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叙文构思之悬念法

 老刘tdrhg 2018-01-01



“悬念”,作为记叙文“尺水兴波”的常用技法之一,已被谈论得很多。下面只说悬念法运用中的两个具体问题。


一、层层设疑,倍增魅力


层层设疑,一般包括三个环节:一是设下“谜面”,即提出一个悬而未解的问题;二是发展悬念,即利用“悬”而有“念”的因素使读者急于求解;三是拨开疑云,即真正揭示“谜底”。其中的“发展悬念”,可细分出两种情况:


一是搁置旧悬念,再添新悬念,多个悬念叠加,有效强化作品吸引力。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就连设两大悬念:陆虞候、富安、管营、差拨四人在店中密谋后鬼鬼祟祟离去,看到他们如此神秘地离开,我们不禁会产生一系列疑问:他们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是否与林冲有关?这个阴谋将如何实施?林冲的命运将会怎样?这就让情节的发展具有了极强的悬疑色彩。但接着下文并没有解决这些悬念,而是将其搁置,转而描述林冲的活动——买了把解腕尖刀,“前街后巷,一地里寻仇”。该举动让小二夫妇“捏着两把汗”,也让读者捏起了“汗”。接着写林冲被管营叫到点视厅,“拨我去大军草场管事,却如何”“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强化了我们的阅读期待:管营这么安排到底有何用意?故事将向何处发展?旧疑未解添新疑,前后文的悬念一环套一环,构成了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二是才揭旧悬念,又布新悬念,悬念纷至沓来,始终牵扯读者的心。如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开头描写大年三十深夜十二点,母子三人才走进北海亭面馆吃面,而且是三人合吃一碗。三人的境况为何如此艰难?这个谜团在一开始就引发了读者强烈的好奇心。接下来写一年后三人二吃阳春面,对谜团还是不加解答,反而进一步蓄势。直到第三年三吃阳春面,才通过三人的对话描写,交代了三人所遭受的厄运。但作者仿佛嫌悬念布设得还不够充分,于是在揭开前面的悬念后,又写了母子三人十年没来吃面,由此产生新悬念:怎么不来吃面了呢?过得还好吗?……直至篇末,读者紧悬的心才终于放下。由于悬念的接踵而至,使得作品曲折、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层层设置悬念应注意:第一,设悬要根据情节的发展和全文的结构安排而定,如果脱离了这些就会显得虚假,也就失去了设悬的作用。第二,设悬要早,解悬要迟。设悬早,抓住读者就早;解悬迟,就能从容地叙述事件与表现人物,使文势跌宕起伏。



二、独运匠心,妙解悬念


解开悬念,是个很有讲究的问题。比如,假若开篇一并设下两个悬念,那么这些悬念的“谜底”该如何亮出呢?相关方法至少有二:


其一,一石二鸟,以一事解二疑。如冯骥才的《认牙》,开篇这样写:


治牙的华大夫,医术可谓顶天了。您朝他一张嘴,不用说哪个牙疼、哪个牙酸、哪个牙活动,他往里瞅一眼全知道。他能把真牙修理得赛假牙一样漂亮,也能把假牙做得赛真牙一样得用。他哪来的这么大的能耐,费猜!


华大夫人善、正派、规矩,可有个毛病,便是记性差,记不住人,见过就忘,忘得干干净净。您昨天刚去他的诊所瞧虫子牙,今儿在街头碰上,一打招呼,他不认得您了,您恼不恼?要说他眼神差,他从不戴镜子,可为嘛记性这么差?也是费猜!


两段文字均用“费猜”收尾,以两个悬念(医术为何高超、记性因何极差)兴起波澜,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主体部分只叙一事(巡捕房侦探向他打听一个面部特征明显的抢劫要犯,但他全无记忆;后来他通过牙齿认出逃犯,立马跑到巡捕房报告),将两个“费猜”全部解开。最后,文末写道:


华大夫哈哈大笑,说:“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

……


这事传出去,人们对他那费猜的事就全明白啦。他记不住人,不是毛病,因为他不记人,只记牙;治牙的,把全部心思都使在牙上,医术还能不高?


小说一箭双雕,一下子消解两个悬念。这样处理用笔集中,并巧妙地形成前后照应,有利于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作品主旨。


其二,分步骤解疑,含而不露。如刘燕敏的《邻居家的保姆》节选:


市政府外事办招聘三名公务员,测试的内容是英语和本市历史文化。结果一位外来的打工女以第一名的成绩入选。新闻部门获知这一消息,非常感兴趣,于是我们看到如下一篇对话:

……


这次考试,本市的历史文化知识你考得相当好,据我们所知,你来这儿才生活了两年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你怎么积累了这么多的知识?


我离开九江时,在火车上遇到一位幼儿教师,她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她说她班上有一个女孩,这个女孩的妈妈被洪水冲走了,可是她怎么都不相信像她妈妈这样的好妈妈会淹死……听到这个故事,我想,我为什么不能以妈妈的名义给这个女孩写一封信呢?……


信发出之后,我果然收到这所幼儿园的回信,他们说孩子接到妈妈的信非常高兴,她把这一消息几乎告诉了幼儿园的每一个小朋友。由于我一直不能回去,她就问我,路什么时候能修好,我离她到底有多远,我在的地方好吗?为了尽量安慰孩子,我就把本市的风土人情介绍给她,打工之余跑遍了本市的所有景点,抄录了所有的介绍和题记。这次能考出好成绩,应该感谢我这位名义上的女儿……


我在报上看了这篇报道后,发现上面配的照片有些面熟,就去问对门西语系的王教授。老教授脱下眼镜审视了一会儿,说,对!就是那个江西女孩,不过,这两天她回家看她女儿去了。


文章首段写“测试的内容是英语和本市历史文化”,结果外来打工女“以第一名的成绩入选”,接下来的采访只回答了其中一个问题——“历史文化知识”为什么“考得相当好”(借此表明无私奉献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回报),而末段才通过交代她在西语系王教授家当保姆,含蓄有味地点明她外语好的原因(间接赞扬了勤奋好学、积极上进、不甘平凡的精神)。



来源 | 《语文报·高考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