类腰痛多由急性或慢性损伤而引发,中医辨证气滞血瘀,故我们称这类腰痛为“带脉瘀滞型腰痛”,以区别于妇科临床常见的“虚损型或湿阻型带脉腰痛”。

  谈到带脉的作用与主治病症,往往想到妇科病症。但作为横行的约束行经脉的带脉,其意义可能不仅仅止于带下、子宫脱垂等妇科病症及一些。腰酸肢重、腰腹重坠、冷痛,这些带脉受损的表现在骨伤科临床也很常见。《脉经·平奇经八脉病》载:带脉“左右绕脐,腹腰脊痛,冲阴股也。”就是带脉受损后的急性病症。故在软组织损伤性腰痛的诊治中,应重视横行于腰脊、腹部的“总束诸脉”的带脉的作用。

  本文欲通过古代、现代文献研究,从经脉循行解剖形态、临床表现、治疗原则等方面,初步构建“带脉瘀滞型腰痛”的概念,奠定软组织损伤性腰痛的中医经络带脉理论基础,为软组织损伤性腰痛的中医经络病机、辨证、治则、治法的规范化打下基础。
  
  1 带脉腰痛相关文献回顾
  
  奇经八脉理论是在历代医家的总结中逐渐形成的,作为奇经八脉之一的带脉,其循行、功能、病候、交会穴等尚不完善。

  1.1

  带脉的循行及与其它经脉的交会穴《广雅》云:“带,束也。”从分布上看,带脉行于腰带部位。《灵枢·经别》云:“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说明带脉于十四椎附近与相关经脉相联系。《素问·痿论》云:“冲脉阳明……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带脉如束带横行于腰间,与前后之督脉、冲脉、阳明脉等相联系。《难经》则明确记载:“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并云:“维道足少阳、带脉之会。”带脉循行已具雏形。《奇经八脉考》:“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凡八穴。”较详细地描述了带脉的循行路线与交会穴位。窦汉卿针经指南》言“足临泣通于带脉”,足临泣为带脉的八脉交会穴

  综上所述,带脉循行可能经过腰背部当十四椎附近,从胁肋之下,斜向下行,交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即在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髂前上嵴前缘斜行到少腹部,经气街至腹下中央。左右两侧在腰背、腹耻部连续,绕身一周。

  1.2带脉功能及带脉病候《难经》论奇经八脉作用“沟渠满溢,流于深湖…人脉隆盛,人于八脉。”《奇经八脉考》:“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入于奇经。”说明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类似于湖泽与沟渠的关系,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的正常运行与功能的保持有调节作用。“带脉,所以总约诸脉者也。”带脉横行于腰腹部,联系腰腹部诸脉,从功能上看有约束、调节腰腹部经脉和脏腑的作用。

  带脉之为病,《素问·痿论》云:“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难经·二十九难》曰:“带之为病,腹满,腰痛溶溶如坐水中。”《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篇》描述肾着之症候,“肾着之为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与《难经》带之为病,如出一辙。《张氏医通·诸病门》曰:“腰痛如以带束引痛,此属带脉为病。”

  带脉为病,以其所过部位的疼痛不适为主要特征。病变有虚实两端,实者乃邪气客带,带脉不和;虚者乃带脉虚衰,固约不力,引发带脉不引。临床表现为腰部酸软、腰部冷痛、腰痛连及腹部,或腹痛引腰脊、下肢不利等。

  针对软组织损伤性腰痛伴有腹痛、腹股沟疼痛不适的病症,我们提出“带脉瘀滞型腰痛”的概念。带脉瘀滞证,多囚跌仆闪扭,或反复劳作,致带脉气滞血瘀,证见腰腿疼痛如针刺,腰腹坠胀,腰痛连及腹部、阴股部。正如《脉经·平奇经八脉病》载:带脉“左右绕脐,腹腰脊痛,冲阴股也。”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认为“肝肾下病,必留连及奇经八脉。……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即久病不愈或疑难杂症者,当参诸奇经。这与临床带脉瘀滞型腰痛颇为相似。腰部软组织损伤疼痛初期为腰部局部经脉损伤的表现,如反复发作或久病,影响至奇经八脉之带脉,才会循带脉出现腰、腹部的同时疼痛。

