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博物馆有2件文物被国家文物局定为一级文物,禁止出境。一件是元朝霁蓝釉白龙梅瓶,另一件就是今天要介绍的这件唐长沙窑青釉褐蓝彩双系罐。 唐长沙窑青釉褐蓝彩双系罐 这件长沙窑大罐于1974年在扬州的石塔路出土,现藏扬州博物馆。它高29.4厘米,口径16.2厘米,底径19.5厘米。器施釉下彩绘,用褐彩和绿彩相间的联珠纹组成卷云和莲花汶,装饰奇特。彩绘纹样不仅有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韵味,而且带有异国情调。联珠纹应是受波斯萨珊王朝装饰纹样的影响而移植和演化而成的,将具有浓厚佛教色彩的莲纹和本土汉人喜爱的菱形纹相结合,也反映出唐代陶瓷在制作过程中,善于吸收、融合外来文化。 唐代扬州胜景 国宝所采用的釉下彩绘,在唐代长沙窑广泛使用,它打破了中国青瓷的单一釉色,丰富了唐代陶瓷的装饰技法,对后来釉下彩瓷的发展开创了先河。这件器形在同类长沙窑罐中,体较大,纹样精美,造型端庄,反映了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瓷发展的最高水平。值得一提的是,与唐朝宫廷所使用的瓷器均为单一素色不同,这款带有花纹装饰的彩罐属于民用瓷,而长沙窑在唐代,是外销瓷的爆款,所以这一件国宝在唐朝,很可能是准备销往国外的商品。 唐朝贸易市场 那么为何长沙窑瓷器精品会出现在千里之外的扬州?这不得不提到唐朝的海上丝绸之路。1998年时,在印尼忽里洞岛,考古人员发现一艘唐代沉船,考古专家称为“黑石号”,沉船里有数万件长沙窑瓷器。一开始大家也不知道“黑石号”当时是从中国哪个港口出发,前往海外的,后来扬州考古人员在唐朝罗城所在地,发现了大量长沙窑瓷器。罗城是唐朝扬州普通居民的居住地,这里也有大量的胡商。这一点有力证明,唐代的扬州港很可能是瓷器外销转运的一大贸易港。(新扬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