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零到一3:大生意都是从小市场里计划出来的!

 剩矿空钱 2018-01-02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来到老齐的读书圈做客,今天我们继续讲彼得蒂尔的这本从零到一,昨天我们讲到,作者提出了垄断经济的四个要素,首先是产品和服务好10倍,其次是具有网络效应,第三是具备规模经济,第四要有品牌优势。但一般的创业企业,怎么才能拥有这样的垄断市场呢,这就要求大家占领小市场。每个创业公司几乎都是从一个小市场开始起步,找到一个市场夹缝,提供产品和服务。这种小市场,跟之前说的那些完全不存在的市场是有区别的,而区别点就在于需求。比如PayPal自己就犯过错误,当时他们想的是,通过掌上电脑完成支付,但那个年代掌上电脑还不多,而且也很难汇聚到商业领域中间。所以当产品做出来,他们才发现,根本就没有客户。

 

之后他们把目光锁定在了eBay上面的拍价者,在1999年当时卖家也大概只有几千个,他们不断的努力之后也只争取来了25%,他说这就是小市场的力量,在这种细分市场,一小部分用户群体中,你能够站住脚,就说明你的产品已经经过了需求检验,并且最重要的是,没人会跟你竞争,也没人关注你。

 

经过需求检验后,说明路线是正确的,下一步当然不能满足于此,后面就要扩大规模了。比如亚马逊一开始就是从卖书市场切入,这块没人做。后来跑通了商业模式后,他开始向全品类扩张。京东也是如此,一开始就是从利润最高,痛点最大的电脑产品,然后是3C产品,后面是图书,再后来是全品类。

 

所以,一家创业公司,一定要先选择小而美,不要张嘴闭嘴谈什么生态,谈什么平台,一定先要找到你的细分市场,而且通过需求验证这个市场真实有效,最重要的是在这个小市场上完善你的利基,跑通你的商业模式。然后自然有商业思路,自然而然的就能拓展商业空间。就怕想的很好,东西也做出来了,但却发现根本拉不到客户,这就说明,这个市场很可能是个伪市场。比如前两年有几家企业卖半成品菜,然后送货上门,或者地铁口自提,说是你回家随便一炒就能吃了。干净卫生。还能帮你完成在家吃饭的梦想。问卷调查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好事,但后来根本就跑不通,成本降不小来,半成品跟外卖差不多,人家不如干脆叫外卖了。而且配送也有问题。并不很方便。再加上收拾碗筷擦洗厨具,这种家务也让人懒得在家做饭。所以最后基本全都黄了。这个需求被证明是个伪需求,这个市场被证明是个伪市场。

 

硅谷还有一个词叫做破坏式创新,也就是说用一种技术替代现有技术,比如个人电脑的出现,就让大型机作古,移动设备出现,正在蚕食PC的市场。说白了就是通过一种新玩法抢饭碗。但这种破坏式创新一开始并不美好,甚至是丑陋的。以至于你根本无法发现他,比如最早的汽车,跑得还不如马车快,还经常出故障。最早的枪,还没有弓箭射的远,更没有弓箭射的准。但这都没关系,一旦这个魔盒被打开,后面将势不可挡。PayPal也一样,他从一个小市场走出来,随后发现这种模式是一种颠覆式创新,他的出现抢走了信用卡的生意。在国内更是如此,支付宝和微信,已经让银联相当尴尬,最后央行干脆生了个网联出来,管理网络支付业务,这样银联就彻底边缘化了。现在银行们肯定都后悔,没想到当初百依百顺的小生意,长大之后变露出了锋利的牙齿。这样的事情还很多,比如报纸把内容免费给了互联网门户,起初就是想增加媒体的影响力,但后来发现,互联网门户反过来抢了他们的饭碗。

 

所以一个伟大的企业,一定想着后来居上,起步艰难,一开始也与世无争,甚至对很多人还有利。比如马云的淘宝一开始让一些服装摊的摊主多一个销售渠道。看起来好像是生意的补充,没想到后来淘宝大了,而线下零售集体垮了。

 