  带脉病候的治疗,应以“疏通带脉”为主,可循带脉选取腰腹部穴位,如《灵枢·癫狂》云:“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甲乙经》载:“腰痛不得转侧,章门主之。”或取通带脉之八脉交会穴足临泣。

  综上所述,带脉是唯一横行于腰腹部的经脉,其循行从腰背部当十四椎附近,经胁肋之下,斜向下行,经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经气街至腹下中央,绕身一周。带脉总约诸脉,外伤严重或频发、久病损及带脉,可致带脉瘀滞型腰痛,表现为腰痛循带脉循行部位连及腹部、阴股。
  
  2 带脉瘀滞型腰痛的现代医学认识
  
  “腰痛连及臀、腿,腰痛循带脉循行部位连及腹部、阴股。”古人所观察到的这些表现,我们现代临床上是否可以见到?在什么情况下,软组织损伤性腰痛可以表现为带脉循行部位的疼痛与不适?其解剖依据、其生理病理基础如何?有无更好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上,某些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上腰段椎间关节紊乱症有类似于带脉瘀滞型腰痛的表现。这些临床病例的疼痛部位与带脉的循行部位极为相似。10多年前,笔者即对腰痛出现腹股沟部疼痛有过探讨近年来随着软组织损伤性腰痛研究的不断深入,腰痛伴有腹痛、腹股沟部疼痛的机制有了更明确的解释。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临床腰痛的常见诊断,其临床表现是第三腰椎横突端部压痛、臀上皮神经分布区疼痛,但其被命名为综合征的原因是有腹股沟、股内侧区的疼痛或牵拉紧张感。通常被解释为腰部软组织损伤刺激脊神经后支,引发腰臀部疼痛;同时对后支的刺激引发同脊髓节段脊神经前支的反应性增高,导致脊神经前支分布区域,特别是髂腰肌紧张而致。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必然有L2-3椎间关节紊乱,会出现L2-3棘突间、椎间关节、腰三横突端部等循L2脊神经后支分布部位的疼痛,同时L2脊神经前支反应性增高,分泌神经血管活性物质,引发腹部、腹股沟区域的疼痛。带脉出“十四椎”下,恰在L2-3椎体之间,L2脊神经后支沿L2-3棘突间、L2-3椎间关节、L3横突分布;LL2脊神经前支沿髂前上棘内侧,穿腹股沟韧带深面至股部。故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是典型的按带脉循行部位的腰腹部疼痛不适。

  近些年,随着对椎间盘病变认识的深入,普遍认为椎间盘源性腰痛也会表现出类似于L2-3脊柱节段损伤的腰痛及腹股沟部疼痛。其发病率可能占椎间盘源性腰痛的10%左右。腰椎间盘突出对炎性神经根的机械刺激只能引起坐骨神经痛,而刺激纤维环外层及后纵韧带才可以诱发下腰痛。最近的研究证实,椎间盘源性腰痛是一种牵涉痛。L2脊神经后支与L5S1椎间盘后侧的传入感觉神经,聚合于L1-2背根神经节内;L1-2背根神经节内的部分神经细胞在发出分支组成第2腰神经后支的同时,可发出分支参与组成交感神经纤维且可能传导L4-5、L5S1,椎间盘后方的疼痛。也就是说,腰椎间盘病变产生的痛觉冲动,经参与痛觉传导的交感神经纤维传递至L1-2脊神经节,其中部分沿L1-2腰神经后支传递至下腰部,并在其末梢释放某些介质,从而诱发痛觉冲动,产生牵涉性下腰痛。同样证实,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主诉的腹股沟区及下腹部疼痛,也为腰间盘病变所致牵涉痛,其传导神经同样为腰椎旁交感干内的交感神经。

