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长专栏】NEBS建校纪实(七) ——我想办一所鲜花盛开的学校

 独坐酒巷 2018-01-01


学校墙上挂什么

1

    在学校的建筑物上,把学校的一些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等,以文字或其他形式,彰显、宣示出来,是比较流行的做法。在一些学校,好像内容越来越多,字体越来越大。我看到的最厉害的,是所有建筑物墙上,基本被各种标语、口号覆盖,道路上也挂满横幅,路灯上也挂上了各种小一号的标语。尤其是主体建筑上,一定有一两句最大、最响亮的话,宣示着学校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我曾去过一所名校,走进大门后,路面上也用一米见方的大字,是那种很响亮的口号,一路铺向学校的深处。来宾们从路上走过去的时候,很自觉地分列两边,不忍心从字上直接踏过去。倒是本校的学生和员工,很自然很大方地直接在大字上走着。

    我知道,这是学校在营造文化氛围。这种方式最直接,最有冲击力,应该是有效果的。简单地说这种方式不好似乎也不合适。但就我个人风格而言,我肯定不喜欢,我喜欢更为内蕴一点的风格。就NEBS而言,如果在这样英伦风格的建筑物上,悬挂上这种直接、凌厉的标语口号,我也觉得会很难相融。从2016年9月学校落成开始,有许多领导、朋友、同行到学校来看过以后,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最后都会给我提一个意见,说我的墙上文化不怎么样,建议我把那些在口头上说了无数遍的办学理念之类,都“上墙”。

     实际上,我已经无数次策划“上墙”这件事。但当我把这些东西在脑子里想像着过一遍的时候,每次都下不了这个决心,我内心深处有一个东西一直在质问我:学校办学理念非要上墙不可?

       什么叫“上墙”?就是用文字的形式把我的办学理念直接宣示出来。它的好处,是让师生知晓让师生每一天都接触这些理念。“知晓”学校的理念是“理解”学校理念的第一步,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是不可或缺的。但“知晓”非要用“上墙”这种方式不可吗?有没有别的方式?而且,比知晓更重要的是理解。“上墙”可以帮助师生“知晓”,但对师生“理解”有没有帮助,我还真表示怀疑。因为“理解”是让理念深入师生的内心。这种宣示于墙上、以标语口号威势于师生,即使最后真的被师生所知晓,我觉得价值也大打折扣。以威势把理念压入师生内心,我不想这样干!别以这样“硬是没有商量”的态势呈现给我任何东西,哪怕这是好东西;也别这样给我压迫感好吗?让我放开自己的心门,然后让你这些伟大的思想,自然而然进入我的内心好吗?也许我在理论上不好解释,但当我走进一所学校,感受着这种扑面而来的宣示感,我的感觉并不好,有的时候会反感。我觉得,学生也一定有这种感觉。我不想让学生对我的学校有畏惧感,我也不想让我的老师有一种“这里有权威,我们要服从”的这种感觉。

       这种声音越来越强烈,所以我最终没有选择“上墙”。现在大家来到我们的校园,在学校的建筑物外墙上,除了楼号门牌,别无其他。当然在学校有大型活动的时候,总会有一些通知,或需要提醒来访者的,我都用那种立式的可移动的告示牌,反正不“上墙”。所以曾有同行来学校走了一圈,然后说,你这个学校给人好安静的感觉。我想,可能就是因为我没有把这些东西“上墙”。

      我的总的想法是,学校建筑外墙,就让它作为建筑自己诉说自己吧。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们没有必要去破坏掉音乐本身的节奏。

       当然,学校建筑有外墙,也有内墙。学校外墙什么都不挂,那室内的墙壁呢?我曾考察过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的学校,深深被他们的走廊上、教室里、会议室墙上丰富多彩的图片、文字、饰物所打动,我还写过一篇文章专门介绍。那我自己的学校,可以往上挂什么呢?实话说,犹豫了好久。最后的决定是:没必要统一规定,交给老师们、孩子们,他们愿意往上挂什么就挂什么,愿意怎么挂就怎么挂。我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老师们、同学们大部分都是挂孩子们自己的作品。这就对了!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学生不断地有新作品出来,所以墙上的东西经常变。于是后勤部门在所有教室、实验室、宿舍、走廊上都钉上大块的软木板,孩子们张贴自己的作品的时候,就更方便了。

