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慧瑛 苏州丝织产业特别发达,历史上就有“日出万绸,衣被天下”的美誉,产品远销海内外。早在秦汉时期,苏州就已有生织、熟织、素织、色织之分,有绫、缯、绮等丝织品类别,到唐末苏州已成为全国丝绸产品织造中心。到了明清时期,苏州经济文化空前发达,丝织工艺更是达到最高水平,出现“东北半城,万户机声”的盛况。康熙、乾隆数次南巡,苏州成为他们祖孙驻足之地,留下大量的遗迹与诗文、题词,显示了这座天堂城市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苏州织造府不仅为朝廷提供情报,更为皇室提供各种用品,丝绸是其中大宗产品。苏州与杭州、湖州、盛泽合称为中国四大绸都,苏缎与杭罗、湖绉、盛纺齐名。 苏州市档案馆馆藏丰富的丝绸档案,反映了晚清苏州丝织行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与行会组织,从中可以了解当年丝织产品的多样性与产业工人队伍的庞大,以及丝织行业的发展演变。明代中叶以后,苏州城内机户达数千,曾举行过大规模的轰动全国的抗税斗争。至清代初期,苏州丝绸行业出现了商人资本包买主式的资本主义萌芽。当下以丝绸之名统称所有的丝织产品,实际上分绫、罗、绸、缎、绡、绢、锦、葛、绉、纺、呢等十余种,不同的丝织品用途不同。漫长的农耕社会,丝织产品以手工生产为主,直到民国初年,谢孝祥从日本引进手拉织机(铁木机),成为苏州丝绸行业第一家手工工场。娄凤韶与陆季皋等人创办的振亚织物公司紧接着引进手拉织机与电力丝织机,推进了丝织行业的技术革命,迎来了机器生产的时代。 那么在手工生产年代,丝织品是如何诞生的?苏州博物馆珍藏的清代无名氏画家所绘的《丝织十景图》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一根根蚕丝成为丝绸产品的全过程。此图由《胰炼图》《染色图》《络丝图》《牵经图》《摇纺图》《接经图》《挑花图》《倒花图》《织机图》《提花图》等十幅工笔彩画组成,展示了苏州丝绸生产工艺的繁复与高超。据丝绸业专家刘立人先生分析,此图是依据苏州织造府丝绸生产工序与作业场景而作。 《丝织十景图》将丝绸生产过程中的各类人物、工作场景、神情举止、丝织器具及房屋建筑、花草树木、远山云石等描绘得形象生动,因此这幅作品不仅具有丝织工艺技术研究价值,也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丝织十景图》描绘了丝织过程中的十道工序:胰炼、染色、络丝、摇纺、牵经、接经、织绸、挑花、倒花和提花,不同的工序产生泡丝工、染丝工、整经工、接头工、倒花工等不同的工种。所谓胰炼,即浸泡,也是丝织生产的第一道工序,泡丝工首先要将蚕丝放在热水中浸泡一定时间,使蚕丝少量脱胶而变得柔软顺滑,方便织绸。再由染丝工根据丝绸图案的色彩要求,给白色绞丝染上各种颜色,五彩缤纷的绞丝就此诞生。第三道工序——络丝,络丝工将本色或彩色的绞丝经过络丝机卷绕在篗子或筒子上,满足下道整经或摇纡工序的退解丝要求。完成络丝程序后,就由整经工接手,他们将篗子上的本色丝或彩色丝,分条牵挂卷绕在经轴上,以便上机织绸。摇纡工则将篗子或筒子上的丝缠绕在工器具纡子上,装入梭子,纺织工人就是用梭子上织机,引纬织绸。每根蚕丝的长度都是有限的,并非无限长,因此就产生了接头工这一工种,他们负责在织机上把备用的经线与机上即将用完的经丝打结连接,让它们继续织绸。如果用本色的丝织出的产品就是素绸,而要织出图案丰富的丝织产品则需依据不同的花本。所谓花本,就是由挑花工根据意匠图对应的经、纬组织,用棉线挑制成花纹样板。花本在手,倒花工就能顺利开展工作,他们运用花本,与准备上机的牵线兜连,通过牵线连接机上的经线,完成提显花纹的织绸。第九幅则显示织绸工在丝织机上织造平素丝织物或小提花丝织物。最后一幅《提花图》表现了拽花工与织工密切配合完成提花绸的场景:拽花工在上面通过提拽花本线,提起经丝,织工在下面投梭引入纬线并打纬,合力完成织造。 《丝织十景图》出现六十多位人物,为清一色的男性,这些男性主要是从事丝织业生产的操作工,画面上偶尔出现头戴红顶帽的,则是官府所派的管理人员。第一幅《胰炼图》中有一个画面:一个工人抱着一捆丝向管理人员汇报事情。第二幅《络丝图》里有一名官员模样的向管理人员“训话”。《丝织十景图》所描绘的丝织场所房屋宽敞,花木、湖石、远山点缀其间,增加了画面的美感,使其作为现实主义作品的同时,又极具艺术的感染力。 通过解读《丝织十景图》,我们可以了解在手工生产丝绸的时代,苏州的能工巧匠们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完成了一件件清雅而华美的丝织品,而苏州作为丝绸之府可谓实至名归。白居易的《缭绫》诗曰:“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诗中同情的对象均为纺织女性,因此《丝织十景图》中人物虽为男性,实际民间机户在生产过程中不可能是清一色的男性。白居易既同情织女们的辛劳,也描绘了丝织产品的美妙无比,故以“天上取样人间织”相咏。不管是因为封建时代统治阶级出于奢侈享受的需要,还是现代社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丝绸业曾经作为苏州的支柱产业享誉海内外,其中缂丝、宋锦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清代画家的《丝织十景图》则以直观的方式为我们做了一次丝绸生产科普知识的普及。 |
|
来自: 苏迷 > 《苏州民族工业与工商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