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史话》第七章:齐桓公的春秋称霸之旅

 快乐老年435 2022-11-18 发布于北京

本期内容:

1. 郑国的衰落与齐国之乱

2. 管仲鲍叔牙齐桓公的故事

3. 管仲的治国思想与措施方略

4. 春秋第—霸齐桓公的称霸之路

第一节 郑国的衰落与齐国之乱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和郑庄公打了一架。这一战把周天子的脸丢尽了。在那之后,周桓王就啥事也不做了,躲到深宫里,一直到死,而且死了七年之后才下葬。周礼规定“王七月而葬,公候五月而葬”,也就是周天子死了七个月之后就要入土为安,可是周桓王躺在那里等了七年,才被埋进坟里。史书上也没写为啥,有人说没钱,也有人说因为内部意见分歧。无论如何,这都说明那时候周王室,真的是每况愈下了。郑庄公这一辈子倒是风光无限,可惜他不会教育儿子。他死了之后,国内发生长达二十年的内乱。四个儿子相继成为国君,结果就是郑国迅速衰落。到了最后晋国和楚国崛起的时候,郑国夹在中间,天天挨打受气。虽然这里我们不会花费时间继续讲述郑国的衰落,但接下来的春秋历史还是要从郑国这里说起。

在郑庄公的四个儿子里,嫡长子叫做忽,也叫太子忽。这个小伙子估计是长得倍儿精神,在一次郑国和齐国结盟的会议上,被当时的齐国国君齐僖公看中了。齐僖公说我有个女儿叫文姜,长得美艳绝伦,给你做媳妇怎么样?齐国当时虽然还没有崛起,但那是当年姜子牙老头的封地,一直都不弱。按照齐僖公心里的想法,对方那还不得马上跪倒磕头,口称岳父大人在上,请受小婿一拜?

结果偏偏事与愿违,这个太子忽婉言谢绝了。不同意!这事不仅仅齐僖公很不解和郁闷,就连太子忽的朋友们都有点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回去就问他,为啥啊?齐国那也是大国你咋不同意呢?按照《左传》上的记载,当时太子忽就说:“人各有偶,齐大,非吾偶也。”意思是找对象这事儿要门当户对,齐国辣么大,俺配不上。这就是成语“齐大非偶[1]”的来历。可是这里我们要说,以郑国当时比齐国还强悍的地位,太子忽这句话只能理解为是他的借口。真实的原因也许是太子忽听说了齐国公主文姜的一些传闻。啥传闻呢?四个字,风流韵事。文姜和齐僖公的另一个儿子,也就是她同父异母的哥哥诸儿暗中私通。

不过这个文姜最后还是嫁了出去,嫁给了鲁国的国君鲁桓公。鲁国最早的时候,是周公姬旦儿子的封地,也是一个很大的国家。鲁国和齐国接壤,都在今天的山东省,所以山东那块地方今天也叫齐鲁大地。文姜在嫁给鲁桓公十五年之后,和老公一起回齐国。这时候,她的那个哥哥诸儿已经当上了齐国国君,就是齐襄公。文姜和齐襄公阔别多年,这一见面,居然就旧情复燃了。很不幸的是,两人滚床单的事儿被鲁桓公知道了。但是当时他人在齐国,媳妇儿和齐国国君上床,他还真不敢做什么。按理说,既然你不敢做什么,那么最好的策略就是装作啥也不知道,回国再说。

可是这哥们偏偏不,私下里恶狠狠地对老婆文姜说:回去看我怎么收拾你!文姜自然是吓得半死,只好找齐襄公商量对策。齐襄公绝对是一个狠角色,当机立断,派了一个大力士叫彭生的,干死了鲁桓公。一国国君在出访的国家暴毙身亡,这事在任何时代都是大事,鲁国当时就要求齐国给一个交代。齐襄公只好杀了彭生给鲁国人一个交代。