你可能说,有些企业家天生就是雄才伟略,但并非如此,大部分企业家也都是一点一点成长,他们刚开始做的东西,跟最后做成的东西完全大相径庭,但这些卓越的企业家无疑都有一个特质那就是专注,他们花费更多的精力在一个领域里。通过学习,通过专业技能,让整个企业的发展,和未来变得可以预见,甚至完全可控。而大部分人自诩为什么都懂,但其实是个庸才。所以作者说什么德智体美劳的全能人才,这都没有用,什么都会做往往就是什么都做不好。企业和人都是如此。彼得蒂尔对于中国似乎总是不友好,他说中国的未来并不乐观,主要源于两点,中国成为发达国家所要消耗的能源,是巨大的,所以这也许是个悖论,中国就不太可能成为一个发达国家。或者他成为不起。另外,有钱的中国阶层正在想方设法把财产转移到国外,而穷人则拼命攒钱为经济冬天储备,这些都说明他们对于中国经济并不看好。但这里老齐要反驳一句,彼得蒂尔对于中国经济的研究还很表象,他不了解现在那些转移财富的人,即使全家移民了,最赚钱的那个一定也留在国内,继续做生意。而大家之所以储蓄,是因为有一种资产叫做房子,需要太多的钱去购买。医疗,教育,养老也都需要花费大价钱,所以不攒钱怎么办呢?另外,他们攒钱的目的并不是储备,而是凑齐首付借到更多的钱。所以,大家之所以攒钱,就是觉得经济越来越好,房价越来越高,而并不是要为经济寒冬储备。反而现在大家根本就不知道经济寒冬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还在玩命的贷款借债。

 

不过作者的一个观点还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成功不是中彩票,很多成功都是计划出来的。也就是人家一开始就想好了要做一个什么,然后会怎么怎么样,所不同的是,很可能做成功之后,比你想象的还要大,还要成功。比如比尔盖茨一开始做的微软就是一个程序外包公司,帮人家写程序的,做了DOSWindows后,微软就成了垄断帝国。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也就是想找杨致远投资,做个搜索引擎,但雅虎拒绝了两个年轻人,结果没想到人家通过搜索引擎,扩展到了整个互联网广告市场。成为了PC时代的入口级公司。刘强东当初的想法也就是诚信的卖电脑,结果赶上了非典,不得已才要上网卖,而马云的阿里巴巴一开始是要B2B的,没想到反倒吧C2C做成了,腾讯原来要做虚拟寻呼机平台,无意中才做了一个QQ,结果发现这东西比主业有前途。所以生意都是有计划的,只不过最后计划都赶不上变化,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不能少,天时讲的是时代背景,地利讲的是用户需要,而人和就是你企业家的能力了。当你清楚你的企业在做什么的时候,那么你的企业就会越来越值钱,而你一句话说不清你是个什么企业了,那么企业也就危险了。还比如说雅虎,最后就真的不知道梅耶尔到底在搞什么了?我们之前读大败局也是如此,企业之败,往往是率先迷失自我。自己找不到方向了,什么都想干了,就比较危险了。

 

作者说,风险投资就是帮助企业发展壮大的助推器,他们也能从中获得收益,只是他们的收益曲线是U型的,也就是说把钱投下去通常都是要先赔很长时间的钱,而一旦他开始收益,过了损益平衡点之后,利润爆发便一发不可收拾,但问题是,大部分风险投资都等不到这一天,所以他们需要不断的投,期望用1-2个爆发式的增长,覆盖掉10个甚至100个血本无归。但是作者也说,这种方法失败的概率很大,很可能你就是买到了所有的血本无归。而没有投出那些爆发式增长。其实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事情,你怎么能确定你买的100个公司里就有一个成功的?而现实中成功的案例可能连万分之一都不到。

 

所以现在风投界的共识就是,把层次加多,然后尽量往前找,也就是在你需要1020万元的时候我就投,这样原来需要100个,我现在能投1000个甚至1万个,那么投出那个垄断利润企业的概率也就上升了。而后面的所谓A轮,B轮,C轮基本就是击鼓传花,赚差价而已。每一轮过后,这个公司就离成功更进一步,每一轮的投资也都是为上一轮保驾护航,你多付出去的钱,也就是风险对价。这样多层次的风投市场,为风险投资本身降低了风险。当然收益也被平均了,最后成功的风险投资,以及企业都是少数的,都是符合2-8法则的,也叫作幂次法则。那么明天我们再来讲讲,为什么2-8法则如此清晰,却还有些人视而不见。如果忽视2-8法则,又会带来怎样的恶果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