       在一些公共场合,室内的墙上一遍空白肯定不好看,那挂什么呢?挂照片。我们告诉孩子们,可以把自己与爸爸妈妈的合照挂上去。我们鼓励老师把自己的绝美照片交上来,我们集中挂到学生要经过的地方,学生们争着来“瞻仰”老师们的美照,找给自己上课的老师,看到老师们的另一面,兴奋得很。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我最喜欢的一张学生照片”活动,都是老师自己在平时抢拍的,我们统一制作出来,挂在学校会议室、接待室的墙上。把照片简单地往墙上一贴,显得不郑重,所有的照片,都是用木质的镜框框上,郑重其事地用钉子挂在墙上。我发现,来学校参观的领导、同行、家长,每次都很认真地看上半天,有的时候还要找我或其他老师询问这照片背后的故事。哦,这个墙上文化真正起到了作用,它传达了具体的信息。

       最近,我看了李镇西老师的一篇文章,说他到成都武侯实验中学后,就想办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我想说,我在NEBS,就想办一所安静的学校。教育,中国的教育,现在最需要,不是喧嚣,而是安静。让我的学校的老师安安静静教点书吧,让我的学生安安静静读点书吧。我这个校长,也只想安安静静地读书、思考、实践和写作。虽然我也知道,在目前这种大环境下,我实际上是难以真正做得到绝对的安静的,但至少我们自己不要制造喧哗。中国教育,努力保持内心的平静,比什么都重要。

       如果是这样,我自己打算先从墙上文化做起。

 我想办一所鲜花盛开的学校

2

       理想中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呢?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林子间,有一些小木屋,孩子们在这些小木屋里上课,晚上,就住在这些小木屋里。鲜花映照着孩子的脸庞,温暖着孩子们的心,我们当老师的,穿梭其间,静静地看着孩子们。就是这个样子的。但一听就知道,理想是够理想了,但估计难以做到。上海寸土寸金,成荫绿树,我没有那么多地。学生的教室、宿舍,都用小木屋?估计消防局的兄弟们会找上门来。不防火,不安全呀。

 

       但我觉得,学校就应该是这样的。我舍不得这种美好的设想。我做不到绿树成荫,鲜花盛开,但至少要把这个味道做出来。我想到的第一件我可以做的事,就是在学校的一些关键的地方铺上木地板。我找到的第一个地方,是两栋学生宿舍和专家楼之间的一块空地,这是学生每天从教学楼回宿舍时必须经过的地方,一边是学校的小超市,一边是学生宿舍的小花园,中间这一块,铺上木地板,每天学生去上课,或者下课了回寝室,走过一段原木地板,是不是有亲近自然的感觉?后来就按这个想法,把这里铺上木地板,效果果然不错。木质的东西与水泥的东西,真的感觉不同。学校有一个下沉式广场,本来想,从上到下,全部铺防腐木地板,但工程方的人说,崇明这个地方雨水多,下雨的时候水流得不畅的话,会有积水,如果是木地板,今后可能会泡在水里面。那就把广场周边,全部铺以木地板。中间种了十几棵大树。还有一小块不规则的地方,就是学校中心洗衣房前面。学生每天都要送衣服来洗衣房的,人来人往,铺草皮是不行的,但在这里铺上大理石,感觉不好,因为旁边就是运动场,往右边则是学校里的一条小河。我们还是按照“亲近自然”的想法,把这里铺上木地板,效果一下子就出来了。小学部一楼,走廊上全部是延伸出阶沿的木地板,孩子们一走出教室,就踏在木质地板上。当然,在国际部,则有一块更大的空地,也全部铺上了木地板,效果更好。我曾在一篇写学校的桂花树的文章里写到过。这里就不重复了。