  总之,椎间盘后侧的痛觉信号投射到L2背根神经节,并与L2脊神经后支、前支聚合到L2背根神经节细胞,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椎间盘病变患者在腰痛的同时会产生臀部、大腿近端、腹股沟区的广泛疼痛。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与椎间盘源性腰痛都会出现带脉类似症候,腰部疼痛、臀部疼痛、腹股沟部疼痛,但在临床诊治方面应该加以区分。

  腰部上段软组织损伤主要以L2-3椎间关节紊乱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损伤为主,影响脊神经后支及前支。治疗上应筋骨并重,重点治疗腰背部的胸12至腰3平面,特别是腰2、3平面,临床可取得很好的疗效。

  腰部下段软组织损伤以下腰段椎间盘源性腰痛为主,治疗应以下腰段为主,或采取下腰段的点、拨、扳、牵引,或通过对臀上皮神经、腹股沟区的重刺激,达到抑制疼痛,促进病痛减轻的效果。
  
  3 “带脉瘀滞型腰痛”概念构建的展望
  
  除经筋理论外,用于指导软组织损伤性腰痛诊治的中医经络理论基础还可考虑督脉、带脉理论。带脉横贯腰腹,总束诸脉;带脉损伤有“腹腰脊痛,冲阴股”,故其在腰痛的发病、病机等基础理论及临床治疗方面应具有重要意义。

  软组织损伤性腰痛出现腰部及腹部疼痛,有其相关解剖、生理学基础。脊柱后方(腰痛)、前方(腹痛)的软组织损伤影响到腰部脊神经后支及前支。L2-3椎间关节紊乱症及合并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臀上皮神经损伤、髂腰肌损伤及腰椎间盘突出症都会出现类似的临床表现。中医针灸推拿学对其认识可从带脉理论进行阐释,通过挖掘中医文献可能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

  我们通过查阅古代及现代文献,初步提出了“带脉瘀滞型腰痛”的概念,但带脉的循行仍然是略而不详,只知其环绕腰腹部一周,却不能察其确切起始、所过及终止。其功能及病候的描述与临床所需尚有不足,中医带脉理论尚需进一步发掘与完善。

  今后应进一步探讨软组织损伤性腰痛的中医经络带脉理论基础(带脉的循行路线、交会穴位,带脉瘀滞型腰痛的病候)及现代医学方面的带脉瘀滞型腰痛的相关解剖、临床表现,使中医经络带脉理论清晰化,最终形成“带脉瘀滞型腰痛”理论,以补充“奇经八脉”理论中带脉理论的不足,并使带脉理论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辩证施治]栏目
循环ads

窦宁:《傅青主女科》带下篇探析

  傅山,字青主,为明末清初之一代名医,擅长妇、内、外、幼诸科,尤以妇科见长,时称“医圣”。其医著精详平易,立法严谨,议论中肯而又往往独有见地,发前人之所未发,即所谓“谈症不落古人窠臼,制方不失古人准绳”。代表作《傅青主女科》(以下简称《女科》)…对后世影响较大,书中尤其对带下病极为重视,将其列在诸篇之首。笔者就其带下病辨治特色作以下探讨。

  1带下以湿为主

  《女科》带下篇卷首开宗明义,指出“带下俱是湿证”,可谓一语中的。当脾肝肾损伤气化失常时,津液不化而变为湿邪,下渗于带脉,带脉不能约束,而为带下病。湿为六淫邪气之一,为带下病发病之关键,五种带下,其发病均离不开湿邪。傅氏日:“夫白带乃湿盛而火衰”;“夫青带肝经湿热”;“夫黄带任脉之湿热也”;“夫黑带者,乃火必之极也”,其主治方剂利火汤中运用了茯苓、车前子等大量的利水药,可见黑带为“火热之极之变”,然亦不离其湿;“夫赤带亦湿病……火热故也”,可见五带之中除白带属湿盛火衰外,其余四带皆为湿热所致。

