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心术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权谋之人为何多疑、猜忌?

 零壹贰012 2017-12-31

用传统文化涵养干部为政之德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后,先后击溃了后周残余势力李筠和李重进的反叛,基本巩固了北宋王朝的统治。

 

熟悉历史的人非常清楚,宋太祖赵匡胤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所以他在统治的时候十分注重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赵匡胤(927年-976年)

宋太祖赵匡胤,字元朗,中国大宋王朝的建立者,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



赵匡胤曾有一句名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虽然是针对南唐政权而言的,却也把他对功臣的戒备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对南唐可以用武力征伐,但对手下的开国元勋则不能采用同样的手法,深谙机谋的宋太祖对此是非常清楚的。



因而,他对手下那些参与兵变的功臣们总是心有余悸,时时怀有警惕之心,可以说这也是每个始皇帝都会担心的。


赵匡胤在后周时曾担任殿前都点检。他利用社会上流行的“点检作天子”的民谣,发动了陈桥兵变,登基为帝,建立了宋朝。

 

即位以后,曾任命自己的莫逆之交慕容延钊为殿前都点检。但每每他一想到“点检作天子”的民谣,心里就很不自在,于是不久就调慕容延钊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并乘机撤销殿前都点检一职,将统领禁军的大权收归自己掌握。

 

一天,太祖召见谋臣赵普,询问治国的良策,他说:“自唐朝末年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先后改换了八个姓氏,战乱频仍,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局面呢?朕想使国家摆脱战争,达到长治久安,不知你有何良策?

 


赵普回答道:“陛下深谋远虑,提出这一建议,真是国家的福气啊。唐末兵革不休,战乱频仍,根本原因就在于方镇势力太大,君弱臣强。现在要想革除这一弊端,唯有削夺方镇的权力,限制他们的财力,收编他们的精兵,只有这样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宋太祖听了若有所思,当时,宋太祖的心腹大将石守信、王审琦等因拥立之功而执掌中央禁军。宋太祖对这几位心腹大臣也同样极不放心,唯恐他们故伎重演,唆使部下黄袍加身,将自己取而代之,于是他决心想办法削去石守信等人的兵权……

 

这一天,太祖晚朝,处理完国事以后,太祖对石守信、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几位领兵大帅说:“爱卿等留步,朕今晚在偏殿设宴,与卿等共赏明月,尽君臣之欢。

 


几位节度使受宠若惊,欣然入席,君臣围案而坐,觥筹交错,接杯换盏,看太祖满面春风,尽情畅饮,谈古论今,兴致极高。石守信等人见如此,也就逐渐忘记了君臣礼仪,与赵匡胤畅怀豪饮。

 

太祖见几位大臣如此投入,察觉时机已到,便借着酒性,突然话锋一转,长叹一声道:“朕若无你们等拥戴,哪有今日?但身为天子,实在不如你们在外当节度使快活。朕自受禅以来,从未有一夕安眠。”

 

石守信等一听,连忙离座问道:“陛下何忧之有?”

 

太祖又叹了一声,说道:“朕与卿等乃患难之交,不妨直言告诉你们,朕时常忧虑这皇帝的宝座是否稳当。

 


石守信等一听此言,不觉又惊又虑,便伏地叩首道:“陛下何出此言耶?现在天下一统,君臣的名分又已经稳定,还有什么人敢生异心呢?

 

赵匡胤直言不讳:“朕知卿等忠心,绝不会背叛朕。但倘若卿等部下贪图荣华富贵,暗中怂恿,一旦发生兵变,黄袍加身,卿等虽不欲为,也难违众意,就像当年你我陈桥兵变那样。

 

石守信等人听完太祖的这一番话,才恍然大悟:原来太祖所虑,正是我们手中的兵权。他们长期跟随太祖,深知太祖不仅是一位威武雄豪之人,而且也是一位深谙谋略的权谋大师,更深知他顺者昌、逆者亡的特点。

 

既然赵匡胤已经把话挑明,如果不听从太祖安排,定遭不测之祸。

 


于是石守信等便跪拜于地哭着说:“臣等愚不及此,乞陛下哀怜,指示一条生路。”

 

太祖见这些功臣正如自己预料,心中非常高兴,便说道:“人生匆匆,如白驹过隙,生老病死,实难预料。故生时当多积金银,及时行乐,方不虚度此生,也可造福子孙。卿等不如解去兵权,多买良田美宅,歌童舞女,日夕安乐,颐养天年。朕与卿等约为婚姻,世世亲睦,上下相安,君臣无猜,这样岂不是两全其美?!”

