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 国家癌症中心主任、 中国科学院郝捷院士 在《中国肿瘤的现状和趋势》 主题发言中说: 中国发病前十位的恶性肿瘤中, 男性胃癌发病率居第二位, 结直肠癌居第五位, 女性结直肠癌居第三位, 胃癌居第四位。 徐医附院肿瘤内科副主任高超、汪海岩主任医师提醒,中国是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高发国家,发病率占全球42%。“这和人们的饮食习惯紧密相关,吃好每一餐是预防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最好方式,建议40岁以上健康人群最好能做一次胃肠镜筛查。” 据了解,消化道恶性肿瘤作为一种全身性的疾病,仅依靠单个学科、单一治疗手段是难以治愈的。徐医附院肿瘤内科联合多学科、多种治疗手段,成为区域消化道恶性肿瘤个体化、精准化、规范化治疗的医疗高地,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明显延长了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 A 胃部肿瘤 .依托“肿瘤基因检测中心” “不放弃任何可以精准化治疗的机会” 陈先生家住沛县,今年60岁,胃部肿瘤术后发生了肝转移,徐医附院东院肿瘤内科的专家团队为他进行了基因检测,检测结果为阳性,通过服用靶向药物,目前陈先生的肝部病灶已经得到好转,病情稳定。 徐医附院东院肿瘤内科副主任高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几年,我国的胃部恶性肿瘤发病率逐渐上升,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号称第二大肿瘤。” 高超主任说,胃部恶性肿瘤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立体化战斗,效果优于单打独斗。“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等情况,综合采用手术、化疗、放疗、免疫治疗、中医中药治疗、介入治疗、微波治疗等手段,较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遗憾的是,不少来就诊的患者病情已发展到晚期,失去手术机会,只能选择放疗或化疗。 随着肿瘤遗传学和基因组测序技术的进步,多项研究已经表明胃癌的分子分型在用于个性化治疗时显现出较大优势。依托徐州医科大学“肿瘤基因检测中心”,徐医附院肿瘤内科根据复发转移患者的病理分型,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从而实现肿瘤的精准医疗。 据高超主任介绍,精准医疗是以个人基因组信息为基础,为病人提供最优化治疗方案,通过精准的检测及规范化靶向治疗,不仅避免了传统化疗、放疗等手段对患者的地毯式轰炸,同时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机会和生活质量。“我们不会放弃任何可以精准化、个性化治疗的机会。”高超主任说。 早期发现,治愈率高达95% 40岁以上人群最好能做一次胃肠镜 关于胃部肿瘤发病原因,高超主任表示,饮食不健康是主要因素。“我国很多地方的人喜欢吃腌制食物,像臭豆腐、泡菜等,含盐高又不新鲜;喜欢吃滚烫的食物,像热粥、热汤,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少。另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也可能引发胃部肿瘤。” 高超主任提醒说,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是构筑预防胃肠道肿瘤的第一道防线。 消化道肿瘤能早期发现吗? 可以。 高超主任介绍说,胃部恶性肿瘤高发国日本,由于全民普及胃肠镜筛查,早期发现率高达70%以上。“但遗憾的是,由于国内体检未将胃肠镜筛查纳入范围,加上大部分人不重视体检,等到有了症状才去检查,中国目前早期发现率只有10%-30%。” “肿瘤不可怕,关键在于早发现。”高超主任表示,如果能在早期筛查出消化道肿瘤,治愈率可达95%。高主任说,多数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一般都无症状,有的可能有炎症、溃疡等,但属非特异症状,因此千万不要等到出现消瘦、呕血、便血、黄疸等医学上称之为“报警症状”才做内镜,这时往往为时已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高主任提醒,40岁以上的普通人群,应做一次胃肠镜检查,有风险因素时,还应定期复查。“另外,有家族病史,处于疾病高发地区,有慢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包含这些因素的都属于消化道肿瘤高危人群,要定期做筛查,千万不能等到晚期出现症状再去检查。” B B 肠道肿瘤 基因分型不同,部位不同,预后不同 “了解充分,制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李先生今年66岁,以前在食堂工作,2年前出现肚子痛症状,“当时觉着可能就是肠炎没放在心上,一直只是打打吊水,虽然挂完水后症状减轻,但是没过几天肚子又会接着疼。”于是李先生来到徐州,经过检查,被确诊为结肠肿瘤,当时立马进行了手术治疗,考虑到经济因素,他没有吃药打针进行巩固。 没想到一年后,又复发了,李先生四处打听,最终决定在徐医附院东院肿瘤中心进行手术,根据病情的需要,李先生又接受了化疗,“那段时间病情得到控制,治疗效果不错。” 恶性肿瘤的发展速度和变化很快,接受化疗一段时间后,李先生又出现了骨及多个脏器转移,他们赶紧找来多学科联合的专家团队,根据李先生的具体情况,对病情进行评估,对他进行化疗加靶向加局部放疗的综合治疗。目前该患者生活质量良好。 徐医附院肿瘤内科汪海岩主任介绍,近年来,结直肠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来肿瘤内科就诊的患者中,大多数属中晚期病例。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中晚期结直肠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较低。“晚期结直肠肿瘤基于原发部位的不同,分为左半结肠肿瘤和右半结肠肿瘤两大类。由于二者的胚胎起源不同,生物学特性不同,基因分型不同,预后也不同(右半差于左半)。因此需要更多地了解病人的具体情况,行多个肿瘤基因的检测,才能制定出最适合病人的治疗方案。” 以前“病人跟着医生走”,现在“以病人为中心” 多学科综合治疗新模式,让患者最大获益 记者了解到,徐医附院东院肿瘤内科接收的病人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复发转移的病人,由于已经扩散,他们采取姑息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期,减轻患者的痛苦,时刻根据病人的病情,联合多个学科综合治疗。 另一类是转化治疗的病人,虽然他们是晚期患者,暂时无手术机会,但是可以先通过转化治疗,一旦出现肿瘤缓解,有根治性手术机会,即进行手术,术后继续化疗或加靶向治疗,进一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肠道恶性肿瘤作为一种全身性的疾病,仅依靠单一学科、单一治疗手段是无法治愈患者的,需要联合多种治疗手段、联合多个学科才能让患者最大获益,延长患者生存期。”汪海岩主任指出,以结直肠癌肝转移为例,和既往单纯内科治疗相比,通过内外科等多个学科紧密合作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患者5年生存率大大提高。 记者了解到,在肠道肿瘤的治疗上,徐医附院东院肿瘤内科一直致力于个体化、规范化的综合治疗新模式,在还没有正式提出多学科综合治疗(MDT)的概念时,他们已经开始实践。在治疗过程中,他们会根据病情的需要,联合胃肠外科、肿瘤外科、肝胆外科、放疗科、病理科、介入科、影像科等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和个体化治疗。 “以前的就诊模式是病人跟着医生走,而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是以病人为中心,专家组成员围绕病人当时的情况来进行讨论,病人需要什么就给他提供什么,从而决定诊疗方案,能够有效避免不规范治疗,让患者最大获益。”汪海岩主任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