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周王朝》之:齐桓公上位 来自栾氏春秋 00:00 00:30 齐桓公(前716年-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 齐桓公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是齐僖公禄甫的第三个也是最小的儿子,其母为卫国人 。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齐国内乱后 ,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 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齐国北杏(今山东聊城东)召集宋、陈、蔡、邾等诸侯会盟 ,是历史上第一个代替周天子充当盟主的诸侯。 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齐桓公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 
齐襄公的父亲是齐僖公,齐僖公在位时期,曾先后多次主持多国会盟。平息宋国与卫国之间的争端,与郑国、鲁国以宋殇公不向周天子朝觐而讨伐宋国,以郕国不听从周天子之命而伐郕国。平定许国,使许庄公出走,立其弟许桓公为君。平定宋国华督之乱,与郑国击败狄戎,后讨伐鲁国和郑国,使齐国形成一个小霸之局面。  齐僖公三十三年(鲁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98年)十二月丁巳日,齐僖公去世,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
 齐襄公四年(鲁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正月,鲁桓公与齐襄公在泺地会见,然后和夫人文姜来到齐国。文姜是齐襄公的异母妹妹,齐襄公在当太子时,便和文姜私通乱伦。文姜自从嫁给鲁桓公之后,就没有再和齐襄公见面。此次文姜和鲁桓公来到齐国,齐襄公再度与她私通。鲁桓公知道此事后,责怪文姜,文姜将情况告诉齐襄公。同年四月初十日,齐襄公设宴招待鲁桓公。齐襄公将鲁桓公灌醉后,派公子彭生帮助鲁桓公登车,就势将鲁桓公勒死。鲁国人告诉齐襄公说:“我们国君畏惧您的威严,不敢苟安,来到贵国重修旧好,礼仪完成后却没有回国。我国不知道该归罪于谁,在诸侯中造成恶劣影响。请求用彭生来清除这种影响。”于是,齐襄公杀死公子彭生来向鲁国谢罪。
 同年七月,齐襄公在卫国的首止召开诸侯盟会,郑国国君郑子亹畏惧齐国的势力,不听大臣祭仲的劝告,带领大臣高渠弥一同前往参加盟会。郑子亹年少时,曾经和齐襄公发生争斗,因此双方结下怨仇。同年七月初三日,郑子亹和高渠弥来到首止,与齐襄公会面,因未有就从前的事向齐襄公道歉,齐襄公发怒,于是埋伏带甲武士杀死郑子亹,将高渠弥五马分尸。祭仲到陈国迎接郑子亹之弟公子婴回国继位,史称郑子婴。(而《史记》则记载,齐襄公杀死郑子亹后,高渠弥逃回郑国,和祭仲一同到陈国迎接郑子婴回国继位。)
 当初,齐襄公派遣大臣连称、管至父到葵丘驻守,约定瓜熟时节前往,到明年瓜熟时节派人去替换。齐襄公十二年(鲁庄公八年,公元前686年),连称和管至父在葵丘驻守一年,瓜熟时节已过而齐襄公不派人替换。连称、管至父请求派人替换,但齐襄公却不同意。连称和管至父非常愤怒,于是策划叛乱。起初齐襄公的父亲齐僖公非常宠信侄子公孙无知,衣服礼仪等种种待遇都和太子一样。齐襄公即位后,降低公孙无知的待遇。连称、管至父二人便利用公孙无知发动叛乱。连称有个堂妹在齐襄公的后宫,不受齐襄公的宠爱,于是就指使她侦察齐襄公的情况。公孙无知答应她事成之后,让她做自己的夫人。
 同年十二月,齐襄公到姑棼游玩,便在贝丘(一作沛丘)打猎,因受到野猪的惊吓,从车上掉下来摔伤脚,而且还将鞋子弄丢。齐襄公回去后,责令管鞋人费(姓氏不详,名费,一作茀)去找鞋,费找不到,齐襄公就抽打费三百鞭,打得皮开血出。费走出来后,公孙无知和连称、管至父等人听说齐襄公受伤,便率领徒众袭击齐襄公的住所。公孙无知等人在宫门口遇到费,并把费劫走并捆起来。费说:“我哪里会抵抗你们,暂且不要进去惊动宫中,惊动宫中就不易攻进去。”公孙无知不相信,费便解开衣服,让他们查验自己的背后的鞭伤,公孙无知便相信费的话。费表示愿意和他们一起行动,请求先进宫去。费进宫后,立即将齐襄公隐藏到门后。过了一会儿,公孙无知等人恐其有变,于是率众进去。费与宫中侍卫、齐襄公宠臣攻击公孙无知等人,但没有取胜,费等人全部被杀。公孙无知进入宫中,在床上杀死孟阳,说:“不是国君,样子不像。”公孙无知一眼看到齐襄公的脚露出在门下边,于是将齐襄公杀害,而公孙无知自立为国君。