  2强调经脉连属

  在《女科》带下病篇中,傅氏十分重视经络在疾病中的作用,明确指出带下病的发生与经络有着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傅氏认为带下病的发生是由于“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对于带脉伤的原因,傅氏则认为“带脉之伤,非独跌闪挫气已也,或行房而放纵,或饮酒而颠狂,虽无疼痛之苦,而有暗耗之害,则气不能化经水,而反变为带病矣”,故跌扑闪挫,房事纵容,狂饮醉酒,郁怒癫狂等均可损伤或暗耗正气。傅氏同时指出“带脉通于任、督,任督病而带脉始病”。任脉主一身之阴气,督脉主一身之阳气,任督受损,则水谷之气不化生精血而生经水,反聚为湿,带脉失约,则湿下为带。

  3突出脏腑辨证

  《女科》在带下病的辨证中突出脏腑辨证,将脏腑之间,脏腑与气、血、精、津液,脏腑与水、火、寒、热、湿等方面的关系密切结合,进行辨证论治。这种以五脏为中心的内在联系,是以五行的相互制约关系而确立的。脏腑之中,脾主升清而运化水湿,肝主疏泄,其经络过阴器小腹肾主水而司二阴,“带脉通于肾”,此三脏功能失调与带下关系最密切,同时兼顾心、肺二脏。此外,傅氏还提到了胃火膀胱之火、三焦之火等皆可“熬煎”津液成带。

  4带辨五色论治

  4.1白带傅氏认为,白带是因肝郁肝气脾损脾气,脾运失常,水谷精微不能上输以化血,反聚为湿,湿注下焦,带脉失约而成,即所谓“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欲自禁而不可得也”。治法“宜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肝之品,使风木不闭塞于地中,则地气自升腾于天上,脾气健而湿气消,自无白带之患矣”。所拟完带汤,乃《女科》第一方,是治疗妇人白带的著名方剂。方中重用白术、山药为君,补脾祛湿;臣以人参补中益气苍术燥湿运脾白芍柔肝理脾;车前子利湿清热;佐以陈皮理气燥湿;使以甘草调药和中。妙在方中以荆芥穗炒黑五分,助柴胡六分,在大剂补脾健胃利湿之剂中,量虽轻却举足轻重,一可防参、术之壅滞,二可疏肝开郁,使木疏土健,湿邪自消。况白带原责之于脾气不健,水谷精微不得布化,反变浊气下流,而脾胃司运化之职能,总赖肝气之条达,疏泄有常,方可完水谷化生之大务。今芥穗助柴胡开提肝木,斡旋中州,肝脾协调,白带自无孳生之地。此方即傅氏自注“脾、胃、肝三经同治”,“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使气旺脾健,而阳升湿化,则带下自止。

  4.2青带傅氏认为,带下色青者,为肝木之本色,乃属肝经之湿热所致。肝木喜水润,而湿为肝木之所恶,以所恶者合之所喜,其气必逆,气欲上升,而湿欲下降,两相牵掣,停于中焦,而走于带脉,发为带下。

  治法宜“解肝木之火,利膀胱之水”,方用加减逍遥散。方中柴胡舒肝解郁,白芍养血柔肝,茯苓健脾祛湿,茵陈利湿,山栀清热,陈皮理气醒脾,甘草益气缓急调药,诸药共伍,舒肝解郁,清利湿热,肝之“郁逆之气既解,则湿热难留”,“肝气得清”,湿热既除,青绿之带则消。以逍遥散之立法通过解肝郁而治青带,是此方之所以奇而效捷也,傅氏的临证处方用药之精妙由此可见一斑。