       小木屋的理想,被迫用室外木地板来代替,心里多有不甘。后来,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房地产广告,在小区一些比较僻静的地方,花木比较茂盛处,有一些两米高的小木屋。原来很呆板的僻静角,有了这样一个小木屋伫立在那儿,整个环境就生动起来了。估计这个设计师心里也有一个如我一样的木屋情结,现在通过这个办法来实现万分之一。哎,我的学校也可以照这个样子来它十几个。我们马上请了一家木制品公司的工人师傅,到我们学校现场制作了10个。这样的小木屋主要是起营造意境用的,它与环境的衬托非常重要。那一天,我亲自指挥工人师傅把它们安置在学校的各处,我选的都是花木葱茏的地方,背景都衬着树木或草地,与整个环境形成一种呼应,一种点缀的作用。那一天天气也特别好,我随手拍了一些照片,发在微信圈里,请大家猜这是作什么用的?猜的五花八门,倒还真有人猜中了:这没有什么用,就是起装饰作用的。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这是满足我心目中的一个梦想,让孩子们在小木屋里学习生活。虽然这些小木屋并不能真的用,但看着心里也舒服呀。

       小木屋就这样了。那么,鲜花盛开呢?

       鲜花盛开是有可能做到的。第一,它并不需要成片成片的土地,它可以以盆花的方式存在。第二,鲜花可以以各种形式摆放,可以摆在花架上,也可挂在栏杆上,甚至墙上。第三,它可以移动,可以用在不同的场景里,需要的时候,也可以摆放在室内。

      过去没有研究过花花草草的事。找来资料一看,这里面名堂多得去了。单说形式,花盆是最常见的,还有花瓮、花箱、花车、花架、花篮。花瓮现在在一些小区、公共绿地慢慢多了起来,但它主要是起点缀作用,不能太多,另外要衬着绿地花草。我和学校花匠一起商量,摆了三组,分别在进校门内的草坪、教学楼小花园和下沉式广场旁边绿地。学校一下子有了生气。

      花车是特别有情趣的一种鲜花摆设,一个车箱配上四个车轱辘,车箱里盛放着大朵大朵的鲜花,非常茂盛,热烈。这种花车要放在比较精致的地方,周围环境整洁,尽可能开宽一点效果才能出来。我们先在学校大草坪上安放一大花车,整个大草坪就生动起来了。然后在下沉式广场中央也放了一樽。下沉式广场底部是大理石铺设,整体感觉显得有点硬、有点冷了。但这花车一摆,立刻就亲切的。

      花箱不能孤零零放在空地上,它必须依墙、依栏杆摆放。学校有一条小河,小河岸有铁质栏杆,栏杆底下沿河岸有一个小边沿。在这边沿上,一字摆满花箱,春天里,鲜花倒映在河水里,分外妖娆。小学部教学楼是一座三层楼的楼房,楼下沿走廊柱子各摆一花箱,二楼、三楼走廊外侧,隔一米悬一个花箱,种上有垂感的花草,整个立面很高雅的味道。学校运动场有一司令台,司令台设计的时候有点问题,太高了,这样面对师生有一块差不多一米五的墙面。孩子们做操的时候,集体面对一堵墙,单调而压抑。我在墙上,悬挂了一些花箱,高低错落,嘿,立刻就不一样了。

      花架是可以直接放入室内的。这一回我不用木质的,用铁艺。非常古典的那种。教室、宿舍、实验楼、图书馆,走廊这些地方,都摆放上,门口放两架,办公桌旁放两架,随意放,想放就放,由老师、学生到后勤处去领,就一个要求,谁认领的,谁养护。在我的理想中,最美的是让孩子们走进花海;但是臣妾做不到呀;那就让花走进孩子们中。虽比花海差强人意,但有总比没有强。

      我念大学的时候,也读教育学的。教科书上关于教育、关于学校,有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所谓“教育要适应社会”。但我30多年的教育工作做一下来,有一个非常鲜明的认识:学校不是社会的附庸,学校应该是有别于社会的一块圣地。学校应该是社会的堡垒,教育工作者应该给孩子们一块不同于社会的纯净之地。今后,孩子们可能不一定只到鲜花盛开的地方工作和生活,但在学校,我要教会孩子们,生活是美好的;鲜花盛开,这是母校给你们的生活寓言。