公孙无知(?—公元前685年),姜姓,吕氏,名无知,齐前庄公之孙,夷仲年之子,齐僖公的侄子,齐襄公和齐桓公的堂兄弟,春秋时期齐国公族。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联合连称、管至父弑杀齐襄公,自立为君,史称齐前废公。起初,公孙无知对大夫雍廪无礼,因此雍廪怨恨他。公元前685年,公孙无知到雍林游玩,雍廪趁机袭杀了公孙无知。  这样一来,齐襄公被人杀死了,公孙无知上台后不久也被人杀了,齐国政权出现了真空。那么有希望继承齐国国君之位的只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了。且说当年齐襄公时,国政混乱。管仲、召忽保护公子纠逃到了鲁国,鲍叔牙则保护小白逃到莒国。现在,齐国的权力出现了真空,而高、国两家也事先先暗地通知了小白回国。
与此同时,鲁也不闲着,出现了公子争权的事。  鲁庄公看到的是鲁国的机会,只要把外甥公子纠扶上位,两国关系不会差了,鲁庄公看到是大利,想把事情做得体面些,把齐的大夫们召集起来,盟会,到夏天时,辅佐着纠去齐国继位,一进齐国国境,发现有部队阻挡他们,得知齐小白、鲍叔回去了,他们也得到贵族之家的支持,上了台。鲁庄公想不到这样的结果,就回来了。
 组织人马在秋天时在乾时这儿打仗,征讨,鲁不占天时地利,战争中,鲁国败了。败了,连鲁庄公的车都没了。只有一个小胜利,是管仲,还有召忽,管仲打仗卖力,给了齐桓公一箭,当时管仲带兵堵截住莒国到齐国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假装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这时小白已兼程赶回齐国,高傒立他为国君,是为桓公。

齐桓公继位后就找鲍叔牙做国相,没想到他坚决不干,还推荐了管仲。齐桓公想这是仇人呀,怎么能选他呢?鲍叔牙说了五条理由:“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抱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一是政治家对民众宽和,我做不到;二是治国不使大权旁落,我做不到;三是让百姓铁心跟着走,我做不到;四是统一民心,我做不到;五是战阵鼓动战士勇敢,我做不到。五点一说,齐桓公就答应了。  这事,有意思。齐桓公表现是,“无小智惕而有大虑”,这人不小心眼,不斤斤计较。这种人在日常生活中有人缘,得人心,而小白这点上做得好,大事也不糊涂,能结交有志向与能力的人。就有人才在身边。当初,齐襄公继位了,本没有小白的事,在莒里应该遭到不少困顿,这却是必要的。在莒里的白眼让他感到了生活的不易,所以他学会了用人。现在对管仲,原谅他的一箭之仇,未来信任管仲,是让后人羡慕的。这事让我们看到的是齐桓公这个老贵族的大大咧咧与大志,能做大事。居然接受了鲍叔牙的推荐。
 历史有美谈叫管鲍之交,鲍叔牙原本可能为相时,推荐管仲,有文献说过,有人在孔子面前称赞管仲,孔子却说我更赞赏鲍叔。他能举贤,是伟大的。能维护有用的人,可见鲍叔牙的心胸。史载管仲说到自己一生时,说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叔牙也。义释管仲,这事离不开鲍叔牙。既然齐桓公同意,可是管仲在鲁国呀,鲍叔牙说明要去要,去了鲁国。找到鲁庄公,木已成舟了,鲁庄公也能认清形势。就跟鲁庄公说,公子纠是你的外甥,但是两个仇人得要回去,一是管仲一是召忽,尤其是管仲射了我们君王一箭,让君王自己杀死他才行。鲁国也答应。准备放回去,并且杀了公子纠。这时,召忽不干了,也死了。管仲没有。这事后来有许多议论。像孔子的学生也讨论过。管仲不死,却要回国辅佐敌人,这像话吗?孔子说这人能见其大。平时鲍叔、管仲、召忽闲聊时,鲍叔辅佐了小白,召忽说是生是纠的人死是纠的鬼。而管仲不愿意为他殉命,他觉得生死是为了这个国家的。春秋时期这个动荡年代本是伦理分裂的时代。我们能看到政治变化时,有些人做了忠臣,为之死,有些人却逃了,没交出命。以图将来,力图做更大的事。管仲进到齐国,开始了管仲相齐的历史,开启了齐桓公争霸的历史。