  4.3黄带傅氏认为,“黄带乃任脉之湿热也”。任脉主一身之阴,热邪内扰,津液不能人任脉化精人肾,反化为湿,“湿与热合,欲化红不能,欲返黑不得,煎熬成汁,因变为黄色矣”。治法以“补任脉之虚,而清肾火之炎”,方用易黄汤。方中山药、芡实能补脾胃,任脉与之相通,故补其脏即补其相通之脉;加白果引入任脉之中;黄柏清肾中之火,肾与任脉相通,解肾中之火,即解任脉之热矣;车前子利水渗湿,使湿有去路,如是则湿热得解,任脉自安,黄带自止。此方于补中清之,涩中利之,标本兼顾,使水火归于正化,是治湿热带下的代表方。傅氏并指出:“此不特治黄带方也,凡有带病者,均可治之,而治带之黄者,功更奇也。”可见傅氏之立法,方意出奇,配伍严密,治疗广泛。

  4.4黑带傅氏认为,“夫黑带者,乃火热之极也”。津液被胃火与命门、膀胱、三焦之火而煎熬,乃成湿热,湿热下注,任带失于固摄,发为带下。而在阐述黑带病“火热之极又不至发狂”的原因时,傅氏以五行的生克制化观点为依据提出了“全赖肾水肺金无病,其生生不息之气,润心济胃以救之耳”。即肾水无病则能上济心火,使心火不致独亢于上;肺金无病,则母强子壮,金水相生,使水足而抑火,故其生生不息之气,使该病不致发狂。治法“惟以泄火为主”,方用利火汤。方中黄连、山栀、石膏知母大黄一派寒凉之品,清热泻火,则火势迅速扫除,“佐白术以辅土”治水,“茯苓以渗湿,车前子以利水”,“王不留行刘寄奴之利湿甚急”,诸药合用泻火除湿,“湿与热俱无停止之机”,使火热退,湿自除,下焦呈水火既济之象,黑带自消。

  4.5赤带傅氏斥“世人以赤带属心火之误”,提出病属肝脾,而且侧重肝经。病因肝郁克脾,致肝失收藏,脾失运化,肝血不足而火炽,脾不健运而湿聚,湿从火化,湿热之气蕴于带脉之间,随血而下陷,发为赤带。治法须“清肝火而扶脾气”,方用清肝止淋汤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经典研习]栏目

倪诚:慢性腰痛非独治肾

  慢性腰痛是疼痛限于腰部一侧或两侧或腰脊正中的一种疾病,多见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等,具有持续性、反复性、难治性等特点。中医治疗慢性腰痛历来以补肾壮骨强腰为主法,有从肝、脾、督脉、带脉论治者,虽能取得一定疗效,但不能通用于所有慢性腰痛患者。笔者认为,在补肾壮骨的同时,综合运用补中、调肝、温督、通带诸法,恢复“筋-肉-督-带”的协调作用,是提高疗效的重要策略。

  腰痛由“筋-肉-督-带”功能链失调导致。一般认为,慢性腰痛病位在腰,与肾、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密切相关,其病性属虚多邪少,而虚以肾虚为主。近年来,研究者虽认识到肝郁、脾虚、督阳虚寒、带脉失养在慢性腰痛病机学中的意义,但多是从单方面进行探讨,难免有失偏颇。

  腰背之屈伸转侧有赖于肌肉、筋膜的收缩弛张。“筋为刚”,“筋”包括现代医学的筋膜、韧带和肌腱。“诸筋者,皆属于节”,筋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联结关节、肌肉的组织,故“宗筋主束骨利机关也”。如“筋不能动”,关节的屈伸转侧受阻,则可发为腰痛。“肉为墙”,“肉”包括现代医学的肌肉、皮下组织。此外,督脉行腰背,贯脊,为“阳脉之海”,其为病表现为“腰脊强痛,不得俯仰”,甚则“脊强反折”,“脊强而厥”。带脉“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十二经脉及奇经中七脉也”,故“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

