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概括地说明了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机体脏腑的形态未曾成熟,各种生理功能未曾健全。脏腑柔弱,对病邪侵袭、药物攻伐的抵抗和耐受能力都较低。 清代医家吴鞠通运用阴阳理论,将小儿的生理特点概括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这里的“阴”,指机体的精、血、津液及脏腑、筋骨、脑髓、血脉、肌肤等有形之质;“阳”指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稚”指幼嫩而未然成熟。稚阴稚阳包括了机体柔嫩、气血未盛、脾胃薄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特点、吴鞠通的稚阴稚阳理论,从阴阳学说方面进一步阐明了小儿时期的机体,无论是在形体方面还是在生理功能方面,都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都需要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不断生长发育,才能逐步趋向完善和成熟。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是指小儿的机体无论是在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在生理功能方面,都在不断地,迅速地发育成长。如小儿的身长、胸围、头围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小儿的思维、语言、动作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迅速地提高。小儿的年龄越小,这种蓬勃的生机就越明显。 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脉法》中说“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将小儿这种蓬勃生机、迅速发育的生理特点概括为“纯阳”。这里的“纯”指小儿先天所禀的元阴元阳未曾耗散,“阳”指小儿的生命活力,犹如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二)病因特点 主要表现为外感、食伤、先天因素居多。情志、意外和其他因素也值得注意。 1.外感因素 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若"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的改变,非其时而有其气,便成为导致人体患病的原因,称为“六淫”。由于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又寒温不知自调,因而与成人相比,小儿更易被“六淫”邪气所伤小儿“肺脏娇嫩”,卫外功能较成人为弱,最易被风热、风寒邪气所伤,产生各种肺系疾病;小儿脏腑娇嫩,又易被燥邪、暑邪所伤,形成肺胃阴津不足、气阴两伤等病证;小儿为纯阳之体,六淫易从火化,小儿伤于外邪以热性病证为多。 疫病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其引发的疾病有起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易于流行等特点。小儿之体为“稚阴稚阳”,形气未充,御邪能力较弱,是疫病邪气所伤的易感群体,容易形成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2.乳食因素 小儿“脾常不足”,且饮食不知自调,易于为乳食所伤。由于家长喂养不当,初生缺乳,或未能按期添加辅食,或任意纵儿所好,饮食营养不均衡,皆能使小儿脾气不充,运化失健,产生脾胃病证。又常因小儿幼稚,不能自控、自调饮食,易于造成挑食、偏食,过食寒凉者伤阳,过食辛热者伤阴,过食肥甘厚腻者伤神等;小儿易见饥饱不均,乳食食入量偏少可导致气血生化不足,乳食食入量过多又可导致食伤脾胃。 饮食不洁也是小儿发病的一个常见原因。小儿缺乏卫生知识,易于误食一些被污染的食物,引发肠胃疾病,如吐泻、腹痛、寄生虫病等。 3.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即胎产因素,是指小儿出生之前已作用于胎儿的致病因素。遗传病因是小儿先天因素中的主要病因,父母的基因缺陷可导致小儿先天畸形、生理缺陷或代谢异常等。妇女受孕以后,不注意养胎护胎,也是导致小儿出现先天性疾病的常见原因,如妊娠妇女饮食失节、情志不调、劳逸失度、感受外邪、房事不节等,都可能损伤胎儿而为病。 4.情志因素 小儿对外周环境认识的角度不同于成人,因而导致小儿为病的情志因素与成人有着一定的区别。