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亲的红十字旗帜

 天下文学文摘报 2018-01-01

父亲离开我们已四十年。四十年来,他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医风一直鼓舞着我。在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的今天,我更加钦佩父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事迹。

父亲叫胡旺金宝,蒙医大夫,行医几十年。他医风独具,医技精湛,医德高尚,在方圆百公里的科尔沁左中西部大地享有很高的威望。当地老百姓称他为宝日很额木其,即“神医”。

父亲医风独具。父亲生前在舍伯吐卫生院工作,除了少量时间在卫生院出诊之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行医。他有一面红十字旗帜,走到哪里带到哪里。每到一个村就是一个医疗点,父亲住上若干天,把该村和附近新老患者一一诊治。

回到家后,父亲把旗帜挂在房顶,昭示自己已回家。村子里和附近村屯的患者很快集中到家里。

骆驼和马匹是父亲行医的主要交通工具。在我们家大院中间立有一个高高的石柱,用于栓骆驼和马匹。院落内还有木桩,用于栓牛和驴。父亲出诊路途遥远和带的药械多就骑骆驼;患者病重,时间紧就骑马。骆驼有两三头,马常备有四五匹。这些交通工具都是各地奖励父亲用的,可以不断更换。那时,我们家门前常常门庭若市、车水马龙。


​    红十字旗帜是父亲为人民服务的象征,是战胜病魔、所向披靡的
“苏力德”,是广大患者心中的丰碑,是医患之间的纽带,是他为人处世的独特风格。

父亲医术精湛。他从小在哲里木盟胡力海寺庙学蒙医。由于开始用藏文学习经典蒙医著作,所以基础较扎实。后来他在很多具体治疗方面又独具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父亲非常注重辩证施治、药物内疗和针灸外疗的结合,主治疗药和辅治疗药相结合。在针灸等外治疗方面,不但挖掘传统的外治疗方法,而且将针灸、放血等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父亲治疗疾病药量足,敢于探索新方法,实施逆向疗法,如寒热时灸疗,血虚时放血等,以毒攻毒。父亲之所以有“神医”之称,就是因为有很多清湛而独特的疗法应用于临床并收到很高的疗效。父亲在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无论在日常工作岗位上,还是被派遣到红山水库、07402工程指挥部,都获得过很多嘉奖。父亲在行医生涯中从死亡线上拉回了多少人的生命,无法统计。

一九五二年,父亲参加全盟第一次蒙医专业考试,获得了哲里木盟行署盟长王色音巴雅尔签名颁发的《行医证书》。

老百姓说,没有胡大夫治不好的病,放进棺材里的“死人”也会被他治活过来。

父亲医德高尚。父亲为人憨厚,心胸豁达。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是他终身遵循的做人原则和职业道德。父亲从不以名医自居。相反,他为人谦和,平易近人。父亲对待患者从来视病情的轻重缓急,而不看病人的贫穷贵贱。那时正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天灾人祸频发的年代。治病需要钱,但恰恰大部分农村牧区患者没有钱治病。父亲常常赊账垫资,甚至大部分由他买单,因此,在舍伯吐卫生院欠下了一堆债务。

父亲常年奔波四方。由于他服务的范围涵盖附近几个乡镇,一走就是几个月回不了家。母亲里外一把手,子女七八个,生活也不比别人强多少。父亲不但管不了多少家事,工资也很少往家里拿。父亲偶尔回家,父母两个人打架是免不了的事。

父亲救死扶伤的责任心和他善良的人格、家乡缺医少药、老百姓健康状况极差的现实,促使他日夜操劳,忘我地工作。

在历次“左”的运动中,由于喇嘛和骑兵身份,父亲都是被整的重点对象。尤其在“文革”中,父亲惨遭迫害,受尽了苦头。自“文革”开始到一九七三年,一直在舍伯吐公社或卫生院被批斗和劳动改造。期间,他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和心脏病。一九七三年父亲被释放出来,此时年近六旬,被摧残得遍体鳞伤,全身疾病。他百般珍惜来之不易的自由和工作,不顾一切地投入到了终身追求的为人民服务当中。

有一年夏天,父亲应邀赴07402修路指挥部行医,在一次出差途中摔伤腿骨骨折,赴甘旗卡治疗,冬天回家疗养。回到家之后,虽然腿骨伤尚未痊愈,父亲仍然没有停下为人民服务的脚步。他克服腿伤和疾病带来的困难,坚持走村串户看病。母亲焦急万分,常常劝他注意休息,但却无济于事。一九七四年初春的一天,父亲去诊治一位患者忙碌了整整一夜,把生命垂危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救回来,第二天凌晨疲惫地回到家,还没来得及吃早饭,便脑溢血发作,三天后离开人世。

一位老百姓哭着说:“老天爷,可不能让胡大夫走,需要命有我们……”

在周围村屯里,虽然父亲那一代人基本都离开了人世,但他们的后代依然铭记着父亲的恩德。每到清明节,仍有很多人自愿去父亲的墓地扫墓,代表他们的长辈表达对父亲的衰思和怀念。父亲的一生是戎马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为当地百姓造福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父亲没给我们留下任何物质财富,但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父亲高大威武的形象,必将永存我们的记忆,思念到永远。

“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光荣灯曾让我们骄傲,必将照耀我们心灵,光荣到永远。

“为人民服务”的红药箱曾让我们崇拜,必将鼓舞我们意志,努力到永远。

红十字会旗帜曾让我们敬重,必将激励我们的精神,前进到永远。

父亲的红十字旗帜永远飘扬在我们心中!

作者:胡满达

摘自《通辽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