  慢性腰痛除与肾、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密切相关外,还涉及“筋-肉-督-带”功能链的多个环节。中医骨伤科学将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骶髂关节损伤等归属“腰骶部筋伤”也佐证了这一点。即便是像强直性脊柱炎等脊柱退行性病变,“也因脊柱于背部的正中央,中央有椎管容纳脊髓、脊椎和椎间盘构成的一种锁链式的柱状,有神经、神经根、肌肉和韧带、筋膜、血管等的配合,这些组织结构损伤以及发生病变就会直接或间接引起腰背痛”。这与我们的上述观点不谋而合。

  调肝血可柔筋脉、通带脉

  筋的功能依赖肝中气血的濡养,即“肝生筋”、“肝主筋”之意。肝之气血充足则筋力强健,故“肝为罴极之本”。若肝之气血不足,腰府筋脉收缩、弛张失调,即可发为腰痛。“带脉行于厥阴之分”,若举重伤腰,瘀血阻滞带脉,亦令人腰痛,表现为腰脊疼痛连腹,环如带状,不可俯仰。

  笔者根据《伤寒论芍药甘草汤阴阳两虚之脚挛急,引申用于肝之气血不足,筋脉缩张失调所致的腰痛。临证时,将原方中芍药炙甘草用量调整为白芍30克~60克,炙甘草10克~15克,并加赤芍活血祛瘀,木瓜舒挛止痛。考“腰痛如以带束引痛,此属带脉为病,用辛味横行而散带之结,甘味舒缓带脉之急”(《张氏医通·诸病门》);又“带脉瘀血,宜用甲己化土汤”(《血证论》),即芍药五钱、甘草三钱,以“(甘草)甘入血分而能缓中……得白芍药则补脾,甲己化土故也”(《神农本草经疏》)而名。临证时,我们按上法调整芍药、炙甘草用量,并根据《血证论》原方加减法加入川芎当归桃仁活血通络之品,以利于祛除带脉之瘀血。

  补中气可壮肌肉、主宗筋、引带脉

  脾胃不仅主肌肉,还主宗筋,并引带脉。若脾胃气虚,肌肉失养而缩张失调可导致腰痛,表现为腰痛坠胀时轻时重,屈伸或劳作受力则加剧,喜温喜按等。

  根据“虚则补之”、“损则温之”、“劳者温之”以及“脾宜升则健”的理论,可选用功善补中升阳的补中益气汤进行加减。方中黄芪“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人参助黄芪补中益气;白术“治死肌……和中补气”,“最利腰脐,腰脐利则水湿之气不留于肾宫”;甘草补脾益气以“长肌肉”。四药相伍,补中益气而壮肌肉。当归活血通络,且“润筋骨、皮肤”;陈皮理气调中,可使诸药补而不滞;为使脾胃之力直达腰肾,可去升麻、柴胡,加川怀牛膝桑寄生独活千年健;为加强脾胃主宗筋作用,可合芍药甘草汤;若腰痛重着,“法当去腰脐之湿,则腰痛自除”,可加薏苡仁、白术;带脉虚寒,阴雨天气腰部重痛,兼见“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治宜温中健脾,散寒止痛,可合用肾著汤;如久痛不愈,当考虑活血通络之法,合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温通督脉可强腰脊

  “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因此,治疗肾督虚寒之腰脊疼痛不仅要补肾,而且还要着重温通督脉。叶天士指出:“必辛甘温补,佐以流行脉络,务在气血调和。”其在治疗庄姓医案“督虚背痛脊高突”时用“生毛鹿角片三钱(切片),鹿角霜一钱半,杞子三钱,归身一钱,生杜仲一钱半,沙苑一钱,茯苓一钱半,青盐调入三分。”(《临证指南医案》)值得注意的是,该方在以枸杞子、当归身、杜仲、沙苑子补肝肾,强筋骨,茯苓、青盐引药人肾的同时,首用鹿角片和鹿角霜。叶天士认为:“鹿性阳,人督脉”;“鹿茸壮督脉之阳,鹿霜通督脉之气,鹿胶补督脉之血”;“古人每以通络,兼人奇经”。如督脉虚寒明显,脊背疼痛牵及腰胯,可用《温病条辨参茸汤(人参、鹿茸、附子、炒当归、炒茴香菟丝子、杜仲)加减。