齐襄公做了这件亏心事之后,闹出了心病,整天疑神疑鬼的。总觉得鲁桓公和彭生要找他报仇,无心政事,国家搞得一团糟。最后在公元前686年,被手下大将连称造反杀掉。齐襄公死后,他的堂弟公孙无知即位成了齐国的新国君。公孙无知在位仅一年,也被谋反的大臣杀掉了。这样一来齐国境内就没有人可以立为国君了,因为齐襄公被杀的时候,大家觉得在齐国做公子实在是太危险的职业了,纷纷跑路。在这些跑路的公子里面,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两个人,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和在鲁国的公子纠。

春秋五霸候选人

现在这两个在国外的家伙一听,咋地?俺的祖国齐国又乱了,公孙无知被宰了?齐国缺国君了?还有这样的好事呢?那啥也不用说了,俺就是那个最合适的继承人啊!老婆孩子先不管了,赶紧让管家备车,我先上路,一路狂奔回齐国。目的只有一个,继承君位。这就是当时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心情,也是史书上记载的他们的实际行动。这时候,一定要拿出当年投胎争当嫡长子的劲头,谁先回到齐国,谁就是齐国的下一任君主。公子纠很聪明,他明白一个道理,如果对手一不留神就死了,那就算是他以乌龟的速度爬回去,他都赢了。所以他就让手下一个叫管仲的家伙,去路上截杀公子小白。

管仲也不含糊,要是主子能当上国君,自己也能弄个一官半职的。他马上带人骑上快马去埋伏,结果还真就让他碰上了小白的队伍。远远看见对方之后,管仲张弓搭箭,一箭过去,就看见公子小白大叫一声,翻身掉下了马。成了!这哥们马上带人往回跑。没办法,对方小白队伍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不跑的话,只能去阎王爷那里当官了。回去之后,管仲美滋滋地告诉公子纠,小白已经被我射中,百分之九十九是死了,剩下那百分之一是重伤残废。公子纠一听大喜,这一路就走得特别地轻松,特别地慢。

但是有句成语叫乐极生悲,就在这位公子哥儿快到齐国首都的时候,前方传来消息小白已经在临淄登上了宝座。原来管仲那一箭射在了小白的衣服挂钩上,这就好像今天有人一刀刺向你,结果被你的IPHONE手机挡住了。这位腿脚利索,运气够好的公子小白,就是我们现在公认的春秋第一位霸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国国君齐桓公。

第二节 管仲鲍叔牙齐桓公的故事

在继续讲述齐桓公和其他几位霸主的故事之前,我们来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什么是春秋霸主?这个虽然经常被问到,但答案却极其简单,一句话就能回答,霸主就是诸侯的老大,也叫侯伯。按道理说,诸侯的老大应该是周天子,只有他才能对诸侯发号施令。但前面我们说过,周王室搬家到洛阳之后,诸侯们天天对着周天子翻白眼,谁也不服他。自然的,诸侯间有了矛盾,周天子就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做仲裁官和裁判员。因为他说了也白说,没人听他的。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权力的真空。那么谁来补充这个真空当老大呢?

答案就是谁有实力谁就上,能够有实力有威望让大多数诸侯听自己的,就是春秋的霸主。你要是问,这样一来,周天子会不会不高兴?第一,他是不是高兴,真的没人在乎;第二,他大多数时候还是高兴的。因为春秋时期的霸主们有一个特点,都把周天子当作祖宗牌位似的供着。用他们的术语说,这叫做“尊王”。就像今天英国一样,女王和王子们风光无限,作为一个图腾存在,甚至各种法律还要她签字才能生效。但实际上一点权力都没有,大家心照不宣,各玩各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春秋时期有几个霸主?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实际上春秋时期大大小小的霸主有很多,不过约定俗成的说法是相继有五位霸主登上历史舞台,号称春秋五霸。但这五位爷到底是谁,历史上的说法那就多了去了。一般来讲,齐国的齐桓公,晋国的晋文公和楚国的楚庄王这三个家伙是要算上的。剩下的那两位,流行的说法是有四位候选人,分别是秦穆公,宋襄公,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在这四位里,你看着顺眼随便挑两位,和前面三位凑成你的春秋五霸学说,也不会有人反驳你。可是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前面说过的郑庄公那么牛掰,连周天子都敢射,为啥没被列入五霸?甚至七霸名单上都没有这老小子?原因很多,但是最主要的一条恰恰是他连周天子都敢射。

