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私募基金的“缩减份额法”

 云中仙圣 2018-01-01

假如我净值1元时买了某私募基金100万元(也就是100万份), 基金的提成比例是20%,当净值涨到1.2的时候收取提成,超额部分1.2-1 = 0.2元,提成0.2*20% = 0.04,如果是按“净值法”,投资人在被提成业绩后的实际资产是100万份*(1.2-0.04) = 116万元(不考虑其它管理费等)。这时候对外公布的净值是1.16。

如果按“缩减份额法”提成,提取的份额就是 0.04/1.2*100万份 = 3.33万份,投资人还剩下(100-3.33 = 96.67万份),投资人被提成后的实际资产是 1.2*96.67 = 116万(貌似和净值法没大的区别),这时候对外公布的净值是1.2。

但是!! 净值的差异以及提成的频率,会导致最终的巨大差异。 一般业绩提成,会有高水位法或者清盘法,所谓的高水位法,就是只有净值超过前期的净值才可以提成。

比如净值从1元做到1.2元提取过一次,下次只有净值超过1.2才可以再次提取。如果按“净值法”提,提完以后净值变成了1.16,下次必须净值超过1.2才能提,对投资人至少能确保是赚钱了的。 假如涨了3%,1.16*(1+3%)=1.195,此时就不再提成,基金的净值是1.195。

但如果是“缩减份额法”,由于之前公布的净值是1.2,假如也是涨了3%,基金管理人此时照样对你提成(实际上扣除上次被提取的份额,这个3%的涨幅并没能给基金持有人带来“高水位”的收益)。1.2*(1+3%)=1.236,超额部分为0.036,提成比例为0.036*20%=0.0072,提取的份额就是0.0072/1.236*96.67万份=0.56万份,这样基金持有人的实际份额就变成了96.67-0.56 =96.11万份。 而此时基金对外宣传的净值是1.236。

反复几次下去,“净值法”与“缩减份额法”的差距就会非常明显。 而且更恐怖的是,据说有些基金是每个月提一次,这就对“缩减份额法”的计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为被提成的部分不反应在它的净值中,逐月提成,投资人手里的份额会越来越少,虽然基金对外公布的净值很漂亮,但持有人实际的份额乘以净值,最后赚了多少钱,只有自己知道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