  笔者体会到,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等脊柱旁肌肉、筋膜、韧带病变,常需补中气与调肝血合用,兼以补肾;而论治腰椎间盘脱出症、强直性脊柱炎等脊柱本身的病变,则以补肾壮骨、温通督脉为主,结合补中气、调肝血,以阳和汤乌头汤加减常能取得满意疗效。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临床讨论]栏目
循环ads

崩带

妇人面色青黄, 肢体消瘦, 心战腰酸, 时下浊物, 其物黄赤青白黯黑并下, 是带脉之血, 伤损而成, 故名曰带证, 古法又分白浊一条, 谓带下是带脉为病, 其色污杂, 白浊则是心脾肾三经为病, 其色纯白, 而所用之方, 仍相彷佛, 其实同一病也, 皆是带脉为病, 吾为指明日, 白浊五带, 所下似血非血, 乃胞中之水也, 此水清则为天癸, 以济经血, 前论详矣, 此水浊则为白浊, 为五带, 水浊而血因以浊矣, 盖带脉下系胞宫, 中束人, 身居身之中央, 属于脾经, 脾经土气冲和, 则带脉宁洁, 而胞中之水清和, 是以行经三日后, 即有胞水, 黄明如金, 是肾中天癸之水, 得带脉脾土之制, 而见黄润之色, 乃种子之的候, 无病之月信也, 若脾土失其冲和, 不能制水, 带脉受伤, 注于胞中, 因发带证, 白浊污杂, 治宜和脾以利水, 治脾即是治带, 治带即治水也, 观肾着汤, 用白朮治腰痛, 如带五千钱者, 肾著名汤, 明言是肾中水邪, 着于带脉, 故从脾治之, 以土治水, 而带脉自愈矣, 即此可知女子带证, 是水不清, 浊证仍是水不清, 不必强分, 总以和脾利水为主, 胃泠汤主之, 挟热者去桂枝, 加黄芩黄连黄柏, 夹寒者, 加细辛吴萸, 夫脾土郁蒸, 湿气腐化, 变生五带, 赤白汗浊, 理脾解郁, 宜逍遥散, 加防已木通主之, 热加丹皮栀子黄柏, 寒加台乌药艾叶砂仁, 以上所论虽未尽带浊之治, 然已得法门, 学者推而广之, 遇热证则硝黄甘遂, 未必非宜, 遇寒证则参朮?附, 尤所必用, 以及寒热错杂, 皆可随证制方, 有纸笔不能尽传者, 在医师之自悟也。

崩漏者, 非经期下血之谓也, 少者名曰漏下, 多则名为血崩, 行经而去血过多, 如水之流不能止者, 亦是血崩, 古名崩中, 谓血乃中州脾土所统摄, 脾不摄血, 是以崩溃, 名日崩中, 示人治崩, 必治中州也, 月经名日信水, 以五行惟土主信, 土旺则月水有信, 土虚则失信而漏下, 甚则崩中矣, 治法总以治脾为主, 或劳倦伤脾, 或思卢饥饱伤脾, 脾虚不摄, 宜用归脾汤, 加艾叶阿胶灶心土, 大虚者, 宜十全大补汤, 加阿胶续断升麻炮姜枣仁山萸肉, 再用鱼肚鹿角霜莲米姜盐炖食, 以调养之, 黄?糯米当归煎服, 亦大补气血, 六君子养荣汤, 炙甘草汤, 皆脾经补益之药, 可以加减用之, 凡是崩中, 此为正治, 又有治肝以治脾之贼者, 肝经怒火妄动, 木郁克土, 火扰而血不宁, 其人善怒头痛, 口若目眩, ?腹胀满, 六脉弦数, 与脾经虚寒之证, 显有不同, 宜归脾汤, 加丹皮栀子柴胡白芍麦冬五味子, 补脾土, 清肝火, 两面俱到, 或用丹栀逍遥散, 加牡蛎阿胶蒲黄