小儿乍见异物或骤闻异声时,容易导致惊伤心神,出现夜啼、心悸、惊惕、抽风等病证;长时间所欲不遂,缺少关爱,容易导致忧思,思虑损伤心脾,出现厌食、呕吐、腹痛、孤独忧郁等病证;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使儿童心理承受能力差,或者学习负担过重,家长期望值过高,都易于产生精神行为障碍类疾病。 5.意外因素 小儿没有或者缺少生活自理能力,没有或者缺乏对周围环境安全或危险状况的判断能力,因而容易受到意外伤害,如误触沸水明火的烫伤、跌打仆损的外伤、误食毒物的中毒、不慎吸入异物的窒息等。 6.其他因素 现代临床上,环境及食品污染或农药、激素类超标等已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致病因素。放射性物质损伤,包括对胎儿和儿童的伤害。医源性损害,包括治疗、护理不当及院内感染等。 (三)病理特点 小儿病理的基本特点为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年龄越小,脏腑娇嫩的表现就越突出。正是由于小儿机体的这种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的生理特点,形成了小儿的御邪能力较弱,抗病能力不强,容易被外邪所伤,出现病情多变而迅速传变的特点。 小儿发病容易,突出表现在肺、脾、肾系疾病及传染病等方面。 肺为娇脏,主皮毛,又小儿肺脏娇嫩,卫表未固,故易为邪气所感。肺主直发,主一身之表,小儿之肺气宣发功能尚不健全,腠理开阔、固表抗邪的功能较弱;肺主呼吸,主一身之气,小儿之肺气肃降功能尚不完善,“治节”一身之气的功能未健;小儿冷暖不知自调,或因家长护养失宜,使小儿易于感受外邪。因此,六淫外邪,不论是从口鼻而入,还是从皮毛而受,均易先犯于肺,引发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肺系疾病,使肺系疾病成为儿科发病率最高的一类疾病。 小儿“脾常不足”,其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因而易于因家长喂养不当、小儿饮食失节,出现受纳、腐熟、精微化生转输等方面的异常。小儿之体处于快速的生长发育阶段,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需为小儿迅速长养提供物质基础。小儿脾胃的功能状态与小儿快速生长发育的需求常常不相适应,故而由于乳食失节、食物不洁、脾运失健等因素导致的呕吐、泄泻、腹痛、积滞、厌食等脾系疾病较为常见,其发病率在儿科仅次于肺系疾病而居第二位。 小儿“肾常虚”,是针对小儿“气血未充,肾气未固”而言。肾藏精,主骨,为先天之本。肾的这种功能对身形尚未长大、多种生理功能尚未成熟的小儿更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小儿骨、脑、发、耳、齿的功能及形态,关乎生长发育和性功能成熟。因而临床多能见到肾精失充、骨骼改变的疾病,如小儿五迟、五软、解颅、遗尿、水肿等。 小儿形气未充,御邪抗邪的能力较弱,易于感受各种时邪疫毒。邪从鼻人,肺卫受袭,形成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传染病;邪从口入,脾胃受邪,导致痢疾、霍乱、肝炎等传染病。传染病一旦发生,又易于在儿童中相互染易,造成流行。 同时,小儿常表现为“心常有余”,“肝常有余”,这是指儿科临床上既易见心惊,又易见肝风的病证。小儿生理上心神怯弱、肝气未盛,病理上易感外邪、各种外邪均易从火化,因此,易见火热伤心生惊、伤肝引动肝风的证候。 小儿发病有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寒热虚实的迅速转化较成人突出,也即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患病,病之初常见邪气呈盛势的实证,但由于其正气易伤而虚,可迅速出现正气被损的虚证或虚实相兼之证。由于小儿“稚阴未长”,故易见阴伤阳亢,表现为热证;又由于小儿“稚阳未充”,故易见阳气虚衰,表现为寒证。小儿的易寒易热常常与易实易虚交错出现,形成寒证、热证迅速转化或兼夹。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与成人相比,小儿的机体生机蓬勃,脏腑之气清灵,随拨随应,对各种治疗反应灵敏,并且小儿宿疾较少,病情相对单纯,因而,小儿为病虽具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特点,但一般说来,病情好转的速度较成人为快,疾病治愈的可能性也较成人为大。例如小儿感冒、咳嗽、泄泻等病证多数发病快,好转也快,小儿哮喘、癫痫、阴水等病证虽病情缠绵,但其预后较成人相对为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