在美这个方面,我坚信:好孩子都是富养出来的。

金鲤鱼

3

       学校一定要有水。最好有自然河流或池塘。如果没有,则不惜代价,凿池蓄水。人遇水则灵,学校怎么能没有水呢?NEBS校园里有水,而且是一条河,河上有桥,两座。据当地人讲,这小河还有名字,曰大通河。河不宽,却深,且绕校园成一个L形,穿墙而入,越墙而去,汇入崇明岛曲折而繁盛的岛上水系,然后直接奔东海而去。这河不充分利用起来,类似暴殄天物。

       但怎么用呢?最初的想法,是全开放式的亲水平台。几乎遭到一致的反对。理由呢?不安全呀。怎么不安全呢?水太深。确实,平均有一米五以上,这个肯定是不安全的,这个险不能冒。所以我的第一步,把小河填浅至60-80厘米。但是,即使是浅至60-80厘米,也还是有风险。征求权威的意见,回答得很客气:不建议做开放式的亲水平台,即使水浅至60厘米,学生也很容易滑入河中,学生既然会滑入河中,就难保不出现意外。说得很在理呀,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所以我也曾想削平河岸,做成缓坡,学生就不容易滑下去了,然后铺以绿草坪,类似剑桥大学的康河那样的,这会别有风味。但到现场一看,不可能,因为离河不到五米,就是学生宿舍,完全没有可能。只好恋恋不舍,放弃了这一浪漫的想法。作为一个浪漫想法的纪念,我还是在靠近学生餐厅的地方,空出了五六米的一段河道,保留了开放式的状态,往河中延伸了一米多建了一个小小的亲水平台,旁边则堆以乱石,乱石后再辅以草坪。为了绝对保证安全,主事的同志还在这段河岸边,树了一个刻有数字的标杆,水深超过60厘米,则以临时围栏围上。

       学生餐厅面向小河这一边是落地玻璃,孩子们特别喜欢坐在这个地方吃饭。有一次我也到这个地方吃过一顿饭,才明白,从这个地方往外看,正好可以看见这一段亲水平台,是有点“秀色可餐”的意思。

       有河有水,怎么能缺鱼呢?水喻灵动,怎么能表现出这个灵动呢?当然是鱼。我的想法很简单:这里有水,买一些鱼来,崇明岛不缺鱼呀,要什么鱼都有,就成了。哪里知道,真要养鱼了,一系列问题都来了。鱼可不是那么好养的。

       养鱼靠水,水要清,水质要稳定,而且要富于营养。找专业人士咨询,回答得很霸气:你要在这条沟里养鱼,而且还是为了观赏,就要把这条沟搞成一个大鱼缸。天,鱼缸我见过呀,那里面好像是有设备的,水质什么的,是由这套设备控制着的,所以才能养那么好看的鱼。但这么大的鱼缸我怎么用什么设备控制呀!我话还没有说完,人家专家就说了:你这种人只会教书!养鱼这件事你不懂的。怎么没有这样的设备呀?我就是做这个设备的。

       接下去的过程总是很复杂的,我现在也说不清楚,总之,水体的进口和出口,都建起过滤坝。整个沟底,全部铺上管道。净化设备,则装于操场司令台下,24小时运作不能停。半个月,水清了。买来金鲤鱼,校园里终于灵气活现了。

       既然是养鱼,养一两条是养,养一千条也是养。养多少为好呢?养多少孩子们看了才有感觉?一千条有点多,就养500吧。一次性投500条,天气好,鱼儿都浮起来的时候,水面上看上去都是金鲤金的彩色身影。孩子们喜欢投食,鱼儿全都涌来,小河边,常听见孩子们快乐的笑声。

       去年暑假,校园里空无一人。但鱼儿却仍游得欢快着哩。河边花箱里花开得正好看。下午时分,我伫立在小河的桥上,看鱼儿汇到到水边的花草边。树影倒影在水面上,随着水波荡漾,鱼儿倒像在树丛中游玩。心里真是喜欢得很。一个学校的校园环境,靠的是一点一滴的积累。在我的校园里,这一汪碧水,这游荡在水中的金鲤鱼,真的不能或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