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葩经济学之“汉堡指数”

 有智慧不如趁势 2017-12-31


吃过汉堡吗?

今天的往期精选咱们来讲一个跟汉堡有关的指数吧——“巨无霸汉堡指数”。

奇葩经济学之“汉堡指数” 来自极速评 04:34

在说这个指数之前,我们先来说一说,编制这个指数的杂志《经济学人》。

这也是一本很奇葩的杂志。

在全球纸媒都不景气的今天,这本诞生在1843年的经济学杂志依旧保持着其特有的各色。

生僻词层出不穷,即使是拉丁语词汇也绝对不解释,因为人家的目标受众是社会精英,既然是社会精英,还用得着解释吗!

就是这样一本超过170岁的《经济学人》杂志,编制了著名的巨无霸汉堡指数。

说了半天,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指数呢?

说实话,他可是咱们奇葩经济学有史以来最专业的一个指数。

经过周密的观察,《经济学人》发现麦当劳在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分店。在它的分店,巨无霸汉堡,无论你身处何方,味道都是差不多的。

因为它的组织原料和工序在世界各地,也基本没有变化,同质同样。

广泛的分布,加上同样的质量,不用来做指数,真是太亏了。

于是《经济学人》杂志就做了一件比较费劲的事,就是比较麦当劳巨无霸汉堡在全世界各地的价格,作为各国或地区货币价值是否被低估和高估的指南。

解释一下吧,一个巨无霸汉堡在华盛顿的价格为一美元!

而在某个假想国,这只巨无霸的汉堡价格为20比索!

那么美元兑比索的汇率就应该是一美元等于20比索。

经济学人凭什么这样下结论呢?

因为他们相信同样的食品无论在哪里销售,其价格都应该是相同的。

价格有差别就意味着货币的币值出现了异常,这一认知的理论基础是购买力平价理论。

这个理论是这个样子的,经过汇率的转化,同样的商品无论身处何方,价格都应该是一样的。

具体到汉堡指数,一美元就应该等于20比索,因为他们都等于1只汉堡。

如果实际汇率是一美元等于40比索,或者是一美元等于10比索,那么一定是出问题了。

比索的价值要么是被低估了,要不就给高估了。

虽然很多大人物都特别喜欢拿巨无霸汉堡指数来说事,但是对于这个指数的批评也是延绵不绝。

有人就说了,巨无霸汉堡指数忽略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税收、利润水平和原材料价格因素。还有人说,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穷人一周能吃好多次汉堡,而在不发达的地方,穷人根本就吃不起汉堡。

更有人指出,有的国家和地区,人根本就没有吃汉堡的习惯。所有这一切都会影响一只巨无霸汉堡在不同地方的定价!

最最令人生疑的情况是这样的,2008年3月份用12.5元人民币就可以在中国的麦当劳里买一只巨无霸汉堡,

约合1.78美元,而在美国的麦当劳里,要买一只同样的巨无霸汉堡要4美元左右。

那么人民币当时是被低估了吗?

可是《经济学人》对比同样一杯星巴克中杯拿铁咖啡的价格却显示,人民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几乎是相同的,人民币似乎并没有被低估。

那么汉堡指数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

逻辑错误就出现在对于购买力评价的理解上。购买力评价并不是按照某一件货物来计算的,而是要按照一篮子的货物和服务来计算的。一个全面的篮子里,应该包括消费品和消费服务、政府服务、器材、货物和建造工程,也就是说需要通过几千种东西来共同计算出这个汇率究竟合理不合理。而不止是一只汉堡或一杯咖啡。

看来,无论巨无霸、星巴克咖啡或苹果iPod,都无法给汇率一个清晰有力的解释,还是需要科学有效的手段来解析汇率问题。

撰写整理:季苏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