 乱世,并不缺少人才,德不孤必有邻。关键时能不能钓出人才来。举贤才的气度也是重要的。我们说人的历史,什么是人的历史?很伟大的一个功业,你仔细分析仔细分析,分析到最后,是人格。是见识,是气度,是心胸。假如没有鲍叔牙那么宽阔的心胸,鲍叔牙之德,后来说什么,说是鲍叔牙这个人,他们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富贵,后来他的子孙享有富贵,阴德。实际上这种话也是在赞美,有这样德行的人,应该有好报,他的子孙应该有好报。所以说没有鲍叔牙管仲就完了,烂了,烂了就烂了,人生百年白驹过隙,齐桓公的霸业也许成,也许不成,也许当然了,历史有其必然性,可是必然性,它必然最后作用到这些人格,由这些人格完成这些事业。齐桓公没有管仲,管仲不出来,一定有另外一个人出来,而另外一个人出来,也必须要遇到,像类似的这种帮忙的人才有他的机会,这个是必然的。
郑国国君世袭表
郑国,别名奠国,国君为姬姓,伯爵。春秋战国时期重要诸侯国。 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封周厉王幼子友于郑(今陕西华县的东方),史称郑桓公。 周幽王时期,郑桓公身为周王室的司徒,看出西周马上就要灭亡。 于是,在太史伯的建议下,于桓公三十三年(前774年)将郑国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百姓迁移到东虢国和郐之间(今河南嵩山以东),号称新郑(今河南省新郑一带),这是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迁移。 桓公三十六年(前771年),犬戎杀死周幽王和郑桓公,桓公之子武公即位。 继位的郑武公攻灭郐和东虢国,建立了实际独立的郑国,定首都为新郑。 武公在位二十七年去世,儿子庄公登基。 郑武公和郑庄公都是周平王手下的卿士,很好的控制了自己属下卿大夫的势力,在春秋初年,郑国非常活跃。 甚至,一段时间之内,强大的齐国也对郑国俯首称臣,跟随郑国东征西讨。 庄公时代郑国内部肃清了反动势力,外部灭了许国,败了宋国,还射中了周天子桓王的肩膀,是当时最强盛的国家,史称“郑庄公小霸”。 庄公在位四十三年去世。 儿子厉公驱逐太子自立为君。 厉公在位及之后的二十八年间,郑国大乱,因此从此郑国日益衰落,齐国逐渐取得有利地位,开始控制周边小国。 厉公下传两代到了缪公,以后郑为晋、楚两国威逼,几乎年年不得安宁。 缪公下传两代到襄公时期,楚国曾攻占郑国,襄公忍辱存国。 襄公下传四代到简公时,郑国任用子产为相执政,铸造刑鼎,发展经济,救助百姓,因而郑国重新富强。 简公下传四代到哀公时,晋国韩、赵、魏三家强盛,郑国再次衰弱。 哀公之后的幽公时期,韩武子攻占郑国,杀害了幽公。 后来幽公之弟儒公复国,多次与三晋发生战争。 繻之后的康公时,韩国再次强盛。 康公二十一年(前375年)韩哀侯率军再次攻占郑国,郑国灭亡,国土并入韩国。 郑国立国432年,历21君。
称号 | 姓名 | 在位时间 | (西周时期) |
|
| 郑桓公 | 姬友 | 前806年—前771年 | (春秋前期) |
|
| 郑武公 | 姬掘突 | 前770年—前744年 | 郑庄公 | 姬寤生 | 前743年—前701年 | 郑昭公 | 姬忽 | 前700年,前696年—前695年 | 郑厉公 | 姬突 | 前699年—前697年,前679年—前673年 | 郑子亹 | 姬亹 | 前694年 | 郑子婴 | 姬婴 | 前693年—前680年 | (春秋中期) |
|
| 郑文公 | 姬踕 | 前672年—前628年 | 郑穆公 | 姬子兰 | 前627年—前606年 | 郑灵公 | 姬子夷 | 前605年 | 郑襄公 | 姬子坚 | 前604年—前587年 | 郑悼公 | 姬沸 | 前586年—前585年 | 郑成公 | 姬睔 | 前584年—前571年 | 郑釐公 | 姬恽 | 前570年—前566年 | (春秋后期) |
|
| 郑简公 | 姬嘉 | 前565年—前530年 | 郑定公 | 姬宁 | 前529年—前514年 | 郑献公 | 姬趸 | 前513年—前501年 | 郑声公 | 姬胜 | 前500年—前463年 | 郑哀公 | 姬易 | 前462年—前455年 | (战国时期) |
|
| 郑共公 | 姬丑 | 前454年—前424年 | 郑幽公 | 姬已 | 前423年 | 郑繻公 | 姬骀 | 前422年—前396年 | 郑康公 | 姬乙 | 前395年—前375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