在中国历史上,从汉朝开始,一直到民国之前,都是儒家孔老夫子的学说占主要地位。儒家强调 “君君臣臣”,也就是国君的行为要像国君,臣子的行为要像臣子。像郑庄公那样调皮捣蛋,和周天子对着干的臣子,那一向是口诛笔伐,骂死拉倒的。所以历代写历史的人,都不能也不敢把这老小子放到五霸里面。毕竟,春秋五霸只是诸侯的老大,而不是造反派的代名词。不过到了民国的时候,有一个叫朱起凤的,他写了一本书叫《辞通》,就把郑庄公算成了五霸之一。毕竟那时候大清已经亡了,射没射周天子一箭,已经不算个事儿了,只要曾经实力牛掰,就算。

回到齐桓公,前面说过,他即位的这一年是公元前685年。想和他争夺国君位置的那个公子纠听到这个消息和护送他的鲁国军队商量了一下,就想来硬的,结果是被齐国的军队打得大败,只好灰溜溜地回到了鲁国。可是这还没完,刚继位的齐桓公很霸道地给鲁国的国君写了一封信。信的大意是:那个公子纠是我的兄弟。杀他呢,我下不了手,你帮我把他的脑袋砍了吧。他手下有一个叫管仲的,这个王八蛋前两天射了我一箭。我必须亲手报这个仇,把他千刀万剐,你把他给我送过来。如果这两件事你做不到,我亲自带兵去鲁国办。这封信除了霸气,还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个成语,就是“一箭之仇”。

当时的鲁国是没有齐国强大的,收到这封信之后,鲁国国君觉得为了一个公子纠得罪齐国,那实在是很不划算的买卖。于是咔嚓一刀,把公子纠宰了。那个管仲也被捆成了粽子,交给了齐桓公。当时的人们都想这小子算是彻底完了,最好的结果是脑袋搬家,差一点的就是被狠狠折磨一通,最后变成肉泥。但是让人们大跌眼镜的是,管仲不仅毫发无伤,而且马上被齐桓公提拔为相国。

在随后的几十年时间里,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也成就了他自己的千古传奇,名列中国六大政治家榜首。三国时候的诸葛亮就经常和别人吹牛说,老子的学问和管仲是一样一样的。由此可见,这个管仲的本事确实是不小。顺便说一句,中国六大政治家这个说法是梁启超先生在1911年提出来的。按照出场的时间顺序,管仲排第一位,剩下五位分别是商鞅、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和张居正,后面我们都会说到。

第三节 管仲的治国思想与措施方略

这位大难不死,还因祸得福的管仲是什么人呢?他为啥能被齐桓公看上?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用一句话来回答,就是管仲是一个会交朋友的人。齐桓公能不计较一箭之仇而任用他为相国,也是因为他会交朋友。我在这里稍微花点时间给你解释一下。前面我们说过,管仲开始是给公子纠跑腿的,齐桓公身边也有一个这样的人,叫鲍叔牙。这位老鲍同学恰恰就是管仲光屁股一起长大的朋友。小时候,鲍叔牙家里富,管仲家里比较穷,就经常接受鲍叔牙的救济。

后来两人一起当兵,管仲这怂货经常是鼓声一响该冲锋了,就往回跑,找个地方躲起来。鲍叔牙不仅替他抵挡敌人,回来还负责对别人解释,说我这个铁哥们管仲不是怕死,是因为他家里有老娘需要照顾。两人退伍回来一起做生意,赚了钱管仲经常偷偷地给自己多分一点儿。别人告诉鲍叔牙,他反而说我的好兄弟管仲家里穷,多分一点不是应该的吗?