 

石守信等武将见太祖虽然削夺其兵权,却并没有恩断义绝,而是恩赏有加,连忙拜谢道:“陛下怜臣等一至于此,正所谓生死而肉骨!”于是大家欢喜而散。

 


次日,石守信等人纷纷上表称疾,请求罢去兵权,宋太祖一一准奏。就这样,宋太祖在杯酒谈笑之中,便巧妙地削夺了这些开国元勋对禁军的统领权。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解除了石守信等人对禁军的统领权后,又开始着手解决地方节度使的问题。于是他故伎重演,想利用同样的办法,召永兴节度使王彦超、安远节度使白重赞、保大军节度使杨廷璋等同时入朝,赐宴后花园。

 

当酒宴正浓时,太祖举杯对这些节度使说:“卿等皆国家旧臣,长期镇守边镇,风沙雪雨,辛苦至极,但这并不是我优礼贤臣的本意。朕今召卿等归朝,欲使卿等安享富贵,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说者有意,听者有心,王彦超立即品出了太祖这番话的真实用意,立即离席跪奏道:“臣素乏功劳,蒙圣上恩宠,叨占节度使重职。今已年老腐朽,请准老臣解甲归田,以享天年。”

 

赵匡胤见王彦超对自己的意旨心领神会,非常高兴,大大夸奖了他一番,并予以恩赏。

 

可谁知节度使中有一位名叫武行德的人,为人耿直,且不懂人情练达,他居然不明白太祖的用意,反而以为太祖真的抚劳边镇,于是便滔滔不绝地夸耀自己的战功,表白辛苦。

 

太祖冷笑一声,打断他的话,说道:“这些都是前代的故事,也不值得再提起了吧。”武行德自讨没趣,只好灰溜溜地退了下去。

 


次日,太祖下旨,革去武行德等人的节度使之职,唯有王彦超留任如故。为了从根本上铲除节度使割据一方的弊端,紧接着太祖便采纳赵普的计策,“夺其权柄,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所谓釜底抽薪,就是使地方节度使完全被架空,丧失与中央对抗的实力。节度使虽然被剥夺了权力,但军队还得由他们掌握,南征北战更少不了他们。

 

为了进一步控制武将,太祖思来想去,决定对武将采取“用其长技,厚之以财,限之以权,警惕其变”的谋略。

 


公元974年,宋太祖决意征南唐,任命曹彬为西南路行营都部署,潘美为都监,率十万大军南征。为激励曹彬征战,临行前,太祖特地为他举行壮行宴会。

 

太祖对曹彬说:“江南之事,朕就托付给卿了,切忌暴掠生民。”又亲赐曹彬尚方宝剑一把,说:“十万大军由卿一人节制。凡副将以下不听命者,可先斩后奏。

 

宴会后,太祖又私下对曹彬说:“卿若攻克江南,活捉李煜,朕定封卿为相。”当时副将潘美在一旁听得仔细,出朝后便向曹彬预祝官运亨通。

 


可曹彬早已看透了太祖的用意,便笑着说:“此次出师,上赖祖宗庇护,下靠众将士奋勇拼杀。我虽为统帅,如果有幸获胜,也不敢居功自傲,宰相之职,位极人臣,岂敢觊觎。

 

潘美说:“天子无戏言,攻下江南,自当加封。”

 

曹彬却不以为然地答道:“攻下江南,还有太原。”潘美仍然似信非信。

 

第二年,曹彬就攻克江南,俘获南唐后主李煜,凯旋回朝,向太祖奏捷。太祖见曹彬果然不负所望,大获全胜,心里十分高兴,但一想起自己对曹彬的许诺,不觉犯难了。

 


他认为宰相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任最重,不能由武将担任。如果拥兵权者为相,军政大权操于一人之手,肯定会影响皇位。因此决不能封曹彬为相。

 

于是他和颜悦色地对曹彬说:“朕本想任将军为宰相,但而今北汉未平,待将军攻平北汉后,自当加封。”

 

这样的结果也正如曹彬所料,赵匡胤果然食言,背约失信。潘美与曹彬相视,会心一笑,二人的表情正好被太祖瞧见,便追问原因。

 

潘美便将前次二人所言如实禀报。太祖听后,也颇有内疚之色,便赐曹彬50万作为补偿。曹彬退朝后自我解嘲道:“人生何必做宰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而已。”

 


以非常手段夺取权利的人,往往对自己的统治能否巩固特别关注,深恐别人也用同样的手段夺走他们的权利。

 

违背了伦理道德的人,尽管他们用各种方法掩饰,但只不过是为自己披上一层又一层合法的外衣,因此产生多疑、猜忌的心理,采取极端手段诛灭那些参加夺权的知情者,甚至范围更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