谨按, 带漏虽是水病, 而亦有夹瘀血者, 以血阻气滞, 因生带浊, 小调经汤, 随寒热加减治之, 崩中虽是血病, 而实则因气虚也, 气下陷, 则水随而泻, 水为血之倡, 气行则水行, 水行则血行, 宜服补气之药, 以升其水, 水升则血升矣, 补中益气治之。

合崩带观之, 一是水病, 一是血病, 女子男子, 皆有血与水之病, 宜通观之。

 

日期:2008年5月22日 - 来自[卷四]栏目

产后肉线出七十四


 

  妇人有产后水道中出肉线一条,长二、三尺,动之则疼痛欲绝,人以为胞胎之下坠也,谁知是带脉之虚脱乎!夫带脉束于任督之间,任脉前而督脉后,二脉有力,则带脉坚牢;二脉无力,则带脉崩坠。产后亡血过多,无血以养任督,而带脉崩坠,力难升举,故随溺而随下也。带脉下垂,每每作痛於腰脐之间,况下坠者而出於产门之外,其失於关键也更甚,安得不疼痛欲绝乎!方用两收汤

  人参(一两)      白术(二两,土炒

  川芎(三钱,酒洗)   九蒸熟地(二两)

  山药(一两,炒)    山萸(四钱,蒸)

  芡实(五钱,炒)    扁豆(五钱,炒)

  巴戟(三钱,盐水浸)  杜仲(五钱,炒黑)

  白果(十枚,捣碎)

  水煎。服一剂而收半,二剂而全收矣。此方补任督而仍补腰脐者,盖以任督连於腰脐也。补任督而不补腰脐,则任督无助,而带脉何以升举?惟两补之,则任督得腰脐之助,带脉亦得任督之力而收矣。

  {此方凡肾虚腰痛遗尿皆可治,甚勿轻忽。}
 
 

日期:2006年12月14日 - 来自[产后]栏目
循环ads

白带下 一

  夫带下俱是湿症。而以“带”名者,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故以名之。盖带脉通於任、督,任、督病而带脉始病。带脉者,所以约束胞胎之系也。带脉无力,则难以提系,必然胎胞不固,故曰带弱则胎易坠,带伤则胎不牢。然而带脉之伤,非独跌闪挫气已也,或行房而放纵,或饮酒而颠狂,虽无疼痛之苦,而有暗耗之害,则气不能化经水,而反变为带病矣。故病带着,惟尼僧,寡妇,出嫁之女多有之,而在室女则少也。况加以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安得不成带下之病哉!故妇人有终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则臭秽者,所谓白带也。夫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成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治法宜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肝之品,使风木不闭塞於地中,则地气自升腾於天上,脾气健而湿气消,自无白带之患矣。方用完带汤。

  白术(一两,土炒)   山药(一两,炒)  

  人参(二钱)      白芍(五钱,炒)  

  车前子(三钱,酒炒)  苍术(三钱,制)

  甘草(一钱)      陈皮(五分)    

  黑芥穗(五分)     柴胡(六分)

  水煎服。二剂轻,四剂止,六剂则白带全愈。此方脾、胃、肝三经同治之法,寓补於散之中,寄消於升之内,开提肝木之气,则肝血不燥,何至下克脾土;补益脾土之元,则脾气不湿,何难分消水气。至於补脾而兼以补胃者,由里以及表也。脾非胃气之强,则脾之弱不能旺,是补胃正所以补脾耳。

日期:2006年12月13日 - 来自[带下]栏目
共 3 页,当前第 1 页 9 1 2 3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