你要是问,这对好基友之间的事情我是怎么知道的?因为司马迁老爷子都写在了《史记》里,他还记载了管仲的一句流传千古的感慨:“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这其实就是废话,全世界的屌丝心中最大的梦想,除了女神,就是找到一位鲍叔牙这样的朋友。后来管仲投奔了公子纠,而鲍叔牙去给公子小白干活。等到小白变成了齐桓公,鲍叔牙就和他说您要是想治理好齐国,我一个人就行了。但是您要想在诸侯之间称霸,让大家都听我们的,管仲这个人,你绝对值得拥有。而且这样的话他不只说了一遍,齐桓公终于心动了,就在公元前685年,管仲拜齐国相,开始了他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全面改革。

管仲纪念馆

管仲改革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换句话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国家要富裕,人民也要有钱。这哥们有一句特别有名的话,叫“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老百姓吃饱了饭,穿暖了衣,才会去考虑礼义廉耻这样的道德问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果天天肚子饿得咕咕叫,孩子冻得哇哇哭,道德那就是个屁!所谓穷山恶水出泼妇刁民,说的就是这事。所以管仲又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民穷则难治也”。就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管仲在经济上就采取了一些突破性的措施,最主要的是鼓励农民去开荒。开了荒这块地就归你了,国家给你产权证,承认土地私有,然后顺便收点税。这等于是2600多年前的包产到户,间接地废除了周公姬旦的井田制。

还有就是商业,在管仲看来,农业是根本,商业才是财富的聚敛手段。这个思想现在大家看起来稀松平常,不过你要知道,周朝是农业立国,对于商业一向不太重视。管仲在2600多年前能看到商业的重要性,不仅在当时很了不起,即便是相对后来大多数古代政客的重农抑商,他的眼光也可谓超前。对于商人,他提出“虚车勿索,徒负勿入,以来远人。”就是赶着空马车来的,或者把货物背在身上徒步来的外国商人,一律不收税。人家空马车来自然是要买我们齐国的货物,对我们有好处啊;把货物背在身上的都是小本经营者,本来的利益就很薄,收税也收不了几个钱,不如利用他们活跃经济,吸引更大的商户。能够吸引商人们,让他们愿意到齐国来做生意,是最重要的。

这些手段几千年后被他的子孙们继承,并且创造出一个名词,叫“招商引资”。但是管仲实行的并不是绝对的自由经济,很多重要行业比如盐和铁他就不放开,完全由国家掌控,产量价格都由国家控制。在这些2600多年前的国企里,有一个你想不到的,那就是妓院,当时叫女闾(),完全由政府统一管理,政府收税,让这些女人们为远道而来的士子和商人们服务。所以中国古代的妓院,一般都把管仲看作是祖师爷,供着他的像,以求这位爷的保护。历朝历代,以宰相的身份开妓院,他可能是唯一的一位。不过他能干出这种事,那是一点都不稀奇。从前面我们的描述你就知道,管仲是一位实干家,所谓道德礼仪他并不是十分在乎。

军事改革上他主要的方案就是军政一体,国君就是三军总司令,下面的大夫,乡长等也都是军官。在最基层的老百姓那里,五户人家组成一轨,这个轨是轨道的轨。每家出一个士兵,五个士兵合在一起就是一个伍,队伍的伍。200个士兵就是一连,2000个士兵就是一旅,10000个士兵就是一军。全国一共有三个军,齐桓公就是军队最高统帅。管仲干完这事,对齐桓公很得意地说了一句话:“有此三万人,恃之足以横行天下。”

除了军事和经济,管仲在法律和社会也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比如说最早的户籍制度,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分开住。你是什么职业,你儿子也必须是什么职业,永远不变。所有这些变革,都只为了一件事富国强军。这里就不多说了,你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翻翻《管子》,那是齐国稷下学宫[2]的学生们后来编的一本书,记录了管仲的一些思想和行为。

第四节 春秋第—霸齐桓公的称霸之路

管仲这哥们的折腾很快地就给齐国带来了兵强马壮,国富民强的结果。不过你强大了之后,是不是在家里吃着火锅唱着歌,邻居们就敲锣打鼓给你送来一面锦旗,上写四个大字——“天下霸主”?当然不是,那也是不可能的。那么,要怎么样才能成为霸主?对于这件事美国有一个总统叫罗斯福的说得最好:一手拿大棒,一手拿胡萝卜。换成中国的成语就是“恩威并施”,具体到齐桓公身上,那就是用恩惠拉拢小弟们,用武力干掉不服者。

小恩小惠这事不难办,齐国强大之后,在管仲的建议下,齐桓公居然先归还了一些以前侵占的土地给周围的邻居们。大家都很高兴,史书上说“四邻亲善”。可是想要立威却不容易,主要问题是对象的选择。人家如果是远近闻名的大善人,你上去把人家抢了,那就很不合适。或者对方相当贫弱,像一个五岁的孩子,你一脚踢翻,拿着人家的糖葫芦扬长而去,那也不是老大应该做的。这个立威的对象最好是大家都不喜欢的,而且自己打得过的。

管仲非常及时地提出了一个口号,那就是“尊王攘夷”。这个“夷”前面说过了,就是周围的少数民族,南蛮东夷西戎北狄,简称都是夷。据史书上说,这些人和我们中原人当时很不一样。我们束发,他们披头散发;我们穿衣服,而且衣襟向右边开口,他们大多数不穿衣服,即使穿,也是向左边开口;我们住房子吃火锅,他们很多人还住洞穴吃生肉。最关键的是这些家伙经常来我们的班级里抢一把,几乎所有同学都被他们抢过,卫国、邢国、晋国、郑国等等。而且很多同学不止被抢一次,比如后来孔老夫子呆的鲁国,就被抢了6次之多。可以这样说,打周边的蛮夷是中原这些国家的一致愿望,也是最快的一条通往老大宝座的道路。

公元前663年,北方的山戎又一次攻打燕国,燕国招架不住,向齐国求救,齐国马上出兵相救。山戎退兵之后,燕国当时的国君燕庄公是感激涕零,亲自送齐桓公回国,一路上大拍马屁,两人聊得高兴,一不留神,燕庄公就进入了齐国的国境。这一下就麻烦了,按照当时的礼仪制度,两个诸侯国相互来往,一个国君去邻国串个门儿,拜访一下都没问题。但国君在送客的时候,是不能送出国境的,只有周天子来家里面做客,你送的时候才能送出国境。燕庄公光顾着拍马屁了,直接送齐桓公出了国境五十里,这是违反周礼的。就在这时候,齐桓公做了一件很仗义的事情。他大手一挥,说我们哥俩好,地位平等,我不能对你无礼,齐国的这五十里土地就给你们燕国了,这样你就不算送出国境了。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分沟礼燕[3]”,让其他诸侯们很是赞叹了一番。这事儿应该是真的,但你要是问是不是齐桓公和燕庄公这俩货事先商量好了,为齐桓公在诸侯之间树立形象,那我就不知道了。后来在公元前661年和公元前658年,齐国又出兵从北方少数民族的铁骑之下救了邢国和卫国。这些行动最终让齐国获得了中原各诸侯国的广泛拥戴,有钱有兵有实力,现在还有了威望,齐桓公美滋滋地当起了中原诸侯的老大。

可是你绝对想不到,这么一位霸主,最后居然是饿死的。而且某种程度上说,他是被自己的亲儿子给活活饿死的。那么这是咋回儿事呢?我们下章再聊。

══════════

[1] 齐大非偶的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桓公六年》,一般引喻表示自己门第或势位卑微,不敢高攀。

[2]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也是中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始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稷门附近。

[3] 分沟礼燕指划地为沟,以此做两国的分界线,把燕庄公所走过的地方都划归燕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